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文学文本的教学价值追求

2013-07-13张羚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12期
关键词:海鸥整体文学

张羚

小学高年级教材里,除了实用性文章外,更多的是文学文本,如童话、小说、散文等,它们是教材的主体,其共同点在于,通过塑造形象,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思。那么此类文本教学价值是什么,又如何实现其教学价值呢?

一、定位:守住语用与审美,便是守住教学价值追求

文学文本的教学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要舍去什么,守住什么,取决于课程价值追求。文学文本具有语用、审美价值,这为大家所认同。反观当下的高年级文学文本的教学中,要么偏重语用教学,要么只重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不管哪类文学文本,不是成了学习语用的习作“例文”,就是诵读表演“剧本”,还有的地地道道地成了道德“读本”。我以为,文学文本的育人价值,与语用实践价值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颇,是这类文本的特质所决定的。

坚守语用与审美并重课程价值取向,是文学文本教学的应然选择。实现这一价值追求的关键是,开发文本的核心教学元素。如何开发这样的核心元素呢?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课为例:

首先是把握形象。文学文本的核心元素之一就是形象,形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把握《老人与海鸥》一文的形象,须关注文本两个内容:一是老人爱海鸥;二是海鸥念老人。文本详细叙写了老人如何爱海鸥、海鸥又是如何念老人的,两个内容是互相依存的,因此,老人与海鸥,都是文本的主要形象,爱是这两个形象所承载的意义,感人是其传达的审美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海鸥,它们在作者心中不是一种普通的鸟,而是老人膝下的子女,是被关爱,又是会主动感恩的人化的形象。老人、海鸥因“爱”而联系在一起。教学时,把握形象的意图是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爱”这一主题。

其次关注表达。高年级的语用教学主要内容有二:一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二是感悟文章的表达结构、特征、规律。课文是如何表现人鸥至爱呢?

第一,从表达结构来表现。行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先写老人爱海鸥,再写海鸥念老人,前后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前为因,后为果,作者依据事理逻辑的联系构思全文。文中“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没想到十多天后”显示行文也是按时间变化顺序来编排文章,事实上,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也意含着时间的变化,二者在变化都取决于事件自身的发展与变化,结构方式是事件发展外化的表达方式。

第二,从表达材料来表现。作者选择了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三个典型场景写老人爱海鸥;写海鸥念老人,选用围拢遗像、自发守灵、扑向遗像这三个场景,表现海鸥念老人,片断性的场景,典型化的细节,是作者精心剪裁、缜密运用的结果。

第三,从表现手法来表现。在表达上,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处处有着“意想不到”——意想不到老人年纪那么大了,却要赶二十多里来翠湖、意想不到;衣着又是那么朴素对海鸥却是那么大方,主动为它买食物;意想不到年迈的老人竟会叫认出每一只的海鸥名字;还有,意想不到海鸥会“围攻”老人的遗像;意想不到海鸥会轮流来瞻仰老人的遗像;意想不到海鸥会相向老人的遗像……作者用甚多的意想不到的场景,意想不到的细节,来吸引读者,牵动读者的心,意图是在阐释“一切意想不到,都在情理之中”,因为一个字:“爱”——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

第四,从遣词造句来表现。写老人外表,只写其朴素的衣着,一连用了三个“褪色”来强调老人的平凡与普通,生活的简单与朴素,旨在用三个“褪色”反衬老人对海鸥的爱;“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一个“立刻”、一个“生动”将老人内心显豁于表,极为生动传神;“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企盼什么,为什么企盼,给读者带来遐想。“扑过来”“扑得那么近”,两个“扑”写出海鸥不愿、不舍,也不能这么简单地与老人永别,海鸥的情、作者的情已融进这个“扑”字里。

核心教学元素,是此类文本所共有的,又是这个文本所特有的,因此,《老人与海鸥》核心教学元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把握形象及联系,教学时,抓住老人、海鸥这两个形象,进而把握形象间的联系是关键;二是叙事中通过“意想不到”设法将读者打出常轨的表达,是文本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将这两个核心元素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实现语用、审美兼得的教学价值,更好地体现文学文本的课程价值。

二、落实: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教学价值

1.从整体进行把握

故事情节、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主题思想等,是文学文本组成要素,它们作为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作品的整体之中。反观我们课堂上的语言实践,常将它们拆开来,人为制造障碍,对作品体会常是一鳞半爪、只言片语,而非完整清晰的感知与领悟。事实上,文学文本是以塑造形象为中心的,围绕人物形象,展开运思表达的,这是文学文本创作的规律。故事情节、文章结构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语言表达是突显人物形象的、主题思想是从人物形象中突显出来的。教学时,牵住文本的牛鼻子——老人、海鸥这两个形象及其联系,有助于整体把握文本。这里的整体把握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整体入手,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再进入部分的体验,最后回归整体,深化对文本内涵与表达的认识与领悟,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规律,文学文本的教学也不例外;二是整体融合文学文本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人物形象为内核,将情节、层次、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整体把握:(1)课文主要写了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的什么事呢?(2)老人、海鸥给我们留下怎样印像,作者是怎么写的呢?问题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问题二,从形象切入,以领悟表达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整体性品读文本。如是教学,将语用、审美融合为一个教学整体,融合的平台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实践,通过语用这一平台,将文学文本的语用、审美课程内容的教学融通为一个“共同体”,旨在更好地体会形象、领悟表达。

2.从语言表达切入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表达是本,从语言表达切入,扼住文本的命脉。教学时,可以从言语表达切入,带动对形象的感悟,带动学生对作品进行审美体验,受到情感感染,再拓展到文化主题的层面,带动学生受到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从语言文字入手:(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形象;(2)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用“意想不到”来贯通全文的写法,运用对比读的方式体会此写法。

猜你喜欢

海鸥整体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保护海鸥蛋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万鸟岛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文学小说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文学
爱美的小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