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楹联赏读
2013-07-13左建军
●左建军
(412002湖南省株州市南方中学)
儒、道、佛是影响中国文人最深远的三种文化。先有儒、道,后有佛学。佛学被中国知识阶层接受,是从两晋开始的。中国的文人们,已经有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理念,又接受了老、庄道家的思辨熏陶,因此对这种新传入学说具有接纳的胸襟和勇气,亦有辩证分析的积极态度。 通过斗争、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文化。佛教从公元一世纪的传入, 到『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蔓延,从而佛教名山遍布华夏,最著名的有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品读这些佛教名山楹联,体味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也是一件快事。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峰如柱,其巅平坦如台,故名。 山上风光秀丽,四季清凉,寺院林立,震铄古今。
五台山原名清凉山,主祀文殊菩萨。山上文殊殿联:
层峰摩霄汉,五台雄秀;
功德逾恒沙,七宝庄严。
摹写出五台山的挺拔、秀美,歌颂文殊菩萨的功德无量。 另有殊像寺联:
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
突出文殊的慈祥模样和悲悯情怀。
当我们在熙熙人海、 袅袅香烟里观赏五台美景,在林泉、寺宇间品读妙联时,心境也随之宁静、高远。 如读塔院寺联:
塔影浮天梵宇净;
鸟声出谷暮云闲。
菩萨顶联
云水蒸茶天上味;
梅花煮酒月中香。
于清天塔影、明月祥云间咀嚼文字,便能体会: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那种天人合一、物我两谐的韵味,欣然陶醉在:
百道泉飞,涧流功德水;
五峰云涌,天雨曼陀花。的世界里。 清凉山岭上,佛光云影间,浑然无觉自己是游客还是住持,欣欣然吟出:
百里青山谁是主;
白云千载此为家。
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 因山峰相对状如蛾眉得名。 主峰万佛顶海拔三千零七十九米,佛寺数十处。
最著名的万年寺始建于东晋元熙二年,称普贤寺。 明万历年间建无梁砖殿,改名圣寿万年寺。殿内有普贤骑象铜像。该寺四百年历十八次地震,安然无恙,被誉为建筑史上奇迹。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据佛经载,普贤与文殊同为释迦牟尼佛胁侍,文殊表『智』,普贤表『德』; 文殊骑狮,普贤驾象。
山上陈毅题伏虎寺联:
云卷千峰集;
风驰万壑开。
颇有境界和气魄, 还有充满清新自然气息的联:
山色千重眉鬓绿;
鸟声一路管弦同。
极具禅味的洪椿坪联:
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飞。
此名山胜地,听暮鼓晨钟,云去云来空渺渺;有椿树撑天,任风刀霜剑,花开花落自年年。
佛教传入时,除中国已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外,还有一点便是它和儒、道一样仄居于封建统治之下, 这一根本性遭际,决定了佛和儒、道同样的命运,那就是深藏于骨子里的在野性和平民性。 所以即使是峨眉这样的佛教名山上,依然有着偃仰啸傲、盛衰兴亡的感慨联,亦佛亦道亦儒,浑然难辨。 如金顶和洪椿坪联:
那得一身闲,把酒凭栏问,五霸七雄而今安在;
休将百年计,赋诗寄兴看,清风明月亘古如斯。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
机息坐忘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南部,以祀南海观音蜚声海内外,被称为『海天佛国』。
因山居海上,所以乘船过海方能领略山上美景。 以下联既突出其雄踞海上特点,也暗藏禅意。 如普陀山牌坊联:
到这山来,未谒普门当先净志;
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须早回头。
又如明王禹襄撰牌坊联:
一日两度潮,可听其自来自去;
千山万重石,莫笑他无觉无知。
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高耸入云, 远近可睹。 观音身坐莲花,手持净瓶杨柳,相貌端庄慈祥,观音洞这样写道:
普门世现,大悲广度众生海;
千手护持,神威永镇补陀山。
另有同治进士刘逢源联,亦具风味:
莲花座上飞来一叶慈航, 度众生早离苦海;
杨柳瓶中洒遍几点甘露, 愿大士广布福田。
山上内涵丰富、 感慨万端的另一联云:
天地此昂头,瞰千里锦绣山河,都归襟抱,闾峰叠叠,拓得开豪客吟怀,凭谁采三辅歌谣,谱双沛醇风,周丰雅化;
古今同是梦,数百代英雄人物,几付沧桑,渤海茫茫,流不尽前朝遗恨,好携取一樽清酒,吊将军壁垒,丞相祠堂。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九峰形似莲花,加上李白『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名诗而改名九华山。 山上有甘露寺等七十八座寺庙, 以祀地藏王菩萨著称。
单纯描摹九华山奇特景观联有:
池郡九华山,天际排开玉笋;
蜀川三峡水,空中泻下银河。
而地藏真身宝殿柱上都刻有楹联,一曰:
心同佛定香烟直;
目极天高海月升。
突出其目光高远,意志坚定。而甘露寺联则是:
安忍不动有若大地;
静虑深密犹如秘藏。
以雁足格嵌入『地』、『藏』字样,突出其深居地下,安静、忍让特点。 而地藏殿联则写得轻松诙谐、意味深长:
睡到两三更时,凡功名都成泡影;
想起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人们喜爱、追求身心的自然化,无非是因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走向非自然化。 美好自然的被破坏,物欲、权力的争斗使得人们身心疲惫,甚至迷失自我。因此亲近自然,研习佛道,体会物我和谐,重寻心灵宁静,可以找到回归的路。 因为佛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 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世人本自有之(菩提般若之智),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再看看甘露寺大雄宝殿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再读读:
足下起祥云, 至此间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虑, 坐定后消多少痴迷。
这样看来,拥有一种积极、淡定的人生态度,怀具一颗包容、博大的仁爱心,『佛』也就如冲破云围的月亮,离我们近了,光也更加明了。
总而言之,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被吸收、改造而成为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文化。 而这些名山上的佛教楹联, 既折射出中国人接受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坚韧品格,也呈现出扬佛劝善、描摹山水、感悟人生三种形态。 细品起来,感觉后两类技巧更娴熟、情味更隽永,实为亮丽、恒远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