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赋予习作教学活力
2013-07-13陈淑贞
陈淑贞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每次写作文,学生总会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内容往往虚假、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因此,学生就叫苦连天,一拖再拖,一篇作文要催好几天才上交。教师呢,当然也愁眉不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笔者认为,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写实求真”,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表达真情实感,说“真实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有这样一句话:“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不是出自肺腑之言,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我们应该视有真情实感为学生作文的生命。
一、体验情感,让学生求“真”
文章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必须倾注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因此,作文教学的艺术已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然地写作,从而达到“陶冶学生心灵的意义”。
1.亲情测试,激发真情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大多数家长能够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娱乐活动。但是在一些命题作文中,如“爸爸(妈妈)的爱”或“难忘的一件事”等等,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几乎一致,要么就是感冒生病了上医院,父母在医院无微不至地照顾;要么就是父母带我去某某地方游玩,玩得非常开心……可言语间并没有把真正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才明白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外来工子女,他们小时候并没有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到学龄年龄才来到父母身边读书,与父母极少交流,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说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应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动力。于是,我决定来一次“亲情测试”,即通过虚拟情境(如地震或台风)中失去亲情来体验。当孩子们发现自己最爱的亲人一个个都离他们而去时,他们的心情一下子变得沉重、悲伤,就是这一刻,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回想与亲人在一起生活的美好日子,并且让他们把自己想对亲人说的话倾诉出来。
有个学生这样说:以前曾经在电视上看到有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不在了,我都会替这个小朋友伤心。我从没考虑过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会离开我,可是今天老师让我们体验失去亲人后有何感受,我突然发现自己很害怕,很孤独,很后悔平时不听话,常对他们撒谎……
此外,我还让学生去调查父母一天、一月、一年的收入,去参观父母工作的地方,平时父母为我们做什么,利用星期天换位当家等等,体会父母的辛苦,激起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让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2.积累情感,喷发真情
文贵于情,能打动人的是真情,是实感。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溪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其内心世界,抒发其真情实感。可通过教材文本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品德。如教学《我只看见你的眼睛》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非典”时期的信息,课堂上播放非典时期医护人员抗战第一线的感人画面,开展了讲述“非典时期的感人事迹”活动,很多学生当场都被非典时期的许多感人事迹所深深震撼了,课后纷纷提起笔给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写信,给医务工作者的亲属写信……
如果没有情感的积累,学生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感动的言语。所以,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喷发情感的舞台,为他们的情感架设一座桥梁,为他们的情感保驾护航。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写“实”
习作是写儿童的生活,是让儿童用眼睛关注身边的生活,强调表露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的心灵自由舞蹈,把生活作为课堂,让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成为生活,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生活化,习作内容真实化。
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储备,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先游戏后习作、先比赛后习作、先实践后习作”等丰富的情境创设方法,把原本枯燥的习作活动,变成孩子们的乐事,使他们处于想说、想写的境界,触动他们的写作欲望,孩子才会真正易于动笔,乐于动笔,用笔书写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
1.先游戏后习作
游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能促使孩子们说话、交流、探索、想像、创造、展示。学生在欢快、活跃、气氛高涨的氛围中获取直观而生动的感性知识,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吸取成长的种种经验。
如我曾模仿某电视节目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在黑板上写一些表示物品的名词,然后请一学生背着黑板而立,另一学生用语言也可辅以动作,描述表演出这个词,但话语里面不可以出现那个词。课堂气氛很紧张、热烈,几个回合下来,同学们已初步摸索出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成功,就必须抓住所猜词语也就是该物品最关键最有特色最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一语中的的表达能力就开始慢慢培养了。游戏后同学们就迫不及待拿起笔,个个边写边笑,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作文来自于生活,却又是生活的升华与融合,“游戏式”的教学引进作文课堂,给予孩子们的是更多的“识”与“情”,“乐”与“新”。正是这种感性的教学活动才使他们在“有我之境”中如此自信,习作灵感源源不断,内容才真实生动!
2.先比赛后习作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能根据习作要求安排一些喜闻乐见的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习作兴趣。可以利用的比赛形式有很多,如:体育类的拔河比赛、扳手劲等;知识类的成语竟猜、诗朗诵比赛、演讲、巧填古诗、猜谜语等。再如比赛“猜猜他是谁”——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身边的一个人,语言中不能出现该人的姓名,看谁的描述让别人猜得最快,描述者就是胜者。
对于比赛,学生们总是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有一种不吐不快的习作欲望,如果此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写作,写出来的文章定会生动形象,个性鲜明,情趣盎然。记得有一次在进行完“成语竞猜”游戏后,我让学生根据此活动练习写作文,由于有此活动做铺垫,孩子们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细致描述活动过程的,有重点描写某一个同学的表现的,还有细腻描写自己参赛时的心情的,也有为比赛时表现不好的同学着急的……同一个内容,却呈现不同的生活风采,这就是比赛的魅力,兴趣的魅力,生活的魅力!
3.先探究后习作
如果说游戏、比赛是课堂的生活化,那么,探究性习作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在习作教学中,进行探究是一种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它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知识的综合体现,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集中反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直接体验成功感,并以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进行实事求是地描写。
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做“鸡蛋浮上来了”实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往里面加盐,看看鸡蛋有什么变化?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回家都纷纷动手做了。有些成功了,有些没有成功,但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发现鸡蛋一动也不动,像块坚硬的石头定在那里,我有点着急了,又往里面加一勺盐:哎,还是不浮起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鸡蛋就是不动一下,像长出了根似的,紧紧地抓住杯底。我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再抓一大把盐放进去,奇迹发生了:鸡蛋有点浮了。我喜出望外,连忙把一整盒盐都倒进去,呀!鸡蛋终于浮起来了!我把鸡蛋按在杯底,再松开手,鸡蛋又跳起来,反复做了几次,鸡蛋就像一个调皮的跳跳蛙一蹦一跳,真有趣!
为继续提高学生探索世界的能力,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天性,我还让学生做了几个小实验,如“如何让鸡蛋竖着,不用任何辅助工具,坚持五秒钟”;“有什么办法把煮熟的鸡蛋从楼上摔下来而鸡蛋壳不破”;“捏生鸡蛋,看看是否捏得破”等有关鸡蛋的实验。让学生把每一环节中的感受真实地写下来,唤起了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也明白了写作文就这么简单:感情真实、内容具体。
真实的东西是最美的,教师指导学生习作要把握真实,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这样,学生必能敞开心扉,自由表达,流露自己的情感,习作基本功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提高习作教学效益。
(责任编辑: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