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浙东民居建筑特征:以宁波市范钦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建筑群为例
2013-07-13曹文远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江苏南京210046
曹文远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江苏南京 210046)
前言
天一阁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它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它是宁波传统民俗的建筑形式的外化典范,富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天一阁建筑群主要是由“二阁三祠”组成,即天一阁、尊经阁、秦氏支祠、闻氏支祠、陈氏宗祠。
一、尊重传统但不乏新意
总体来说,天一阁建筑群在建筑风格上没有明显突破,基本沿用我国南方传统的民私家居所建筑形式。例如天一阁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天一阁,又称宝书楼,是一座采用传统重檐重楼硬山式顶部设计的建筑,坐北朝南,木制结构,上下两层,一排六开间,前后开窗,山墙作半月形,白墙黑瓦,是典型的浙东民居。此外,天一阁名字的由来也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 “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因此宝书楼平面布局采用六开间的偶数,这种格式在浙东民居中是不多见的。传统的堪舆学讲究对称,以中堂为轴,两两相对,所以开间多为奇数。其实,宝书楼“天一地六”的形制暗合了堪舆学中“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的原则。天一阁的建筑风格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乏创新,为这座近百年的建筑赋予了经久不息的艺术生命。
二、寄情山水,营建优雅园林风貌
私家园林形式也是浙东民居的一大特点,建造者大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山形地势、花草树木来营建营建优雅园林风貌,天一阁也不例外。阁前有一池,是为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池水清澈,游鱼历历。整个小园重峦叠嶂,绿荫匝地,精巧而幽雅。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后来陈从周教授营造东园,也延续了这个主题。东园曲岸弯环,水漾涟漪,樟木葱茏,清篁得意,宏敞轩举的凝晖堂和林雅泉会馆掩映其中,穷尽了江南园林的曲折意境。“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天一阁的一楼、一池、一石、一木,无不传达出江南士绅乐山水、好恬淡的审美情趣。
三、传统营造格式与民间工艺有机融合
秦氏支祠位于天一阁博物馆的南面,风格华丽,流光四溢,仿佛是神阁仙馆。该祠以南北为纵轴线,由照壁、门厅、戏台、正殿、后殿、左右厢房等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秦氏支祠的建筑群在布局、设计、装饰上均依江南传统的营造格式,同时有机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是宁波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其中朱金木雕的工艺尤其精湛,梁柱、雀替、额枋、美人靠等多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并借助线刻造型和浮凸的块面,饰以大漆,贴以金箔,取得了花团锦簇、金碧辉煌的效果。秦氏支祠的砖雕也是一绝,画面生动逼真,刀法圆熟细腻,人物百态、民间传说、戏曲故事、仙禽瑞兽,无不栩栩跃然于眼前。
四、祠堂均有马头墙做装饰
“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都是宁波的世家大族的祠堂,能代表清代江南的建筑特色,祠堂中都有高高的马头墙。它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主要作用是隔断火源。一户失火,有墙的阻隔不易殃及邻家。在《古今图书集成·火灾部》中有这样的记载:“由居民皆编竹之壁,久则则干燥易于发火;又有用板壁者,天竹木皆酿火之具,而周回无墙垣之隔,宜乎比屋延烧,势不可止。一尝见江北地少林木,居民大率垒砖为之,四壁皆砖,罕被火患,间有被者,不过一家及数家而止。一今后若有火患其用砖石者必不毁,其延烧者,必竹木者也。久之习俗即便,人不知有火患矣,此万年之利也。”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在马头墙结束的位置,也就樨头处,常绘有象征富贵吉祥之意的图案,常见的有大公鸡和鲤鱼组合成“吉庆有余”“功名富贵”意思的图案。其意义根据“鸡和鱼”“公和鲤”的谐音而来。
从审美角度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从文化角度来说,建筑是立体的历史。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重檐重楼硬山式建筑,精巧而优雅的江南造园,木雕、砖雕、石雕、浮雕、透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祠堂上的马头墙等赋予了天一阁建筑群以美丽的语言讲述着浙东建筑文化,诠释着浙东的精神内涵。天一阁乃至以外的古建筑群,在历史的今天,是中国的一笔瑰宝,它们书写了中国古建筑的诗篇。在今后的现代化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李秋香,罗德胤,陈志华,楼庆西.浙江民居[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3-85.
[2]王效清.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9.
[3]虞浩旭.天一阁论丛[M].宁波:宁波出版社, 1996. 16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