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存取,学术之春?

2013-07-13孙献涛

博览群书 2013年10期
关键词:暴利版权保护出版商

○ 孙献涛

“学术出版”一直都是出版界站着挣钱的典范。以全球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荷兰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为例,2012全年营收达到了惊人的32亿美元,利润率达到了更为惊人的38%,超过12亿美元。第二名德国斯普林格公司亦不遑多让,利润率也达到了36%。紧随其后的兄弟们日子过得都很体面,各自瓜分占据着某一学术领域的高端出版业务,顶着学术的光环,数钱数到手软。

“学术出版”挣大钱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一,学术出版商普遍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牌子”很老很值钱。带头大哥爱思唯尔公司的学术出版源头,据说可以追溯到16世纪,其旗下拥有2000余种学术杂志,其中的《柳叶刀》杂志,被认为是全球报道医学领域前沿科技和创新事件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杂志。二,学术出版成本高昂,特别是针对投稿的第三方同行评审(PEER REVIEW)花费巨大。英国最为著名的《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声称,该杂志一篇论文的内部编审成本高达三万至四万美元。三,经过昂贵流程梳理筛选后正式发表的高信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据称足以引导行业研究的发展方向。

上述三大理由,均为学术出版商的自说自话,显然经不起推敲,特别是夸张到极致的“编审成本”,已经涉嫌抢钱。但长期垄断形成的庞大风车,似乎战无不胜。科学家、科学图书馆在学术出版巨头面前不具议价权,高端学术期刊的价格长期保持高定价,逐年稳定提价。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超稳定结构,基于互联网免费分享原则的“开放存取”模式,正在强行闯入传统学术出版商的领地,且大有反客为主之势。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概念发端于200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形成的《开放存取倡议》。2001年是互联网技术显现革命性力量的关键一年,该倡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获取学术信息的付费壁垒,在订阅类学术杂志一统江湖的领域,打开一扇免费的窗。该倡议携互联网吞没一切、包容一切、改变一切的磅礴气势,设计出很强的可操作性:学术论文应免费向全体互联网用户开放,相关学术信息、研究成果,可供任何对该信息和成果感兴趣的人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编制检索、编入软件,或者其他任何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上述行为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限制。对于传统出版商念念不忘的版权保护问题,该倡议为之留且只留了一条仅供遮羞的底裤:在开放存取的语境之下,版权的唯一作用,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以利于作品更加准确地被接受、被引用。

经过十余年的生长,开放存取模式由深闺走进闹市。2012年初兴起的“学术之春”运动,更是将“开放存取”模式捧到了天上,跨越出版圈,成为整个学术界的大热话题。可以这样表述:最近十年来,互联网向现实社会每渗透一层,开放存取模式都借机扒掉传统学术出版商的一层面皮,严肃的、传统的学术出版不再是道德和诚信的代名词,它们借学术之名、行敛财之实的真实嘴脸浮出水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学术圈里亦被证明乃宇宙真理,从科学家的角度看爱思唯尔、斯普林格们的超额利润,那就是一笔笔强行从他们身上榨取的不义之财和血汗钱。2012年2月,美英科学家联手,发动全球12000名同行在网上联合签名,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爱思唯尔运动”,万名科学家自愿签名承诺:从今天往后,对爱思唯尔实行“三不”政策:不在该公司旗下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不为该公司做同行审读,不做该公司旗下杂志的编辑,共同抵制爱思唯尔的学术霸权和学术盘剥。签名抵制活动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科学界,一直持续到当年7月,后续影响至今仍在,这场发端于互联网的全球抗议浪潮,被媒体称之为“学术之春”。

“学术之春”促使欧美多个国家政府对本国学术扶持资助政策做出调整和修正。一年后的2013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要求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自发表6个月之内,实现免费阅读。2013年4月,英国官方学术资助机构“国家研究理事会”正式要求各受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必须向公众免费开放。各种非赢利学术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也调整资助策略,明确要求受资助项目,用开放存取模式出版研究成果。

当然有革命就会有牺牲,“学术之春”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开放存取的生命在于“开放”,它的命门也在于“开放”,最不为人接受的代价,是既有的学术规范和优良学术传统,被“开放”冲击得七零八落。破字当头,立并未在其中。有学者将开放存取模式比喻为量子力学:核心思想出奇地简单,但衍生的东西复杂又影响深远。简单的内核,无穷的变幻,想搞清楚,相当困难。

开放存取模式带来的第一个变幻,是学术出版物的买单人发生了乾坤大逆转。之前维持学术出版可持续发展的金主,是无数沉默的付费订户,谁用谁掏钱,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现在开放存取了,使用免费了,作者反过来成了为出版买单的人——为了让作品得以发表并发挥价值,作者需要向出版商支付一笔费用。目前欧美一线学术期刊的作者付费价码,通常在2000——5000美元之间。

中国学者读到这里,很有可能心头一紧:作者付费,岂不正是中国特色之下的“版面费”?

中式“版面费”与欧美作者付费的确有共通之处。作者付费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催生了众多唯利是图的伪学术出版商,他们为暴利所驱使,打着“我是真学术“的幌子,游走在学术的春天里。成群结队的伪学术掮客们,动用各种营销手段,说服学术客户(科研组织和科学家群体)自愿掏钱,让自己的作品“开放存取”。此类专职忽悠的“暴利出版公司”到底有多少,目前虽无准确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的,就在你阅读本文的当下,就在严肃学术传统仍然受到尊敬和肯定的欧美国家,“暴利出版公司”正在呈雨后春笋之势。

至于尚处于学术规范初级阶段的中国,对于“暴利出版公司”的认定,是一个需要逆向甄别的工作——形形色色的核心学术期刊之中,有非“暴利出版”的么?

有观察者建议,针对此类“暴利出版公司”,最好的应对办法,是要求作者支付更多的费用,把开放存取模式中最易放弃或忽视的“同行评审”环节落到实处,把发表率降下来——传统出版模式之下,发表率不超过10%;开放存取模式下,发表率一般可达70%——把论文质量提上去。

“用更多的钱来解决钱带来的问题”,此种思路被理解为新的投资机会和创业模式。学术出版作为一门不错的生意,一直都是风投关注的领域。风投融资者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猎物,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也正在暴利传说中,寻找进入新型学术出版市场的捷径。

开放存取模式带来的第二个颠覆性变幻,是版权保护者的角色由“筑墙者”转变为“铺路人”。“版权”是作者抽象权利的物化,版权保护的终极受益人永远是作者。在开放存取模式下,作者的核心利益不再是作品付费使用,而是相反的作品免费出版、无偿复制、自由引用;此时版权保护的唯一方向,是维护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力,协助作者为作品铺就一条开放存取之路。

一旦版权保护者的角色发生逆转,则此前屡禁不止的、被各种强制性社会资源围而剿之的、在国际贸易战中纷争不断的“盗版”现象,将首先在术出版领域逐渐消失。

综而言之,开放存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力,这一点没有人怀疑。它代表了互联网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为数十亿仍受困于信息不公平、不对称的普通人提供了改正和救济的机会。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全世界公众免费提供附带开放许可的数字出版物,任何人均可以下载、翻译、分发并重新共享这些数字出版物,而无需付出任何费用。观察者看到了澎湃的气势,乐观地认为,传统学术出版的突破口将很快被打开,最终溃败几成定局;而各种意外和变量,将被“开放”本身消解于无形。胜利的预言家甚至预测:距离联合国宣布“开放存取模式是学界发行主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但一向淡定的传统学术出版商们不这么看,继续淡定地讨论着、反问着:热闹非凡的开放存取模式,到目前为止占据了多少传统学术出版的地盘?是否还会有更新的模式替代开放存取?旧模式的惯性和宿命,在学术出版领域再次上演。刚刚经历了新模式突然闯入的波折和惊吓之后,大佬们很快便回过神来,重新形成共识:言过其实,不过如此。翻看近期关于开放存取模式的各种报道,气氛已经由一年前的普遍惊慌失措,演变为当下的胸有成竹。

春天似乎真的还很遥远。

猜你喜欢

暴利版权保护出版商
暴利的钻戒
众议新《著作权法》 版权保护覆盖面扩容,期待相应细则出台
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应用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博士眼镜上市引行业“暴利”之争 但净利率不足10%
博士眼镜上市引行业“暴利”之争 但净利率不足10%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白色暴利
美、德两国数据库版权保护的法律模式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