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掌』的是是非非
2013-07-13韩崇文
●韩崇文
(037006山西省大同市振华南街36-2-1)
什么是『合掌』? 『合掌』在什么时候成了『合掌病』? 真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 有人说,诗、联中的『合掌』,是借用佛教中的『合掌』。 那么,佛教中的『合掌』是什么意思呢。《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上海书局一九九一年版),关于『合掌』的定义是:『合左右掌之十指, 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 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 』隋智顗《观音义疏》解释合掌的意义: 『外国合掌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真至一心。 』由此可见,佛教中的『合掌』,是表敬意的。
而诗、联中的『合掌』,则另有其义。是否是借用,暂且不论。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纵观古今,对于诗联中的『合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
认为同义对举或两句一义都是『合掌』的观点有:
《中国楹联学概论》(谷向阳著)说:『合掌,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 合掌处处吻合谓之全合,部分合或一处合谓之半合或一处合。 此理用之于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 楹联制作中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全合掌是楹联之大忌。 避免合掌,应注意上下联对仗的语句的意义
尽量避免雷同。 如「神州」对「华夏」,「千古」对「万年」,「秀」对「昌」』。 举例的联为:
神州千古秀;
华夏万年昌。
并说,同义词反复使用,其结果使上下联内容完全相同,犯了合掌的毛病。
云泽清光满;
洞庭月色新。
『云泽』本是『洞庭』的古称,『清光』本是『月色』,『满』和『深』都形容月光的朗彻。 同义词的重复运用,上下联的意义雷同,犯了全合掌的讳忌。 又举例:
晨昏三叩首;
早晚一炉香。
此联犯了半合掌之忌,『晨昏』和『早晚』是一回事。
有些楹联中出现个别非中心词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也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亦未尝不可。如
万里长征欣比翼;
百年合好喜同心。
其中『欣』和『喜』同义,合掌,但在全联中所占比重很少,可以通融过去。
但是,即使是认为同义对举即为『合掌』的人,也提出了在某些情况下,不可认定为合掌。 《中国诗学》(汪涌豪、骆玉明主编)说: 『意义相同的动词、形容词与虚词相对,不作合掌论。 如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 』
由上可见,冒春荣认为『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稀』、『少』是合掌的; 而《中国诗学》认为杜甫《赠韦赞善别》中之『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一联,『少』与『稀』两字虽然意义相同,但属形容词不犯合掌病。同是『稀』与『少』,而观点相左。
认为同义对举不可称『合掌』,而两句一义才是『合掌』的观点,可见下面的议论。
《汉语词格大全》(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说,『合掌对, 正对的一种特殊的情况。 指两句内容重复的正对,又称合掌。 』并举例曰:
家家自以为稷契;
人人自以为皋陶(杨雄《解嘲》)。
还引用蔡宽夫(即蔡居厚,字宽夫。 )《诗话》说: 『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 如「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 』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保泉主编, 新华出版社二零零一年版),在楹联界算是一部权威的著作。 它为合掌下的定义是:『上下联完全(或基本)以同义词相对仗现象。如「世界第一; 天下无双」。如同人的左右手,相合一致,故名。合掌,使意义重复,是对联创作之大忌』。 这一定义是很准确的,也是很科学的。
在《诗话》中,备受人关注和争议的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 这原是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诗句。 全诗如下: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宋人对此二句,曾提出了批评。认为是合掌,即二句一意也。 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对此有一大段分析。文字虽然长点,但读之可受到启发。 引用如下:『律诗炼句,以情景交融为上, 情景相对次之, 一联皆情,一联皆景又次之。 然一联皆写情,则两句须有变化,不可一律,致犯合掌之病。 一联皆写景亦然,或上句写远,下句写近,或上句写所闻,下句写所见。总写一句自有一句之意境,两句迥然不同,欲又呼吸相应,此为致要。 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如工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山鬼吹灯灭, 厨人语夜阑」,「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右丞「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时倚檐前树, 远看原上村」,「大壑随阶转,群峰入户登」; 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嘉州「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等句,皆是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情景相对者,如工部「白首多年病,秋天一味凉」,「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宋之问「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顾况「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等句,一句情对一句景是也。 至一联皆情,一联皆景佳句,诗家更多,不可胜数。 其两句写成一例,意境合掌,不可为训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联,王介甫以写景略无变化,两句一律少之,上句改为「风定花犹落」,而以「鸟鸣山更幽」作对,谓如此则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不致合掌,便成写景名句。 所论入微,初学详之。』这段话,对我们认识合掌,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
至于『合掌』在什么时候成为病? 《对偶辞格》(朱承平著,岳麓书社二零零三年版)说: 『人们对合掌病有一个认识过程。齐梁初唐之际, 诗人并不认为合掌是病。经过数百年的锤炼琢磨,才逐渐认识到对偶应当词义相对, 句义相违; 用词累赘,文意重沓,是不利于对偶句义表达的。 』又说: 胡应麟《诗数· 内篇》卷四指出: 『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 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初唐诸子,尚袭此风。 推原历阶,实由康乐。 沈、宋二君,始加洗刷,至于盛唐尽矣。』
当然,古代人们对于合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二句历来也为人们所称道。 有人还认为在骈文中合掌可以增强文势, 并非一无所取。清张宗楠辑《带经堂诗话》说:『颜之推标举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为自《小雅》「萧萧马鸣,幽幽旆旌」得来,此神契语也。 』
在汉语修辞中,有几个辞格很容易和合掌相混淆。 这是一定要注意区别的。
在修辞格中,有『同对』一格。 空海和尚在《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中介绍『同对』时说,『同对者,大谷、广陵,薄云、雾; 此「大」于「广」,「薄」于「雾」,其类轻是同,故谓之同对』。如:王维《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 天边独树高原』,『孤』与『独』对举,两词同义,构成同对。同义对举,是汉语修辞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避免同词的重复,强调叙述的对象。 还可在感情、色彩、指称范围等方面,起到同义词语相互补充的作用。 特别是在渲染气氛、 前后照应,使之首尾相连、相映成趣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因此,一定要把『同对』和『合掌』区分开来。 如:
日月光先到;
山河势尽来。 (张祜《甘露寺》)
句中的『到』、『来』,都有来到之意。 但站在甘露寺前望去出句的『到』是日月的光辉从上而下; 对句的『来』是山河的景色由远而近。『到』、『来』的含义是不同的。 我们不能说,它们同义,就是合掌。
在修辞格中,还有『互文』一格。 唐贾公彦《仪礼注疏》: 『凡言「互文」者,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意思是,在连贯的句子中, 某些词语依据上下文的条件互相补充, 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或者说上文里省了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里省了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令《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这里不是说明月是秦时的, 而关是汉时的。烟只笼寒水,而月只笼沙。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 这是在单句中的互文,称连类互文。 又如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即岁岁金河复玉关, 马策与刀环; 朝朝马策与刀环,金河复玉关。以上为对反互文,即对句互见。 也称互文对。
『岁岁』和『朝朝』也极易和『合掌』相混。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有千古传诵的名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从字面上看,年和年重叠,年年和岁岁同义, 上联就合而又合了, 下联又颠倒重复, 是合掌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这是互文对。 反复强调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加强了对『花相似,人不同』的聚焦,使语意起伏,情绪激昂,音韵优美,文势迭宕。 这也是其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看到重复的字词时, 一定要区分哪些是积极的修辞,哪些是消极的重复。 要充分考虑我们民族语言文字在修辞手法上的多样性, 表现手法上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力避『合掌』,充分展现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