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预设 追求生成
2013-07-13张秀容
张秀容
追求课堂教学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生成性特点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智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这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数学课堂,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预设的教案做出回应,一旦偏离就尽力把学生拉回到预定的答案上来。以预设为主,漠视生成,制约着师生的创新能力,扼杀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新课程呼唤生成,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关注生成,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教学机智,为学而教。因此,教师要敢于面对生成,精于应对生成,善于促发生成。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精心预设,捕捉节点,把握生成策略三个方面来探索促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
一、精心预设是前提
新理念下的教学关注生成,更关注精心预设。让“预设”与“生成”相互促进,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教学预设应该是弹性预设,它是教师课前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有计划的安排,弹性预设将是开放的、动态的规划,主要立足于学情,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时空的各个方面。
1.预设精当的教学目标,引领生成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设,它统领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教学的始终,决定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进程,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导向,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因此,教师在预定教学目标时,求“全”更要求“精”。不能只考虑本节课教什么?学什么?应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立足学情,体现多元性和差异性,突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个性化,重视目标分解,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关注目标动态生成,在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时,努力实现“全”与“精”的统一,使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再成为教案中的摆设,让它滋润着师生的心田,伴随课堂教学,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纵观教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发现许多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求“全”的同时没有求“精”,忽视目标预设与实施的相关性。为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目标“全”与“精”的关系,精心预设精当的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走向生成。
2.预设精致的教学环节,引导生成
新课程的教学价值观是“以人为依托”的教学。教学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进程。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为主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显现顺序,时间安排都有局限性。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要改变单一的线性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现实为出发点,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假设性备课”。拟定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随时调整的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框架,构建出非线性型的教学路径,做到课堂上胸有成竹应对学生各种想法。课堂教学并非无法控制,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平衡。如教完《分数的意义》后,设计一道练习:图上有6串气球,每串3个,请你先确定单位1,然后涂上喜欢的颜色,表示2/3,并说意义。根据课前预设与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有3种不同表示2/3的方法。生1:把6串气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它的2/3是4串气球。生2:把3串气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它的2/3是2串气球。生3:把1串气球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它的2/3是2个气球。为了进一步打开学生的思路,根据课前预设提出了:如果以4串气球为单位1,该如何表示它的2/3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并用课件展示其表示过程,得出:把4串气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气球,它的2/3是8个气球。学生受到启发,于是又产生两种情况:①以2串气球为单位1,它的2/3是4个气球。②以5串气球为单位1,它的2/3是10个气球。学生明确了选取单位1不同,表示2/3的气球个数也不同,深刻地体验到单位1选择的可变性。生成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预设精致的教学环节,引导课堂教学走向生成。
3.预设精巧的教学时空,引发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要考虑当学生探索结果不令人满意时怎么办?怎样因势利导?需要教师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把握好问题的度,适时启发引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让他们经历感悟数学知识,不断生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质疑问难,赞赏学生的独特性,使探索成果富有创意,引发课堂教学有效生成。
二、捕捉节点是诱因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师生共同处理和转换知识。因此,课堂不可能完美无缺,经常会出现与预设相冲突的情况。教学过程中出现新的冲突、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是获取新知的生成节点,它来源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我们应把它们作为新知的生长点,所以,教师不但要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异同点、新知的生长点,还要善于捕捉这些生成的节点来促发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1.利用错误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是出错的地方。”在教学中学生出错的现象是常见的。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积极与学生共同议错、改错,把它转化成宝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促进生成,使教学更加精彩。如教完《按比例分配》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120cm,长宽高的比为3:2:1,求长方体的体积,学生独立解答后汇报,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解答:120×3/6=60cm,120×2/6=40cm,120×1/6=20cm,60×40×10=24000立方厘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提出:“按比例分配”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比与总量要对应,120厘米不是3﹕2﹕1对应的总量,总量应该是120÷4=30厘米。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解题,终于找到了错误的原因,这时让学生举出像这类的数学问题,于是又出现:⑴长方形的周长为60厘米,长宽的比为3﹕2,求长方形的面积。⑵甲乙两城相距36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4小时相遇,两车的速度比为5﹕4,求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教师巡视学生的解答,没有发现错误。学习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能否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错误的价值,有效帮助学生探明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在“自我否定”中改错。
2.重视思维
数学思维是通过知识应用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蕴含思维含量的问题,时刻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呈现出丰富的思维内涵,真正把学生的数学思维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商是两位数除法》的教学片断:学校开展收集废品活动,五月份共收集废品620千克,平均每天收集多少千克?让学生列式,试算,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反馈如下:620÷31=20千克,商20是先算62÷31=2,2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再把620个位的0抄下来,0÷31=0,余数是0,商的个位也是0,其实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实践探索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已有数学事实生成新的事实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上述案例学生将620中的0落下来,用0÷31商是0,余数也是0的过程,实际上是建构数学事实思维的过程。这时教师强调被除数个位是0,商是0,余数也是0时,0只起占位作用,0不要再落下来继续除,这是提取数学思维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了重要作用。
3.把握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多向思维交流的活动,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生活背景的差异,出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思考的深度广度不同,虽然学生有的方法策略不高效、不合理,但都是他们思考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展现数学思想方法,发表见解时,提供新知的“联络点”诱发学生思考,有效探索出既高效又通用的方法。如《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让学生试算0.075÷0.05。引导学生猜结果,探究并汇报,生1:先计算75÷5=15,再算15×0.05=0.75,猜想到商是1.5。生2:以被除数为标准,把被除数、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3位,得出75÷50=1.5,面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没有简单地作出对错、优劣的评价,而是及时把握方法,带着学生投入充满探索的学习活动,再让学生计算7.5÷0.05和75÷0.5,诱发学生的疑问,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应该以除数为标准,被除数随着除数同时扩大若干倍,把除数转化为整数计算,这样生成既高效又通用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变知识学习为方法的指导。
三、把握生成策略是关键
教师的实施教学方案,经常会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情境、教学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把握生成策略,凭借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促进课堂教学走向有效生成。
1.情境触发生成
教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情景创设要为教学服务。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学生学习的环境,良好的情境能促进教学有效生成,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在呈现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情境触发生成。如《按比例分配》的教学片断,师:今天老师带来了30本《优秀作文选》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请同学们帮老师分一分,看谁分的最合理,让学生独立分一分,再互相交流后反馈如下:生1:每组分15本。生2:每组各分一半。生3:不能分得同样多,男生30人,女生才15人。经过思考、分析,大家一致同意生3的意见,提出了按人数的比例分配才合理,从而引发了“按比例分配”课题的生成,让学生带着生成的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本案例创设学生帮教师分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分法的争议中,暴露其思维过程,在多种方案分配的基础上提出按人数比例分最合理,使学生感到“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上述案例的问题是由学生根据情境信息提出的,并能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真正尝到从情境中生成知识的乐趣。
2.问题诱发生成
问题是推动教学生成的动力。课堂上研究的问题,要针对教材的重难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既不能偏离学生思维的轨迹,更不能漫无边际。同时还要关注提出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让他们各尽所能,各有所获。课堂教学是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活动,有的问题可以预设,有的问题是在课堂上生成的。强调生成不意味着不要预设,而是强调教师要更多地预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生成的问题,让问题诱发生成。如《圆柱体积》的教学片断:①出示装水的圆柱容器,师:大家能用学过的方法求出水的体积吗?生:将水全部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和水的高度,求出水的体积。②出示橡皮泥捏的圆柱体。师:怎样求出橡皮泥的体积?生:把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量出有关数量再求。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办法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现在老师想请同学帮忙求圆柱体柱子的体积有办法吗?学生想来想去,用求助的眼光望老师……。最后有一位同学说:要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趁机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这个案例层层递进,目的在于激起疑问,让学生时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经历用旧知识解决到实际无法解决的过程,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会到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
3.互动启发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互动共识、共进、共享的过程。在互动中对数学知识,互探明之,自求获之,鼓励学生在多向互动中得到启发,不断生成新问题,进而学会思考,不拘一格、不守一法,寻求巧妙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使他们学习的不只是“文本知识”,而是“体验知识”,让知识在互动中增殖,思维在互动中碰撞,情感在互动中融通,为学生创建开放的、滋润的、互动的生成课堂。
(责任编辑: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