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浓浓朗读味 悠悠语文情

2013-07-13赖囯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流利自然段感情

赖囯毅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朗读的总体要求,为了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对2013届毕业班1085个学生进行了朗读测试,测试结果让人瞠目结舌:朗读能达到“正确、流利”的仅有336人,占30.97℅;朗读勉强能达到“有感情”的学生,居然寥寥无几。无独有偶,我在外出教研、交流中,发现各地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

症结何在?左思右想,问题还是出在课堂。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许多教师朗读能力不强,文体意识模糊,蒙受固有观念影响,仍停留在“讲课文”而非“教语文”的层面,漠视学生主体,指导方法机械、生硬、单调。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

一、山雨欲来“情”满楼——唤醒朗读期待,读中生情

要想提高朗读质量,确保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前提。小学生年纪小,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披文入境,结合示范朗读、有效评价,唤醒朗读期待,营造“山雨欲来‘情满楼”之态势,不断推进朗读进程,增添朗读情味。

1.情境再现,披文入境,情感自然流露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语境还原”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凭借文本语言,进行情境还原、置换,披文入境,见文生情,不断反思,朗读的声音形态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度也就不断提高了。

以《她是我的朋友》一课为例,文章第五自然段真实地再现了小阮恒输血过程中的矛盾心理。教学时,教师可缘文设境,引导学生读演结合,边读文边尝试做动作,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此时的小阮恒在想些什么?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举起来——放下去”或者“举起来——放下去——举起来”的亲身经历,穿越时空,体验小阮恒两次“举”的动作、心情,实现文本、生活的对话、融合,生命彼此连接,朗读自然情真意切。

朗读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图画再现、游戏活动、动作表演……教学中,教师据文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地运用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质量大有裨益。

2.以“声”作则,经典示范,点燃朗读热情

教师的范读更易于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想读而又读不好时,教师应以“声”作则,经典示范,引导点拨,学生观其形,听其音,根据示范朗读中获得的感受,结合生活经验和理解,反观自照,对比、发现“对味不对味儿”、“贴切不贴切”,自我校正、自我创造,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增强,朗读能力一定能快速提高。

《巨人的花园》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指导朗读时,学生总是读不出巨人内心从懊悔到珍惜的转变。于是,我进行示范朗读,巨人的话语“噢!是这么回事呀!”读得深沉,“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前半句读出恍然大悟,有点惊讶的语气,后半句语气逐渐缓和。范读之后,我组织学生回读前文,讨论:老师这样朗读,你觉得怎样?为什么这样读?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感悟到巨人后悔的心情和知错就改的心情,朗读起来入情入境。

3.注重评价,以评促读,推进朗读进程

适时、恰当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推进朗读进程。朗读中,教师应将自评与他评,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有效融合,从语音、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评价反馈应及时,用语要丰富,发现朗读优点,应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如“你真厉害,刚读第一遍,你没有读错一个字,还读得这样通顺、流畅、字正腔圆,真不简单!”“听得出,你在努力,在进步,跟第一次比较,老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发现学生朗读的不足,应及时点拨,给予鼓励,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目标靠近,不断掌握朗读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讲究策略,读贯始终

提高朗读能力,单靠提高兴趣远远不够,还必须抓根源,在朗读指导上下功夫。何谓朗读?《高级汉语大词典》有注: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可见,朗读不是简单的照字念音的直觉过程,而是朗读者将文字作品的内涵、自己的融通,用声音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活动。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达不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笔者认为,所谓感情,是一种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朗读应该是朗读者朗读时对作者、文本所表达情感态度的自然呈现,它由“感”与“情”组成。要想感情朗读,必须依托文本语言,经由先“感”而生“情”,再用“读”来表“情”的过程。“感悟有多深,朗读就有多真。”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讲究策略,将朗读与精思、感悟、说写有效结合,做到读贯始终,读有目标,循序渐进,读出层次,读出质量。

1.循序渐进,读出层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正确、流利”是“保底工程”,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有感情朗读”是“正确、流利朗读”的提升,这既是朗读的必经层次,也提出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从读不通到读正确、流畅,从不知道怎么读到知读、会读、读会,从没有感情到有感情,一遍要比一遍来得体会深刻,一遍要比一遍来得入调。朗读的渐进性还体现于“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学习朗读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朗读的实践过程;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朗读能力的达成度。从“学习——用——能用”,体现朗读从“教”到“扶”再到“放”,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过程。

根据朗读的渐进性,笔者认为,就一篇文章的朗读层次训练可以从“初读——精读——品读——熟读(诵读)”四个方面来落实。以《搭石》一课为例,我们可以沿着“搭石”这条线索,以读为本,拾阶而上:①初读,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②精读第2至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乡亲们美好情感的句子,反复朗读,读中想象:读了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③品读让你难忘的画面,感悟搭石美,领会人性美。④回读全文,说说:在作者的眼里,搭石的美是什么?请你从搭石美图中,选择你认为最美的一幅,带上你的独特感受诵读。

语文教学,无论是篇章还是段落教学,教师均应坚持以读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铺阶搭桥,层层推进,读有所思,读中有悟,以读促写,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朗读能力。

2.把握文体,重视朗读形式

教师文体意识薄弱,也是导致学生朗读能力低下的一个原因。入选小语教材的文章体裁多样,主要有记叙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可谓是“文体俱全、营养丰富”。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体裁的作品对朗读有着不同的要求。朗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学生实际、训练要求,选用适当的语速、语调、语音,并辅以表情和体态;精心安排朗读形式,如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轻声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做到既重视形式,又不流于形式。总体而言,读抒情类文章,如《匆匆》《再见了,亲人》《荷花》《白杨》《草原》等,主要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以声传情,感染读者。非抒情类文章,如《鲸》《蟋蟀的住宅》《太阳》等说明文,语言平实,语气也没有太大的起伏。朗读时,适用平行语势,不要有意增加额外的情感,只要把重点知识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的变化,自然、清晰地“告诉”即可。

3.精选读点,锤锤有声

语文,姓“语”名“文”,“语”源于“文”,文字作品是朗读的凭借,但是不是一篇文章的所有语言都要进行朗读指导呢?笔者认为:初读课文时,需字字响亮,做到一字不错、不增减、不倒字。精读、品读时,则要学会取舍,选择一处或几处最有价值的“读点”来落实朗读目标,步步深入,读出层次,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势来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形成朗读能力。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第1-8自然段描写了“中华不振”,这是本课教学重难点。其中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这三种典型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这是感悟“中华不振”的“敲门砖”。为此,我引导学生紧扣描写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重锤敲打第8自然段:一是“衣衫褴褛”的妇女:“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衣衫褴褛的妇女会向人们哭诉什么呢?亲人被汽车轧死了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刻的心情吗?请带上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二是得意洋洋的“洋人”:洋人得意什么?看着洋人得意的表情,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情如何?请你用朗读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三是“训斥”的中国巡警:作为同胞,中国巡警应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引读“谁知……不但……反而……”)。四是“紧握拳头”围观的中国人: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受。这样,学生凭借文本语言,在朗读中学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是一个新体验、新收获,情感不断酝酿、贮存、饱和,以读表情,享受朗读快乐,深刻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4.结合语用,习得朗读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和价值追求,朗读融“内化”“表达”于一体,它理所当然是为语文教学的目标服务的。因此,指导朗读时,我们应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语用规律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实践中习得朗读方法。

《花钟》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但与其它同类文章大不相同,其语言优美、贴切,尤其是文章第1自然段,作者根据花的色彩、大小、样子等特点,写出了每种花的开放,写法各异,有比喻、拟人,把花儿陆续开放写得丰富多变、活灵活现,这是本语段的最大语言特色。要想让学生感悟这种丰富而有变化的表达方式,唯有通过“读”。为此,笔者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仔细观察,找出描写九种花写法的异同点,再挑选出你觉得描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朗读,读中想象花的样子,并尝试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加以描述,体验、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种花的情趣,并小结写法,带领学生一起做花钟(辅以动作、神态,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花的陆续开放)。最后,尝试运用写法:多媒体播放各种花的开放,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花,模仿文中的一种写法,写写它的开放。如此这般教学,朗读与理解、体会表达形式无缝对接,水乳交融,言意兼得,学生在品花钟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了文章语言的表达特点,内化为朗读能力。需要时,就会招之即来,受益终生。

三、千树万树梨花开——方法运用,读放光芒

朗读之道,实践之道。大量朗读,熟能生巧。朗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亲历,亲身经历、体验,在课内习得朗读方法,获得朗读经验,得其“道”;二是历练,长期进行朗读实践,反复加强朗读练习,历练到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教师要引领学生读好语文书,在课内掌握朗读规律、朗读方法。其次,学校、教师还应组织、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实践,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开展“红领巾广播站”“晨诵夕读”“晨会演讲”“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小记者招待会”,市场调查等活动,举办诗文诵读比赛、辩论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选拔朗读人才,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让朗读之法得以运用,大放光芒,营造人人好读、会读、读好的良好氛围。

优质语文课离不开高质量的朗读。让我们一起不断研究朗读之法,优化朗读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朗读功效,让语文课堂洋溢浓浓朗读味,悠悠语文情。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流利自然段感情
最好的感情
秋天
感情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不分对错
美丽的秋天
感情强烈的叹号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
流利美语脱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