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2013-07-13林怡
林怡
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课堂这块主阵地,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每一节课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标应采取哪些策略,如何将这些目标具体细化在自己的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关注学生实际,充分地、灵活、恰当地发掘和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营造乐学氛围,使全体学生乐于积极参与,主动获得体验和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应,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好的问题,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还能让学生投入到最佳的学习过程中。
1.问题要有生活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以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不同环境造就不一样的孩子,同一环境的孩子由于对学习的喜好不一样,课前的认知状态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课前做好充分的调查了解工作,在问题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现有水平,找到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点进行问题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要有层次性。提问首先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问题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其次提问内容要富于想象,这样能给学生精神世界打开一扇天窗。慢慢的学生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如我在教(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共同创建我们的祖国》一课教学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泼水节、孔雀舞让你想起哪个民族?(2)看图,猜猜这位歌手是哪个民族的?(3)听音乐,猜猜是哪个民族的音乐?(4)在中华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你知道是哪两个吗?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就是从学生们喜欢的歌舞中引出,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知识,又结合了本课的知识点,做到了贴近生活,层次分明,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问题才能被体察和领悟。”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成为情感体验的实践者。
课堂的探究活动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讨论、动手、合作、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共享学习的愉悦。
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浓浓乡土情》一课教学,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特色,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围绕家乡的文化进行有目的的参观、调查、访问,搜集并整理自己所需资料。在此基础上,又把整节课设计成一个大活动——举办一场家乡文化节展示会。通过这个文化节,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体验、感悟家乡的美,激发热爱家乡之情。
为让学生便于操作,向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后,我做了以下几点:第一,向学生介绍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调查、访问的基本方法;第二,把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分组,各组成员的确定以自愿为主、老师协调为辅相组成。第三:强调注意事项,资料的收集和调查访问是搞好这项活动的关键,因而大家要利用业余时间做好搜集与整理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能把自己喜欢的一项准备充分即可。必要时可以向老师及家长请教。第四,详细告诉学生都应搜集哪方面的材料。这节课通过这样的指导把活动细化、使学生懂得如何操作,合作起来就更加容易。探究性活动,虽然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老师要随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解答,随时鼓励,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有效性。
三、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教师评价时首先要做到客观公正,要谨慎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发表见解时,不仅是教师自己还要让其他同学都要认真地听,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我的重视。当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时,教师不要给予全盘否定,而是说:“你想不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或亲切的摸摸学生的脑袋,告诉他正确的答案。其次评价要做到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因为品社课堂很多的时候是小组之间的讨论、合作,一个学生表现的如何往往其他同学看得更清楚。第三,在课堂上老师的评价还要做到多元化,注意突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对学生的品德生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赞赏中获得动力,在反思中自我教育,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时,有学生提出“科技既然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污染,为啥还要发展科技?”这时,有一些学生也提出相同的看法。针对这一现象,我不是采取简单说理,而是适时引导,让学生进行辩论,正方观点:科技利大于弊。反方观点:科技弊大于利。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学生了解看待问题要全面,明白人类应合理地利用科技,让科技造福人类。在学生的辩论中,针对学生的言论适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把讨论向纵深处发展,有道是真理是越辩越明,学生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也是愈加深刻的,形成的情感也是愈加是强烈的。
四、提高有效的课堂延伸
《课程标准》中强调:“充分开发、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生活的全部,况且,社会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对教材选取时树立一种崭新的课程观,既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又不能拘泥、局限于教材,应及时增补适合时代脉搏的教学内容,赋予教材以生命。
如在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延伸的:
1.了解福建畲族。(1)你知道我们福建省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关于畲族,你知道哪些知识?(2)学生自主交流。
2.了解福州高山族。(1)师生交流:高山族人民的生活情况。(2)播放民族互助的视频,交流:你有什么感受?并结合学生实际说说相关事例。(3)小结: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
3.视频播放国庆大阅兵中民族大团结方阵,唱响《爱我中华》。这一环节的设计,做到了由远及近,层层递进,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交流身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因地制宜地利用、挖掘当地的资源,增进了现实感和亲切感,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身边的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团结互助。同时也让学生沉浸于欢快的歌舞之中感悟生成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懂得彼此尊重,团结友爱,从而激发民族情感,真正做到课终而“曲”未了。
五、重视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除了注重课堂外,也应注重课堂教学后的反思。一课堂结束了,我会对学生的课前活动、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反思。抓住零散反思之间的内部联系,将其按逻辑关系有效地串联起来,跳出“当局者迷”的圈子,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布置的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发现很多学生因平时作业较多,无法完成。那我就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搜集。还发现有的学生虽然任务完成了,但具体的内容并不熟悉,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一些孩子只是照搬照抄地读,不能起到分享、交流的作用。为此,我就建议学生不要照搬,选择自己喜欢的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就可以。
在课堂的互动环节,我发现谈话式教学比较多,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少。为此我就经常在课堂上开展演一演、访一访、辩一辩、找一找的活动。尤其是我设计的“锦囊妙计”提高了学生们兴趣,有时我给学生锦囊,有时让学生去准备锦囊,无论是来取锦囊,还是准备锦囊,无形当中都是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充满乐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总之,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能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遵从新课标理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