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13-07-15易东生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大众文艺 2013年22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易东生(淮阴工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文化作为人类探寻世界和认知自我的符号系统,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摆脱混沌朦胧的原始思维,对世界与自身的认知走向理性思考的开始。文化开启人类启蒙的大门,成为人类创造大量物质财富、使世界一步步走向文明的助推剂。由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的不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也呈现出异质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集体主义观念浓厚的民族,也是一个政治意识较强的国度,这就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从一开始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就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政治色彩。这与西方文化侧重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同的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更偏向于改造社会的人治力量。杨义认为造成中西方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各民族的‘第一关注点’的不同”。他比较了中西方创世纪神话,认为西方《圣经》中人类的始祖男人亚当与女人夏娃,不仅有姓名而且有性别之分,而中国人类的始祖女娲造人没有姓名、性别之分,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一群”。到了初期文明时期,与西方人的姓名中名在前、姓在后不同的是,中国人的姓名,一定是父姓在前。这种群体意识和等级秩序的明确使得中国在长期的剥削阶级社会里,“文化”就被披上了虚伪的外衣,成为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的工具。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就认为“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西汉以后,“文化”合用,与许慎的“文”“化”之义暗合,即通过封建教化来统治和蒙蔽人民,以达到稳定君权、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作为中国文化推动者的农民不仅被剥削阶级掠夺了生产所有权,而且剥夺了政治话语权,这就使得农民文化长期处于非主流文化或亚文化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更是在身体与精神上受到双重的奴役。把作为他者、失去人格尊严的农民解救出来,真正地倾听农民的文化需求,这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才真正走上历史的前台。今天,我国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民人口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研究中国农民的文化需求,加强农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民是中国文化的缔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研究中国农民的文化需求,加强农民文化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观。华夏文明发轫于农耕时期 ,这之后,在中国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以农民为代表的底层阶级虽然处于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然而他们始终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与文明的进步。回顾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尤其是在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急需进行变革的危急关头,处于最底层的农民总是矢志不渝地与专制统治进行殊死地抗争,从而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如在秦朝,面对秦始皇的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起义,以致加剧了秦专制的覆灭,实现了大汉王朝大一统的格局,使得封建统治阶级不得不在政治方针、经济策略上做出调整,封建社会得以向前快速发展。在隋朝,面对隋炀帝的专制,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李渊一呼百应,人民奋起反抗,建立了大唐王朝,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近代,当中华民族处于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无数仁人志士希冀用一己之力拯救中华民族,然而都因为没有唤醒农民的觉醒、脱离人民群众而以失败告终。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人民群主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农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主力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依靠农民、工人阶级,这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亲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产物。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代又一代的农民为了取得生产资料的均分权而进行前赴后继地抗争,很显然,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剥削阶级占有的封建社会里,农民合理正当的物质需求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更不要说能够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去满足自我的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最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作为党的首要任务。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村进行考察调研,他大凡遇到问题都要先问农民协会,经过三十二天的调研,毛泽东亲眼看到农民对“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这个攻击的形势,简直是急风暴雨,顺之者存,违之者灭。”毛泽东顺应农民的文化需求,不仅使得农民运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而且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由此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29年9月28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群众路线”。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化的建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在此,毛泽东指出,找到正确采纳群众意见的方法,真正用心倾听人民的心声,从而满足人民的合理正当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七大会议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方能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也才能结束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而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群众观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邓小平认为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平稳发展。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民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问题,为此必须解放思想,在农村率先进行改革,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温饱问题,农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最基本的保障。完成了西方世界都无法达到的目标,使世界为之震惊。江泽民再次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胡锦涛更是强调我们党所做的一切中:权要为民所用、情要为民所系、利要为民所谋。总之,群众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繁荣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的会议上所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三、农民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在我国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纷纷走出去,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加之我国一项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改善与提高。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虽然农民以克己奉公的群体价值观作为为自我的价值取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以勤劳务实的可贵精神长期与恶劣的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作斗争,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因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农民容易形成安贫乐道、小富即安的保守心里,加之长期受到剥削阶级愚民政策的钳制,在农民的自我个性处于不合理的压抑之中的同时,他们很容易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狭隘的功利思想的影响,并以统治阶级的是非观作为自我的价值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的悲剧命运。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希冀用文艺改造国人的灵魂,用呐喊唤醒农民的觉醒,但事实证明,当他们还没有找到农民解放的指路航灯时,他们也只能痛心地眼睁睁地看着祥林嫂、阿Q、华老栓之流们的悲剧命运的一次次上演,在人生之路上彷徨地活着。历史证明:惟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中国,农民已经真正成为国家主人,党和国家加强了惠农政策实施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走出乡村闯进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民,他们虽然为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然而由于他们知识结构的限制,加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从事着最为艰苦、繁重的体力工作,很难真正接触与吸收城市中的先进文化,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残留着一些封建意识,更不要说能够把先进文化带回家乡,农民仍然生活于区别与城市文化的乡村文化圈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今天,要使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缩短甚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农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农民自觉地加强与时俱进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惠农政策的实施的同时,尤为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更进一步明确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随着党中央领导人对农民文化建设的愈来愈重视,各级政府都积极行动起来,学者们也纷纷深入农村,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试图找出一条最为切实可行的道路。如汪行文在《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就提出“要重视文化发展的内部主导因素”并“完善文化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城乡文化融合,注重地域文化交流”。肖剑忠指出要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应当鼓励与支持社会力量投身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发展农村文化示范户;举办农村文化演出洽谈会和扶持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的各类文化经营活动以促进杭州的农村文化建设”。

然而,有些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仍然不够重视,一些学者们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水平上,操作性难度较大,还有些地方的文化建设的模式不能真正地为农民喜闻乐见,加之农民自为性不高,由此看来,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将是一项较为长久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学者、农民自身付出不懈的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总之,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农民以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人从诞生之日起,就把群众路线作为治国治党的生命线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今天,当我们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如何真正地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城乡文化的胡融和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地加快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实现小康目标。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页.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4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89页.

4.刘少奇.《论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0页.

5.6.7.汪行文.《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0、34、37页.

8.肖剑忠.《杭州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多让群众咧嘴笑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