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梦人”与“傻子肥”的故事

2013-07-12赵进一

检察风云 2013年22期
关键词:袁氏袁老黑土地

文/赵进一

“追梦人”与“傻子肥”的故事

文/赵进一

(图/东方IC)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他梦见自己种植的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一般大,谷粒结成葡萄那样一串串垂了下来,他和助手们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坐在像瀑布般泻下来的稻穗下乘凉……

袁老的梦想引起一位北方汉子的无限遐想,并由此开始了一系列的“追梦行动”。有人笑他太痴心——这是人家大科学家做的一个梦,是科学巨星的浪漫主义情调,你怎么当真啦?再说你不是搞农业的,又不懂高科技,这梦怎么“追”呀?北方汉子却不管不顾,“追梦”不止,多年如一日地“追”到现在,还准备一直“追”下去,直到袁老的梦想在黑土地上成为现实……

“追梦者”其人

这位执著的“追梦者”姓高名坤,黑龙江省伊春市人。他出生于一个公安世家。“文革”前,其父系国家设在云贵川三省交界(云南楚雄)的林业指挥部的公安处负责人。“文革”爆发不久,其父首当其冲受迫害,1969年被迫害致死。高坤与母亲一起整理父亲遗物时,从被套里发现一张纸条,写着:“坤儿,听党的话,长大后做农民、工人、解放军战士!”那年,高坤才六岁。1979年父亲冤案平反昭雪时,云南省委、昆明军区党委、省林业厅联合工作组亲自到伊春为高家落实政策,母亲把这张纸条交给了工作组,年仅16岁的高坤子承父业,当了一名警察。几年后,他回到家乡伊春工作,其间被组织送去脱产学习四年……2003年,政府机构改革,高坤提前退休,此时他尚不足40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高坤幼年遭受的种种磨难和此后在社会上20多年的跌打滚爬铸就了他百折不挠的性格,什么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他不但坚毅执著,而且豪爽、善良,对粗犷但美丽的家乡有着很深的情结。他虽然不是农民,但是心头总牵挂着农事。他一直想不通的是,黑龙江的土地又黑又肥,水资源也丰富,但为什么农作物尤其是水稻的产量总赶不上南方呢?一次,他在电视里看到了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接受记者采访的画面,得知他为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后,禁不住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从此,他祈盼着袁氏水稻良种栽遍黑土地,让他挚爱的父老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富裕起来。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见到袁老,当面向他说说自己的梦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有幸结识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袁隆平院士。他觉得家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实现袁老的“禾下乘凉梦”。如果能得到袁老的支持,那天时、地利、人和就占了个遍,何愁梦想不成?后来,当高坤了解到袁老已经培育出多个寒地粳稻新品种以及与之匹配的“袁氏超级稻专用肥”以后,立即千里迢迢从黑龙江赶到湖南,找袁老谈了自己的梦想。袁老听了哈哈大笑,说:“怎么,你真的‘追梦’来啦?好,只要你有决心,我支持你!但饭要一口口吃,梦想要一步步实现,你先得把粮食的质量搞上去,充分利用你们那儿优良的自然条件,种出优质水稻,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为国家的食品安全作出贡献。”

得到袁老的鼓励,高坤兴奋得一连几天都睡不着觉。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向田野。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既然自己不是搞农业出身的,又不懂高科技,那么,就当一名高科技农业的推广者吧!为了快速发展我国寒地粳稻事业,使农民快速增产增收,粮食增质,为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做贡献。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高坤与几位志同道合者一起组建了“嘉荫一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经营在袁老指导下培育出来的黑龙江大米,袁老欣然担任了公司终身荣誉顾问,高坤为总经理,宋林波为法律顾问。高坤和他的团队为自己的事业定下了目标:全力打造“神州第一龙”品牌,知法、懂法、守法,为“三农”服务,创民族粮食品牌,为袁老争光,为国家争光。

袁老对高坤热爱农业、踏实肯干、不怕困难、认真负责的精神非常赞赏。2010年,在高坤母校校庆时,袁老亲自为该校题名“伊春市伊春区第二中学”,并题写了校训“爱国、感恩、求实、创新”。袁老还特地拿出5万元人民币,作为该校的助学启动资金,并高兴地担任了该校的“荣誉校长”。

从此,高坤的人生走向一个崭新的转折点。他和他的同仁们把自己的人生与大师的宏伟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驰骋万里推良肥

2013年9月30日,全国各大媒体发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9月28日,超级稻亩产世界新纪录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诞生:经过测产,超级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其中一类田亩产破千公斤。这项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续写了新的奇迹,创造世界水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

自1996年至今,袁隆平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之所以能一路过关斩将,将亩产纪录从700公斤增至988.1公斤,接连创造世界水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的最高纪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牢牢把握了包含“良种、良田、良法、良人”四要素的八字诀。从字面上理解,“良法”的意思就是采用的手段,如在种植过程中施的是什么肥料等。谁都知道,对于农作物生长来说,肥料至关重要。

对于这一点,高坤当然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近年来,他的团队在下大力向农民推介袁氏超级(即“高产”)水稻良种的同时,把工作的重心落在推广“袁氏超级稻专用肥”(以下简称“袁氏肥”)上。该肥是袁隆平院士在对北方寒稻新品种培育改良的基础上,带领其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试验攻关研制而成,是特别适合北方水稻生长所需的新型肥料。经过多年试验后确定,施了“袁氏肥”不但能使平均亩产提高15%以上,还能有效地改良、优化土壤结构,该项技术中国专利、世界首创!

可是,让高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要使淳朴本分的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简直比登天还难。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之本,黑龙江地区的水稻每年只产一季,如果因改变种植方式减产甚至绝收,那无异于要了他们的命!虽然袁隆平的名气在农民中几乎家喻户晓,但当高坤向他们推介“袁氏肥”时,他们就显得将信将疑起来:袁隆平研究出来的东西好是好,但那是南方用的啊,北方就不一定适合吧?还有,农民最关心的是价格,普通肥每袋119元,而“袁氏肥”因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每袋需168元,不少农民因此而踌躇不前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民“识货”呢?高坤他们意识到,宣传是关键。怎么宣传?靠打广告肯定不行,农民不一定看得到,即使看到了也不一定买账——广告可用钱买的嘛!再说,高坤他们也没有巨额资金投入广告宣传。他们深知,农民最讲实际,他们信的是眼见为实。面对这样的状况,高坤他们明白,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迈开双腿,跋山涉水,走家串户,面对面地向农民兄弟做宣传。他们当然知道这样做是非常艰辛的,但这个团队心坚如铁,从2009年开始,他们在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宣传的重点地区以后,就开始四面出击,展开宣传攻势。于是,在黑龙江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人们不时能看见一辆燕尾客车穿梭于农舍、田头之间,这是团队为便于开展宣传活动,特地筹款购置的科技服务车(后来有人戏称其为吉卜赛“大篷车”)。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不少地区尚处于闭塞状态。有些地方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距离动辄几十、几百公里。要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开展宣传活动,是何等艰巨的一项工程啊!

人在路途,什么意想不到的事都会发生。2011年6月的一天夜里,他们在嘉荫宝兴乡做完宣传工作返回县城的途中,在距县城还有百来里之遥的一个偏僻之地,车子突然陷进泥坑,无法“突围”。这个地方不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更要命的还是个通讯盲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高坤亲自下车,一个人在黑暗中一脚高一脚低地摸索着向前步行了十多里地后,才到达通讯区,与县农委副主任贺晓峰通上了话。近两个小时以后,距他们最近的一个村庄(竟也有六七十

9月30日,喜讯传来——经权威机构的科学测算鉴定,向阳川镇“袁氏肥”试验地块的亩产量达平均764.3公斤,而施普通肥的地块平均亩产为628.2公斤,平均亩产增收21.66%……铁的事实证明了“袁氏肥”的强大肥效。“袁氏肥”的推广应用再次获得成功。里地)的村支书派了一位农民驾驶着一辆大马力拖拉机来到他们的身边,用拖拉机把汽车从泥地里拉出来以后,又开着灯在前面开道,把他们送到县城时,天已麻麻亮了。

意外不时地遇到。让高坤他们深为感动的是,每当他们遇到困难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只要讲明自己是为农民增产增收而来,无论什么人,都会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

近三四年来,高坤始终秉承“敢想事、敢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干好事、干大事”的原则,带领团队数百次下乡,行程达数万里,宣传农户数过千,仅油资、过路费一项,就耗资20余万元。所有款项都是高坤他们自己垫付的,几位公司员工忙碌数年,至今未得到什么收益,但他们是将袁氏农业科技引进东北地区的先行者。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

“傻子肥”叫响黑土地

“一龙人”不但是宣传队,还是在黑土地上播下惠农种子的“播种机”。

“大篷车”每到一地,他们就向农民宣传党的扶农、惠农政策,宣传“袁氏肥”对促进水稻生长和改良土质的好处。至于价格,他们给农民算了一笔账:施普通化肥每亩需投入成本119元,施“袁氏肥”则需168元,即多投入49元;但前者亩产533公斤,后者是633公斤,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按国家水稻收购最低保护价(粳稻),以每公斤1.35元计算,每亩增收270元……这笔账一算,农民们心头亮堂了。但也有持怀疑态度的,高坤索性拿出自己的工资卡(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作抵押,还把密码告诉他们,然后说,施“袁氏肥”增产了,归你们;减产了,减一斤算一斤,都在工资卡上扣,不够数再给您补上……有些农民一时拿不出钱来买肥料,“一龙人”干脆免费赠送(仅此一项,又耗资近5万余元),农民们无不被他们的赤诚之心所打动。

从2010年至2012年,“袁氏肥”在黑龙江多个地区连续试验了三年,到第二年,产量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农民收益大增,于是把工资卡还给高坤,说这东西永远不要了,我们相信你,过去押你的工资卡是怕减产了打官司麻烦,现在事实证明你们是真正为我们农民服务……言毕,杀猪宰鸭,用丰盛的菜肴招待他们。

惠农的事业总不缺乏支持。2012年,为了把袁氏超级肥做得扎实有效,嘉荫一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佳木斯地区汤原县振兴乡人民政府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镇党委书记刘福地亲自起草推广使用“袁氏超级稻专用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高坤飞往长沙向袁院士汇报,得到了袁院士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亲笔在报告上批示:“我中心正在选育适应黑龙江省生态条件的杂交粳稻品种,已有较大进展,待成功后(估计尚需两三年)可以我中心的名义在汤原县建立示范基地。”去年6月,当富锦市向阳川镇党委书记曹宪斌得知高坤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后,还嗔怪高坤:“这么好的事怎么不早说?”说着就找来镇长王乃军、分管副镇长刘海龙,一起商量为“一龙”公司提供“袁氏肥”试验地块以及为试验田制作大型宣传牌等事宜。为了鼓励高坤,袁老给他题写了“隆昌乾坤,平实高远”八个大字;为了支持高坤他们的推广工作,袁老又给佳木斯市市委书记王兆力、市长孙喆写信,指出:“推广超级稻专用肥能增产增收,请给予大力支持。”

今年是“袁氏肥”引进黑龙江的第四年,分布各地区的试验田多达2500余亩。春种期间,高坤亲自押车,送肥到田间地头的农民手中。金秋季节,百亩连片的试验田里,金灿灿的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穗弯下了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一些有经验的老农摘下稻穗,捏捏饱满的谷粒,数数每穗谷粒数,然后笑眯眯地说,“至少增产1.5成。”但口说无凭,到底增产多少,尚需用严密的科学手段测算以后方能定局。

2013年9月27日上午,试验田开镰前夕,测算“袁氏肥”肥效(即亩产量)的最佳时机到了。袁老的高足、湖南袁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魏国华博士以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著名的专家王法典教授专程赶到富锦市向阳川镇试验地地块进行“袁氏肥”肥效测算。两位专家在稻田里俯身取样以后,与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农民对话,王镇长也饶有兴趣地来到田头。知名农业专家亲自下田与农民零距离对话,机不可失,一些尚未使用过“袁氏肥”的有经验的老农像记者一样,连珠炮般地向两位专家发问,把心中的疑问都倒了出来。两位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施肥的方法到“袁氏肥”对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一一向农民做了详细的讲解。说到“袁氏肥”对改良土壤的作用时,魏博士弯下腰,指指邻块使用普通化肥的稻田对大家说:“这地都结成板块了,再这样下去,几年后黑土地就要从你们的脚下消失啦!”在说到施肥的方法时,魏博士对大家说:“‘袁氏肥’的施肥方式最简单,别的化肥每季稻至少要施三次——底肥、返青肥、分蘖肥或叶面肥等,而咱们的‘袁氏肥’只需在耙地后施一次就行啦!”一些农民高声叫喊起来:“所以咱们管它叫‘傻子肥’!”魏博士哈哈大笑起来,连声说:“对,对,‘傻子肥,傻子肥’,不过,如此高科技的东西怎么叫‘傻子’啦?”在场的群众都开怀大笑起来……

在灼人的阳光下,对话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农民们却觉得不过瘾,散场后,有好几十位农民随两位专家一起来到镇政府会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对话。目睹这一场面,镇领导喜不自禁,急忙吩咐厨房准备饭菜招待大家……

9月30日,喜讯传来——经权威机构的科学测算鉴定,向阳川镇“袁氏肥”试验地块的亩产量达平均764.3公斤,而施普通肥的地块平均亩产为628.2公斤,平均亩产增收21.66%……铁的事实证明了“袁氏肥”的强大肥效。“袁氏肥”的推广应用再次获得成功。

现在,“傻子肥”已叫响黑土地。施了“傻子肥”,黑土地有救了,良田、良方有了,再加上袁氏良种和“一龙人”那样的“良人”,袁老要求的“四良”都齐了……如果这项农业高科技在黑龙江省6000多万亩水田全面推广使用的话,将为国家每年多增产粮食90多亿斤,使稻农每年直接增收120多亿元人民币!

追梦就是圆梦的过程。高坤和他的团队距梦想的实现越来越近了……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欢

袁氏袁老黑土地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
袁老,我们想您了!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黑土地上稻花香
阿荣旗保护黑土地的做法
袁氏世范
袁氏复合肥(玉米型)肥效的研究
摘取黑土地上黄金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