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农九师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初探
2013-07-11张强强景亚平杨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草原监理所
文│张强强 景亚平 杨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草原监理所)
补奖政策的实施,辐射带动了周边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人均收入,农九师的畜牧业发展正在向现代化迈进。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是新疆著名的边境草原区,近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草地退化严重。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十二五”期间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这一惠民利牧政策,兵团也被列入政策范围之内。2011年农九师从组织管理、基础工作、任务落实、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政策进行了落实,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采取转变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加强监管监测等措施,推动草原生态保护步伐,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农九师2011年补奖政策落实工作已完成,笔者主要从政策落实前后草原生态改善和畜牧业发展变化角度出发,客观分析和评价第一年政策实施成效,为今后更加科学地实施补奖政策提供依据。
一、项目概况
1.实施区域概况。农九师地处新疆西北部,所属农牧团场分布在塔城地区三县一市境内。2010年全师生产总值13.7亿元,人均19544元。2010年畜牧业产值3.8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7.6%。天然草原504.6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462.8万亩,划分为7类、11亚类、26组,共计67个草地型。草原分布区的准噶尔西部山地是由一系列山地组成,除个别山峰在3000米以外,山地大多有不同高度的准平原面,土壤类型多样。
2.项目建设任务简介。农九师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1969.9万元/年,其中:禁牧125万亩、补助资金750.0万元/年;草畜平衡243万亩、奖励资金364.5万元/年,牧草良种补贴面积67万亩、补贴资金670万元/年,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3708户、补贴资金185.4万元/年。资金筹措均为申请中央财政资金。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草原生态改善。于2010年和2011年的5月~9月,在项目区草地类型典型区域设立样地14个,每个样地随机选取1米×1米样方6个,按植物群落学方法,分种记载与测定每个样方内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10米×10米样地),在植物生长旺季(六、七月份),在典型地段选取1米×1米的样方10个,进行测产。调查方法如下:
高度:各样方中每个植物种随机选取10株,测其自然高度。
盖度:用针刺法测定,每样方100针。
地上生物量及产量:将样方中的草分种齐地面剪割,剔除杂物,取混合鲜样的平均值测其鲜草产量,将鲜草室内阴干后测其干草产量。
2.草原畜牧业生产。参照农九师2010年和2011年畜牧年报和相关统计数据,对比分析草原畜牧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牧民增收情况。
3.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三、项目实施结果分析
1.草原生态状况。项目实施前(2010年),不同时期盖度变化呈S曲线模式,实施第一年(2011年)盖度变化呈抛物线模式变化。项目实施前期,盖度几乎和实施前无差别,从5月植被群落返青到8月生长旺盛期间,盖度增幅明显高于2010年,且差异显著(p<0.05),2011年8月最高为71%。9月随植被枯黄期来临,2010年和2011年盖度均呈下降趋势;群落高度总体趋势也符合S型曲线变化模式,如果转化为生长速度,则呈倒V型模式生长,整个生长期内,2011年高度均高于2010年,除生长初期外,其他时期差异均显著,2011年8月最高为36.9厘米。整个生育期内盖度和高度的变化说明,项目实施禁牧、草畜平衡后第一年,对整体群落盖度和高度的正面影响已经初显。
项目实施前后,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总体呈常规S型曲线模式。前期差异较小,5月之后差异逐渐增大,且2011年8月之前,地上生物量增速明显大于2010年, 8月最高为33克/平方米,同比增加43.5%,差异极显著(p<0.01);2011年鲜草单产、鲜干草总产均高于2010年,分别为102.8千克/亩、26.8万吨、11.4万吨,且鲜草单产差异显著(p<0.05)。地上生物量动态和产量的变化说明,项目的实施对农九师草原初级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表1 项目实施前后牛羊养殖变化
2.草原畜牧业养殖情况。作为农九师主要畜种的牛羊存栏数,2011年较2010年有所增加,分别为24500只和581414只,同比增长分别为3.2%和40.8%,说明补奖政策实施后,通过采用小畜换大畜、土种换良种等方式后,牛存栏增长较快;由表1还可知,2011年能繁母羊和母牛数都大于2010年。不同规模能繁母羊场户数和存栏数变化呈“中间增,两头减”的变化趋势,即:51~99只的场户数和存栏数较2010年增加,其他表现为递减。不同规模能繁母牛场户数和存栏数从5头以上呈现增加趋势,说明实施补奖政策后,通过调整畜群结构,牛的养殖向较大规模和规模化方向迈进,初步实现了减畜后牲畜养殖结构调整。
3.畜产品生产出售情况。草原生态补奖的遵旨之一是保护草原生态,减畜不减产。由表2可以看出,2011年的肉、毛、绒产量和牛羊出栏均高于2010年,这与项目实施后,通过采用品改、育肥、人工授精等措施提高产品产量和出栏率有极大关联;2011年出售肉类总量较2010年有所下降,具体体现在羊肉出售总量略有下降,这可能与市场供求和畜产品价格规律变动有关。
4.农牧民收入情况。2011年农业人口和牧业人口,较2010年略有变动,几乎持平,这很可能与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结合新边富民工程和牧民定居工程实现牧民定居,进行集中育肥、转产等调整举措有关;2011年的农业人均收入、牧业人均收入、牧业人均收入中牧业收入明显高于2010年,分别为8888.9元/人、8342.7元/人、5922.3元/人,同比增加分别为11.8%、18.6%、18.3%。牧业人均收入中来自草原生态补奖收入为1265.2元/人,占牧业人均收入中牧业收入的21.4%,说明补奖政策实施第一年明显促进了牧民收入,且影响程度较大。
表2 项目实施前后畜产品生产出售变化
四、小结与讨论
1.项目实施第一年(2011年),草原植被群落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鲜重、鲜草单产、鲜干草总产均不同程度高于项目实施前(2010年),大部分指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说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采取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区核减牲畜,加大人工种草实行半舍饲,加强管护监督等措施,使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草群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群落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生态初步得到了改善,草原初级生产力也提高明显。但由于九师地处准噶尔盆地边缘,干旱多风的自然气候条件对草原生态平衡影响程度较大,对准确评价项目实施成效增加了难度;同时,项目实施仅仅一年,以后四年项目实施的生态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2. 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需要核减牲畜,如何实现减畜和合理安置牲畜是本项目实施的重点之一。项目实施第一年,农九师结合“稳羊、增牛、增禽”发展战略要求,在核减草原牲畜的同时,积极采取小畜换大畜、土种换良种优化畜群结构;通过加快养殖(场)小区建设步伐,加大推广冬羔生产和羔羊育肥技术等,使数量型畜牧业逐渐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2011年牛羊存栏数较2010年明显增加,有效促进了能繁母畜养殖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肉、毛、绒产量和牛羊出栏率,既保护了草原生态,又做到了减畜不减产。但受技术力量薄弱等的影响,减畜后要实现大幅度增产还存在难度。
3.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政策既要做到保护草原生态,又要促进牧民增收。实施补奖政策后,农九师提供优惠政策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减畜涉及牧户进行了合理安置,鼓励自行建圈或进养殖场从事牲畜育肥生产,并对剩余劳动力开展了技能培训,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业。正如以上分析数据显示,这些举措影响了农牧业人口结构的轻微变动,提高了牧户收入,且牧业人均收入中来自草原生态补奖收入为1265.2元/人,占牧业人均收入中牧业收入的21.4%,影响程度明显;同时,补奖政策的实施,辐射带动了周边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人均收入,农九师的畜牧业发展正在向现代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