施氮水平对水稻DUS 测试标准品种形态性状 表达稳定性的影响
2013-07-15唐浩
唐浩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100122)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性状表达稳定性程度不一。在影响植物性状表达稳定性的众多环境因素中,既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及土壤肥力等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等栽培因素[1]。在栽培因素中,肥料施用特别是氮肥施用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前人就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植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2–8],结果表明,水稻产量对氮素水平表现出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即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施氮量的进一步增加而下降。氮素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性状也有显著影响,一般认为,施氮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而其他产量构成因素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4,9–10];也有在一定范围内施氮可使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协同增加的报道[8]。
迄今有少数关于氮素对水稻某些农艺性状影响的报道。张文香等[8]研究发现,氮肥用量为0~200 kg/hm2时,水稻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植株高度、穗颈长、穗长、着粒密度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加。周有炎等[9]研究表明,随施氮量增大,水稻株高增高,上三叶叶长、叶宽增大,穗下节长度增加,穗长变化不明显。戈长水等[11]研究发现,施氮量对水稻叶片生长及其光合能力影响很大,在施氮量为0~300 kg/hm2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叶片逐渐变宽、变长,且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潘博等[5]对寒地水稻的研究表明,增施氮肥对穗长和剑叶的长度无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平均穗粒数具有显著增加趋势。殷春渊等[12]研究表明,水稻上三叶的形态特征中,受氮肥影响较大的是倒一叶叶宽和倒二叶叶长,倒一叶叶长、倒三叶叶宽受氮肥影响较小。刘丽霞等[13]研究表明,增施氮肥使水稻叶面积增加、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大,但气孔密度明显减小。包灵丰等[14]研究表明,氮肥用量增大,生育期变长,水稻有效穗显著提高,结实率下降,而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变化不显著。上述研究均表明,水稻产量性状与生物学性状受到氮肥用量的显著影响。
目前关于氮素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在产量性状上多限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在生物学性状上多限于株高、穗长、叶长、叶宽等方面的研究,对水稻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鲜见报道。笔者以当前中国水稻品种DUS 测试用的44 个标准品种为材料,调查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水稻新品种DUS 测试指南中的51 个测试性状表达的变化,探讨氮素水平对水稻DUS 测试性状表达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DUS 测试性状选择以及栽培技术的规范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采用水稻DUS 测试指南中列出的44 份水稻标准品种为材料,其中籼稻品种16 个,粳稻品种28个,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15](表1)。
表1 供试水稻品种及其来源
1.2 材料种植及形态性状鉴定
1.2.1 材料种植
所有参试材料均于2009年种植在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成都分中心的DUS 测试试验基地(四川省成都市郫县)。试验地土质均为黏土,前作冬闲田,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上。4月8日播种,5月16日移栽。试验地磷钾肥按照常规方法施用。氮肥施用量设5 个处理,分别为150 kg/hm2(处理1),112.5 kg/hm2(处理2),37.5kg/hm2(处理3),0 kg/hm2(处理4),75 kg/hm2(处理5)。田间试验采用无重复的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小区行长3.54 m,行距0.24 m,株距0.17 m,每行22 株,每个水平1 个小区,每小区种植44 个标准品种,每个材料种植1 行,小区间筑小埂隔开,并用薄膜覆盖小埂阻隔肥水,各小区单独排灌。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基本相同,试验期间未遭受明显病、虫和鸟害。
1.2.2 形态性状调查鉴定
所调查性状选自水稻新品种DUS 测试指南中列出的51 个测试性状(表2),性状鉴定方法和程序按水稻新品种DUS 测试指南(2007 版)要求进行。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AMMI 模型分析目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分析量测性状。
1.3.1 AMMI 模型分析
采用SAS 软件[16]进行AMMI 模型分析。首先进行联合方差分析,在基因型与环境(施氮处理)互作效应显著的基础上,按AMMI 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其数学模型为:
式中:,yijk是第i 基因型(视测试性状为基因型)在第j 个生长环境(即不同施氮量)的第k 次重复(视标准品种为重复)的观察值;μ 是所有施氮量所有基因型的平均表型值;gi是第i 个基因型的主效应;ej是第j 个环境的主效应;λs 是第s 个主成分的特征值;αis是第s 个主成分的基因型得分,γjs是第s 个主成分的环境得分;n 是AMMI 模型中基因型与施氮量交互作用主成分的个数;Rij为提取过n 次iPCA 轴后留下的残差;εijk为随机误差。式右第4 项即为估算的基因型与施氮量交互作用的总和,其中λ0.5sαis为第i 基因型与施氮量交互作用的第s 个主成分值,记为iPCAs。本研究取主成分效应的前3 个iPCA 在多维空间离原点的距离作为基因型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记为Di,其值越小则品种稳定性越高。
1.3.2 方差分析
采用SA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表2 测试性状及观测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目测性状的稳定性
首先对38 个目测性状AMMI 模型进行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0.001 统计水平上显著(表3)。其次,对AMMI 模型中基因型与施氮量效应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发现AMMI 模型中,第1 个主成分能解释61.03%的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前2 个主成分能解释83.26%的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前3 个主成分能解释93.09%的基因型与施氮量互作效应(表4)。由此,取前3 个iPCA 在多维空间离原点的距离(即Di值)作为性状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作图(表5,图1),结果显示,38 个目测性状的Di值具有一定差异,介于0.033~0.657。其中,Di值最大的是抽穗期(0.657),其次是叶片绿色深浅(0.642),再次是茎节花青甙显色(0.426);此外,Di值为0.2~0.4 的有倒数第二叶叶片茸毛(0.348)、叶片花青甙显色(0.218)、外颖色(0.205)和芒有无(0.204);Di值为0.1~0.2 的有茎节间花青甙显色(0.196)、颖尖花青甙显色(初期)(0.187)、芒的分布(0.175)、近颖尖部花青甙显色(后期)(0.127)、叶片花青甙分布(0.126)、叶鞘色(基部)(0.11)和剑叶角度(后期)(0.105);其他各性状的Di值均在0.1 以下,尤其是茎秆角度、糙米形状、种皮色、穗类型、二次枝梗、柱头颜色、倒数第二叶叶舌各性状等的均在0.04 以下(表5,图1)。
可见,在38 个目测性状中,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抽穗期、叶片绿色深浅与茎节花青甙显色稳定性较差,其他指标稳定性较好,尤其是茎秆角度、糙米形状、种皮色、穗类型、二次枝梗、柱头颜色、倒数第二叶叶舌各性状等稳定性最好。
表3 DUS 测试中目测性状AMMI 模型方差分析
表4 目测性状AMMI 模型中不同主成分的统计参数
表5 目测性状AMMI 模型的主成分及稳定性参数
图1 DUS 测试目测性状与施氮水平互作AMMI交互作用双标图
2.2 量测性状的稳定性
表6 所列为13 个量测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各量测指标(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倒二叶舌长、剑叶长度、剑叶宽度、结实率、茎秆长度、茎秆粗细、茎秆茎数、每穗粒数、穗长度、穗伸出度和最长芒长度)在品种间表现出了显著差异;除了最长芒长度外,其他性状在不同施氮量下也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同时,基因型与施氮量的互作对各量测指标的影响也达到了显著水平。可见,施氮量对芒长的影响不大,但对其他量测性状有显著影响。
表6 量测性状方差分析结果
量测性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多重比较结果见表7。各性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表现有显著差异,其中,倒二叶长以处理1 最长,其次是处理5,再次是处理2,处理3 和4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倒二叶宽,除处理1 和2 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表现随施氮量下降显著下降趋势;倒二叶舌长以处理5 最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剑叶长度,处理1、2、5 显著长于处理3,处理3 显著长于处理4;剑叶宽度,除处理2 和5 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表现随施氮量增大而变宽的趋势;结实率,处理3、4、5 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施氮量继续增大则导致结实率显著下降;茎秆长度一般随施氮量增大而显著增大,但处理1 和2 没有显著差异;茎秆粗细以处理5 最粗,处理4 最细,其他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茎秆茎数以处理5 最大,其他处理表现施氮量越大茎数越多;每穗粒数以处理5 最大,处理1 居其次,处理2 和4 最少;穗长度,处理1 和5 最长,处理2 居其次,处理3 和4 最短;穗伸出度以处理2 最大,处理1 和3 最小。
表7 量测性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多重比较结果
整体来看,各性状均受到施氮水平的显著影响,叶片长宽性状(包括倒二叶长、倒二叶宽、剑叶长度、剑叶宽度)、茎秆长度与穗长度表现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的趋势,结实率在施氮量超过75 kg/hm2后呈显著下降趋势,而其他性状变化规律不甚明显。
3 小结与讨论
当前,我国的DUS 测试主要采用DNA 分子标记辅助,田间种植试验集中测试新品种DUS 方式进行,其中田间表型性状的鉴定由不同单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实施。不同测试点除了生态环境差异外,在栽培技术上尚不能采用完全一致的水平,测试结果也有一定差异,势必影响测试结果的真实性。本研究以我国水稻DUS 测试指南中的44 个标准品种为材料,就氮素施用量对水稻51 个测试性状的表达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氮素施用量对目测性状和量测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8 个目测性状中,抽穗期、叶片绿色深浅与茎节花青甙显色对氮素的反应较明显,其他指标稳定性相对较好;13 个量测指标中,最长芒长度稳定性较好,其他性状在不同氮素施用水平下均发生显著变化。
水稻氮肥施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除施氮量外,还应考虑土壤基础肥力、氮肥种类、氮肥类型、氮肥运筹、肥料配施(有机无机配施、氮磷钾配施)等问题。不同肥料类型、不同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的秧苗形态与生理特性[17]、产量与氮肥利用率[18–20]、品质[20]都存在一定影响。高地力稻田氮肥贡献率小、施肥增产的潜力小,低地力稻田氮肥贡献率大、施肥增产的潜力大[21]。氮肥运筹,即氮肥在不同时期的分配明显影响水稻群体质量[22]、产量[22–23]、氮素吸收利用[9,23]、叶长与节间长[24]等。除了以上问题以外,氮肥施用还应考虑其与其他栽培措施(如灌水、种植密度、秸秆还田、土壤耕作等)的互作效应。
基于上述研究,对水稻DUS 测试提出如下建议:(1)在DUS 测试指南制(修)订中,尽可能剔除稳定性差的性状,尽可能选出最合适的标准品种,以便在DUS 测试时起到示例和校正作用;(2)进一步规范DUS 测试单位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对氮素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期严格规范,以免影响测试结果;(3)除施氮量以外,还应统筹考虑土壤基础肥力、氮肥种类、氮肥类型、氮肥运筹、灌水制度、种植密度等各个方面,尽可能使不同测试环境保持一致。
[1]董钻,沈秀瑛.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潘圣刚,黄胜奇,翟晶,等.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土壤,2012,44(1):23–29.
[3]李世峰,刘蓉蓉,周宇.不同施氮量对高沙土地区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2,18(3):47–49,53.
[4]胡鹏,杨友斌,程二卫.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2(5):7–8.
[5]潘博,赵海,夏天舒,等.高氮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群体形态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337.
[6]佟彤,付立东.氮肥不同施入量对水稻新品种盐粳228产量的影响[J].北方水稻,2012,42(1):16–19.
[7]谢黎虹,叶定池,胡培松,等.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甬优6 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789–794.
[8]张文香,王成玻,王伯伦,等.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垦殖与稻作,2005(6):338.
[9]周有炎,沙安勤,孙东海,等.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4):274–275.
[10]汪寿根,陈润兴.不同氮肥用量对中嘉早17 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5):61,63.
[11]戈长水,应武,孔万根,等.不同氮肥量对水稻成熟期剑叶外观及氮含量的影响[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0(4):36–38.
[12]殷春渊,王书玉,薛应征,等.氮肥处理对新稻18 号水稻产量及叶片形态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3):101–106.
[13]刘丽霞,李海波.氮肥水平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叶片性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6):1111–1113.
[14]包灵丰,林纲,赵德明,等.杂交水稻不同氮肥水平下产量和农艺性状变化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S):1–4,8.
[15]唐浩,余汉勇,肖应辉,等.基于DUS测试的水稻标准品种形态性状多样性分析[J].遗传资源学报,2011,11(6):853–859.
[16]SAS Institute Inc.SAS/STAT User's Guide[M].Cary NC:SAS Institute Inc,1988.
[17]杨越超,张民,陈剑秋,等.控释氮肥对水稻秧苗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126–1135.
[18]胡春花,罗革彬,曾建华,等.不同类型缓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74–177.
[19]袁嫚嫚,叶舒娅,刘枫,等.不同控释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9):56–57.
[20]伍少福,韩科峰,吴良欢,等.控释掺混尿素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5):983–987.
[21]曾祥明,韩宝吉,徐芳森,等.不同基础地力土壤优化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886–2894.
[22]吴文革,张玉海,张健,等.氮肥运筹对机插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38(1):1–5.
[23]李启红,贺双明,刘琼峰,等.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2(13):56–58,61.
[24]刘玉平,高彩虹,王士强,等.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用量对寒地水稻叶长与节间长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