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课堂内外三“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013-07-13黄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爷爷奶奶品德课程标准

黄河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更加关注一个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以人为本”等一些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主动促进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笔者参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理念,结合自身实践探索,认为提高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实效就应在课堂前后落实三个“有”,即:课前有准备、课中有活动、课外有延伸。

一、课前有准备,激发情感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为让学生对品德活动有更深刻的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1课《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时,课前就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我们家里有爷爷奶奶,周围还有许多的老年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做过什么工作,现在又是怎样生活的,你了解吗?让我们做个调查访问,并做好记录。”

上课时,让学生在《常回家看看》的乐曲伴奏中“夸夸爷爷奶奶(周围的老年人)”。结合学生课前的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认真记录,与开课时的“夸一夸”活动衔接,同时伴以大家所熟知的音乐,使学生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交流自己的调查访问成果,在“爷爷奶奶”的真情故事中油然而生敬慕之情。这样,既与日常生活有效衔接,又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高效落实,使学生在实践中自然体会到“爷爷奶奶”们的可敬可爱,为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尊敬老人、尊重长辈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二、课中有活动,真情体验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选材要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看一看”、“讲一讲”、“议一议”等活动,从榜样身上汲取道德力量,使养成良好品德行为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又通过自我展示典型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育情,学生充分品尝到了良好品行形成的愉悦感。

1.树立榜样,以事明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及由教材延伸的“榜样”,可以说信手拈来,只要能够巧妙地利用,就可以让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事半功倍。

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心中的那颗“星”》时,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翻阅报刊等了解自己崇拜的对象,建立“明星档案”,并和同学交流崇拜的原因。同学们通过看、读、讲故事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榜样,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自由讨论、自主交流,从而形成“热爱祖国、刻苦耐劳、虚心好学、宽容他人……”等等的正确观念,这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2.参与探究,促进内化。“培养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是课标着重强调的。我们学校陈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不一样的你我他》时,就设计了“变一变”(用一张白纸,通过画、折、撕、剪等方法,使它变成你想像中的事物形象)、“猜一猜”(通过学生的自画像,猜出是哪位同学)、“夸一夸”(每位同学为班级作出的贡献)等。并对教材进行拓展,在最后创设了“帮一帮”的环节,课件展示画面,教师简述:小丽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可是一场车祸让小丽成为孤儿。如今,小丽和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还面临辍学的窘境。同学们,让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帮助小丽的计划。在学生汇报后,陈老师还将同学们的计划进行综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不一样”,形成完整的“帮助计划”,让小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走出丧失父母的悲痛,享受幸福的童年。

在这样的情境设计中,让学生参与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道德辨析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帮一帮,则可以反映“理解、尊重、帮助他人”观念在学生心中内化后的具体表现。

3.联系生活,活动育情。《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品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绿色小卫士》时,在完成“拯救地球有办法”这一环节中,就让学生结合少先队组织的“校园环保小卫士”的日常工作,写出“我的环保提示语”。因为有了前面“变垃圾为资源”、“污染的包围圈”、“破了的生命网”及同学们为环保校园的创建付出的努力,这些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活动,所归纳的环保提示语自然精美而感人:“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共营生命绿色,共建美好家园”……

由此,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的活动中,增强同学间的情感,体验到道德行为实践的成功愉悦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进一步升华感受,学生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培育。

三、课外有延伸,行为养成提高课堂实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位老师在设计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我来做市长》一课时,把“我来当一次市长”的活动,按学生的意愿改为“我来当一次校长”,把班干部、学习小组长当作老师,把各个学习小组当作各个班级……让学生轮流“模拟校长”进行施政演说,其他同学针对施政演说进行质疑,发现多数同学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我就让同学们课后自由组合继续“演练”。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校长工作的繁杂、教师工作的艰辛,而且发现了五年级学生希望把学校建设成什么模式、需要什么样的老师,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心中、眼中学校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借此把课堂教学顺理成章地延伸到课外,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这个例子与课外延伸联系不是太贴切,是否考虑换一个例子?红字部分均有改动,仅供参考)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应着眼于课标理念,创设情景让学生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交流体验,使“知、情、意、行”的观念真正内化,使品德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爷爷奶奶品德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好学者贤
看望爷爷奶奶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