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文本密码

2013-07-13吴丽娜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密码

吴丽娜

当一篇作品诞生之后,便是作者“功成身退”之时。面对同一部作品,深者不觉其浅,浅者不觉其深,不同的人赋予它不同的解读,于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入选为语文教材时,语文教师就成为文本解读的特殊人群。法国著名文论家、批评家罗兰巴特在《s/z》中强调了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能动性。他把读者分为一般的读者和富有创造力的读者,显而易见,语文教师就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读者。他们面对的是一群“已知者”,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不存在“零度”的纯洁与清明无染的“白板”状态。因此,语文教师就是要在“已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面对一个个文本如何才能解开它从表层到深层的结构?如何才能探得深埋于文本深处的骊龙之珠?需要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对文本进行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一、还原分析解读

还原分析法指的是把文本所表现的对象——人物和景物——将其原生态,未经作者心灵同化的状态、逻辑想象出来,让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对比,分析其特点。

《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故事,主人公普罗米修斯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汉语里“英”是花朵、杰出的意思,像花朵一样杰出的人物。“雄”指男性。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坚强刚毅,屡败屡战。《普罗米修斯》突出的是一种英雄的姿态,他永远高喊:“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无私和献身精神,更深邃的内涵是爱,爱才是永远的神话。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此有着深刻的体悟,围绕“英雄”,王老师的课堂层层推进:

(一)感受普罗米修斯的无私和献身精神。

(二)体认普罗米修斯伟大的博爱情怀。

三、理解“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法国]彭沙尔

(真正解救普罗米修斯的,不是大力神,也不是别的什么神,而是他对人类的爱。爱才是永远的神话)

还原,就是把“英雄”原来的观念作为背景,它是怎样写的?在文本中“英雄”的内涵是怎样的?二者不一样,就有了分析的空间,把透过字面以外的隐性视野还原出来。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理想的文本解读“要还原到言语生命体中,破译他的遗传密码,感悟文字背后的一个独特的言语生命存在,以滋养、激活自身的言语生命。”真正的解读不是为了将人所共知,无需理解力,没有生命力的知识反复唠叨,而是在于由文本内容生发出的问题继续追问,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超越文本的视界,使之与我们自己的现实视界相融合。

二、关键词解读

文本就像一扇窗户,由这个窗口可以清晰地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些局部的、关健的词语中,这种表现特别明显。正是这些地方,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也正是在这里,显示出语言的张力和精妙。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作品,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好好活儿“这个词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并且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因此,解读“好好活儿”就成了解读文本的金钥匙。我们可以依托“好好活儿”一词,进行层次式的构思,从感性到理性,从文字涵咏到哲理体悟,有序深入。以此为基点,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层次:

(一)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1.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2.走进母亲让儿子“好好活”。

(二)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三)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史铁生在作品中从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追问人类为什么活着,从设想自己应该怎么活到设想人类应该怎么活,他把自己,也把读者一步步引向了心灵探险之路,最终引向人类的终极精神关怀。他所有的追问化为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好好活儿”。诚如萨丕在《语言论》里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越是伟大的作家,越有深刻的倾向,往往越是隐蔽的。有时,就潜藏在似乎平淡的、并不见得精彩的字句中。而解读的功夫就在这些地方,要在平淡的地方分析出深刻,从深刻中分析出内涵,从内涵中分析出精神,所谓细微处见精神。

一位教师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慧眼识句,发现了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词“真好”。于是以“真好”为焊接点,串联起整个课堂:1.作者为什么一开篇就说“真好”(指向整体理解)?2.“真好”是一种由衷的情感体验,你感受到了吗?(指向细腻的描写)3.、“真好”仅仅就是一种快乐的物质享受吗(指向行文主旨)?“真好”俨然成为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成为文本新的切入点。抓住这一点,就找到解开文本内涵的“密码”。

三、对比解读

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把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可以显露出课文隐秘的意义。

中学语文名师郭初阳执教冯骥才的《珍珠鸟》时,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构”,把筱敏的《鸟儿的理想主义》、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欧阳修的《画眉鸟》进行互文性阅读,在平行研究中得出另类的解读:“《珍珠鸟》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乐道,未免有欣赏囚禁的嫌疑;《珍珠鸟》一文,实是研究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这样,便从狭义上的见文解文,上升到文化层面的高度来对文本进行观照了。

古诗词由于篇幅短小,很适合“一加一”或“一加X”的对比解读。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引入具有可比性的另一篇送别诗《别董大》或《送元二使安西》进行对比鉴赏教学,从比较中看特点,悟诗情,入诗境,获得更多的审美兴味。

四、想象补白

阅读作品时,我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注意作者写了些什么,把目光集中在人家已经写出来的东西上,而没有主动想象他没有写些什么。这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就像中国古画中的“留白”,它在文本中可以表现为故事情节的戛然而止,留下的空缺,也可以表现为各图景片段间的“脱漏”,还可以表现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或是感叹号。无论是空白或空缺,都是文本向读者发出的无言邀请。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两个部分。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作者极尽铺张之能事,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们知道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被称为“万园之园”、“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园内大大小小的景点达200多个,著名经典的景点也有40个,俗称“圆明园四十景”。教材中,作者只简单谈到“安澜园、狮子林、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武陵春色”6处民族建筑。显而易见还有许多名胜古迹、西洋景观,被隐藏起来,留下各图景片段间的“脱漏”。一位老师慧眼识珠,找到隐藏的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学生带上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交流反馈。

◇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方法品读“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在对比中有感情朗读,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欣赏圆明园文中各景的图片资料,在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感情,感受圆明园的辉煌,顺势而导,朗读感想部分。

◇深层次感受圆明园的景观之多,领悟作者选材的巧妙。

师: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是万园之园。最典型的有“圆明园四十景”,如:缕月开云、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幻灯片出示四十景风景图)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根据圆明园四十景资料,展开想象,续写句子。

1.请用上“有—————也有—————

有—————也有—————”

2.在景物前要用上一个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

时间:2分钟左右。(学生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

展示学生续写的句子,评价。

(三)总结写法

师:刚才同学们对圆明园的景物进行了补充,写得美轮美奂。现在,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不把它们都罗列出来,显得内容很丰富呢?

学生讨论发言

小结:写作选材时,不要面面俱到,选取的材料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这样才能以一当十。

圆明园美不胜收,许多景物说不尽,道不明,要让学生欣赏到它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对文本进行补白。但是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补白不免显得浅了些,还必须挖掘出隐藏的意味,咀嚼出隐藏与显露的辩证关系。隐藏与显露是艺术的辩证法中最为精妙之处。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仅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不一定有效。关健在于,要在文本的隐与显、表露与掩盖之间发现魅力,彰显个性。

五、质疑解读

当我们阅读文本时按照已然设定的模式接受而没有任何新创的读解余地,所得到的尽管也有舒服与惬意,但终究像端着温吞水坐在屋里,身边的满室春色也无法满足内在于阅读之中的无端饥渴与冲动。对此,法国思想家福柯曾语重心长地说:“现成的话语有一种力量,障蔽着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这种话语有一种权利的性质,让你在无意中接受它的统治。”因此,我们要打破文本言语的统治,恢复思想的创造力,用西方文论家的语言来说就是“去蔽”。

还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一位教师发现文中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句号存在用法错误,因此设计了如下环节: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根据圆明园四十景资料,展开想象,续写句子。

请用上“有——也有——有——也有——”

师:刚才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续写的句子,感觉圆明园内的景物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你们用再多的“有”,再多的“也有”来写也写不完,所以老师在读这个句子时,发现里面有一点瑕疵,一个标点符号有毛病,找出来,修改一下,使它表达的意思更意味深长,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学生修改标点符号。把“句号”改为“省略号”。

出示句子对比。

让学生说说句号和省略号的不同意思。

小结方法:质疑。

运用“质疑法”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学会发现、探究。

出示句子: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引导学生发现句子中“和”字用的不协调,鼓励孩子挑战权威,修改教材,把“和”字改为“等”字,结合理解“奇珍异宝”。

“。”变“……”、“和”变“等”,看似轻描淡写的修改,折射出的却是对言语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敏感力。“一字一句未宜乎”,通过对这两个字的揣摩回味让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使阅读过程充满发现、探究的魅力。教师只有保持清醒的独立意识,对文本的“霸权”加以解拆,变水平的“静止接受”为垂直的“动态阅读”,才不会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作者思想的跑马场,才有可能带领学生从消极的附属地位真正解放出来。

文本存在于纸上,在等待解释者,听候召唤。只有当我们与文本的关系变成“我”和“你”的关系,变成一种心灵对话、灵魂问答的关系,文本才有了灵动的意义。当我们带着诗性的眼光探究文本的内涵,带着理性的审视跳出文本看文本,就会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得到知性的满足和感性的愉悦。才会使探索本身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内涵,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密码
三位数密码
平博士密码
谁泄露了密码
密码藏在何处
教你破译微表情密码
破译密码
找回密码
密码
怪盗基德的密码
娃娃密码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