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2013-07-13陈青
陈青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提到:“要在与儿童的生活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道德品德源于生活又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在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中引导出道德要求、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品德,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只有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挖掘情境素材、设计生活体验活动、引导辨析交流、走进社会实践,从而架起品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一、有效挖掘——在情境中感知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的资源是丰富、多样、开放的,除了教材,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等都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枯燥、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案例中,感知做人的道理,接受教材的知识,获得情感的熏陶,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上《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这课时,我针对现在很多小孩子由于是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体会不到家长的爱的现象,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课前,我跟学生家长联系,有一位家长提供了几张在孩子生病时的照片,同时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家长为自己做的一件事。在教学中,我出示课件,展示家长在孩子病痛时紧张的表情、关心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家长恨不得自己代孩子生病的样子,真实的情境强烈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理,真切地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然后我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图片中获得的感受,很多同学都讲出了真情实感。接着,我再组织同学们分组交流,讲一件父母为自己做的难忘的事,相互感受父母在抚养自己过程中付出的辛苦,使同学们加深对父母的认识,体会家长对自己的关爱,理解父母在自己健康成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课中,我以真实的教学情境架起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通道,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接受了教材的知识,触动了心灵,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二、创设活动——在体验中内化
在“做中学”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实现情感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将教学内容外化,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觉地构建知识,内化品德。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每一课内容都使用美丽的图片和文字,传递着生活中的元素,表达出生活的道理。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需要将图片、文字还原成现实生活,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这些教学情境,设计成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处在活动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我在上《做诚实的孩子》这一课时,根据《狼来了》的故事,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的情境。在活动中,由几个孩子扮演放羊的牧童,由几个个头大的孩子扮演狼,其他同学扮演群众。几个牧童骑着牛在山上放羊做游戏,第一次,他们叫“狼来了”,听到呼救声,群众纷纷冲上“山”,却看到牧童的嬉笑声、得意的样子,大家摇摇头,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二次,牧童又大叫“狼来啦”,群众听到呼救声,又纷纷拿起棍棒等冲上“山”,看到的又是牧童开心得意的样子,大家都非常生气,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第三次,“狼”出场,逐渐逼近牧童,牧童这下慌了神,大声喊“救命啊,狼来啦!”“山”下的群众听到了呼救声,可是他们都在说,别理他们,他们又想耍我们。任凭牧童大声呼救,就是没有人上“山”,最后,凶狠的恶狼露出森白的牙齿扑向了牧童。通过这样的表演活动,在课堂上展现了“说谎害处大”的生活道理,接着我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对这一故事的看法,以及谈谈自己对说谎话的认识。由于有了活动情境的真实体验,很多同学都切实感受到了在生活中说真话的必要性,表示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三、讨论交流,在辨析中升华
开展课堂讨论是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课堂讨论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提高课堂活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中的典型生活事例,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让孩子们在相互交流中,明辨是非,发现真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需要一定的载体,思想教育如果仅仅靠说大道理那就变成了空话,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落实不到行动当中。因此,品德教育要选择合适的载体,选取社会生活中的事例,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在开展课堂讨论时,教师要注意不要让讨论的话题过大、过空,让学生做表面文章,变成说假话、说空话,要从生活出发、从细处着手。例如,在上《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一课中,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时,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课前让孩子们收集相关的节约用水的材料以供教学使用。课上,首先使用视频播放了西南旱灾灾区人民缺水的情况,介绍缺水给灾区人民带来的生活困难,孩子们获得了强烈的感受。然后出示讨论问题:(1)水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2)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3)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汇报。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同学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纷纷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小组长总结大家的观点并向全班汇报。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上升为学习成果,指导同学们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珍惜生命之源——水。最后,以全班名义发出节约用水的倡议书,将班级的活动成果一起在学校展出,号召全校师生关注旱灾灾区的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旱救灾行动。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孩子们收集水对生活的重要性的材料、节约用水的方法等,在课堂上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由于有了生活的积累和充分的准备,大家都能有话可说,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地将教学的要求内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亲近社会,在实践中拓展
品德课学习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以致用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意义所在。因此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在真实的体验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兴趣,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做一名地球卫士》这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在课外分组完成任务,拍摄一些美丽的风景图片、本地环境污染的图片,以及由于污染带来的危害,或者收集一些自然环境与我们密切关系的材料、如何保护环境的材料。课堂教学分成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美丽的大地妈妈。以学生收集的材料为教学资源,展示我们美丽的大地妈妈,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大地妈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东西,感受空气、阳光、水等环境要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性。环节二,大地妈妈哭了。出示环境污染的图片,工厂烟囱排除的浓黑的废气、冒着白色泡沫的河流、光秃秃的山川等,引起强烈的视觉冲击,然后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交流,污染的环境对人类的危害。环节三、保护大地妈妈。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大地妈妈,孩子们通过自己课前收集的材料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看法,然后分组汇报。最后是争当环保小卫士环节。根据在教学中学到的知识,组织同学们参加一次植树活动,同时要求大家在生活中能尽自己所能保护环境。在这样的教学中,孩子们切实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责任编辑:闽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