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贝聿铭设计思想中的融合与共生

2013-07-15付海菊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设计融合

付海菊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论贝聿铭设计思想中的融合与共生

付海菊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作为一名现代主义的建筑大师,他善于将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与现代最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用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思维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但因贝聿铭一生的建筑设计作品很多,但是理论著作缺很少,是属于实践性的设计师,他对建筑的影响基本就是其作品本身。本文就尝试从贝聿铭的设计作品中解读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体会大师对中国传统文化“意”和“神”的传递,分享大师成熟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设计技巧。

贝聿铭;传统文化;设计思想;传承共生

要解读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须了解其产生的背景:贝聿铭是一名美籍华人,他的生活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得他的设计作品更好的实现了古、今、中、外的融合与传承:贝聿铭出生于中国苏州名门望族,家庭的文化气息使得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在贝聿铭年幼时,曾居住在苏州园林——狮子林,苏州园林中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以及建筑融合自然等思想观念对其建筑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留美学习,师从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因此他的作品又同时具有了现代主义特征。笔者试图从以下这三个方面解读贝聿铭设计思想中的融合与传承。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显现了一定的文化思想内涵。由于贝聿铭出生于中国传统的名门望族,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本文试图从兼容并蓄的中庸精神、以人为本的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老子思想、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去演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将这种思想融汇到现代的建筑中设计作品中,使设计作品富有情感性、象征性、表整形等特征。

一、兼容并蓄的“中庸”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上占主要地位的是儒家“中庸”思想,这种思想将就的事人和人、人和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而不是对立与冲突,这也是中国人普遍的生存之道。“我是在中国出生的,我是在中国长大的,到了17岁到美国,所以我还是中国人,虽然我在美国住了60多年,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传统的中国思想。”在贝聿铭内心世界显示出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的中和。在建筑设计上,贝聿铭把儒家的“中庸”思想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在技术上,贝氏的模数体系也非常精彩的体显了和而不同的中庸思想,用寿震华总建筑师的话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因此,他虽然师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却没有走他的极端形式,而是走出了一条,博采众长的中庸之道,形成了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和美国摆脱历史的解放创新意识。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在《贝聿铭谈贝聿铭》一书中说道:“我认为城市如同人体,有心有肺,有肠有胃。纽约的中央公园就好比是纽约的肺,苏州园林是苏州的肺;大的马路便是城市的大肠,而小弄堂则是城市的小肠,大大小小,缺一不可。城市设计与人体是有连带关系的,只是尺度不同而已。”

在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中,始终把人的地位放在了第一位,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他的建筑思维中,“人”的作用是最明显的。从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到肯尼迪国家图书馆,从香港中国银行到中国的苏州园林、香山饭店,贝聿铭的每一件建筑设计作品,都要与其当地的政治、历史、人文等综合考虑和设计,遵循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自己独特的建筑的理念,设计出了不朽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于1990年在日本设计的美秀图书馆,由于是在日本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因此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贝聿铭在这样的限制下最终所建设的设计创意,是来自中国东晋时代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思想与负责建设美秀图书馆的负责人非常吻合,它建在一座山头上,走过一条蜿蜒的曲折小路,隐藏在僻静的山林之中,小桥流水人家处是一座追求知识与艺术的驿站。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思想之一就是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建筑和自然的融合与中国老子《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文思想如出一辙。在建筑界总结出贝聿铭的设计三个方面的特色之一就是建筑造型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能巧妙的融合。这其中的融合就与老子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谋而合。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它的旧址一边是与拙政园紧密相接,一边又是苏州古城北部的历史保护区,另外一边还于天平天国的忠王府邻近,为了实现这种建筑造型和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周围能融合在一起,他将屋顶的设计从博物馆邻近的中国传统园林的飞檐翘角用现代科技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巧妙的变成了一种现代设计的几何效果。光线层次变化丰富,让人如在画中游,美不可言。苏州博物馆和周围的园林自然和人文景观相互借景,交相辉映,形成了苏州私家园林的一种现代化的延伸和发展。去年和很多同事一起去参观苏州博物馆时,大家都反映,越看越有味道,这座现代的建筑和周围的园林环境处理融合的如此完美,真是妙不可言!

贝聿铭认为中国的艺术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提炼,就好比中国画是画“意”,讲究神似,而西方画是写实,讲究形似。从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精神。《庄子》中也道: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人合一”中的“天”指的就是大自然,“人”强调的是人类,人类的实践,来源于中国古代朴素的道家思想,具体到建筑上就是让建筑融合于自然的空间理念,这种理念影响着贝聿铭一生的设计。

四、经世致用的实践精神

思想是灵魂,而实践就是灵魂的领路者。如果没有深入的钻研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再好的设计理念和创意也将如同水中漂浮的无根浮萍,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贝聿铭谈贝聿铭》中有一句话:“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有倒”,是与他不计其数的实践精神和态度分不开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每一件建筑作品出炉之前,他都做过数不清的调查和研究。

在设计香山饭店时,贝聿铭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但他还是多次到香山攀登高峰,查看周围的地形和环境。而且还鞠躬尽瘁的去考察和参观了了北京、苏州、南京等地的建筑和园林,为香山饭店的设计积累素材和灵感,最后他采取了和私家园林设计思想类似的院落布局,一步一景,让整座饭店与香山周围的山水和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香山饭店的设计,就像一个又内涵和品味的士大夫一样,用景色体验所承载的精神特征,仔细品味就会更越来越回味无穷,有一种含蓄的自然美。

五、古今、中外的融合贯通

贝聿铭对中国拥有着一片深情,作为一名中国人,贝聿铭之所以能够在欧美国家立足并获得最高荣誉的认可,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古、今建筑设计和设计思想文化的娴熟,更在于他融会贯通了东西方的两种文化,能够在现代主义的最新科学技术保持一致的发展时又保持了最纯正的中国民族特色。这种古、今、中、外的融合使他在西方建筑设计中,显得即现代又与众不同,对中国来说更显得亲切和可接受。他曾经说过:“在我身上有东方和西方两种世界的并存,我在做建筑设计时不时的会会议其童年时的生活背景和我的祖国。”

贝聿铭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和建筑精神、中国的士大夫人文精神、中国数千年来得儒家思想等应用到其建筑设计中去,把古往今来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思想与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建筑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化精髓和思想,他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因此,他的设计与日本和北欧的设计一样,把中国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元素在新的时代和技术中爆发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六、总结

贝聿铭曾说过,“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纵观贝聿铭一生的设计,把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元素与现代最新的建筑工程技术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把中国的民族特色和现代国际风格相融合,充分的在国际社会体现除了中国建筑设计的精髓和精华。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到的。贝聿铭的设计思想让中国的民族建筑在国际上换发出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1]廖小东贝聿铭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宁.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J].建筑与结构设计,2010.

[3]何光华.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

[4]冀华.贝聿铭建筑思想旬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5]黄海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贝聿铭建筑哲学思想及作品诠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

付海菊,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贝聿铭建筑设计融合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破次元
融椅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