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编辑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

2013-07-10张利

卷宗 2013年8期
关键词:试论

摘要:随着人们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新闻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广大读者对于新闻舆论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敏感能力,对于新闻价值具有一定的判定能力,对于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参与能力,因而这对新闻编辑来说,面临着一场新的检阅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闻工作的编辑,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写作能力上了,必须从思想上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在实践中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闻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笔者认为,编辑必须具备宏观把握和微观调控“两个能力”。

关键词:试论;编辑;宏观把握;微观调控;两个能力

随着人们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新闻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广大读者对于新闻舆论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敏感能力,对于新闻价值具有一定的判定能力,对于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参与能力,因而这对新闻编辑来说,面临着一场新的检阅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闻工作的编辑,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般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写作能力上了,必须从思想上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在实践中有一个较大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闻工作不断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笔者认为编辑必须具备以下“两个能力”。

1 宏观的把握能力

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在全党提供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此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党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基础的。所以,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编辑应该首先学习、掌握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做到“先走、多吃、快咽”,争取比别人理解得早一些、快一些、深一些。在此基础上,从我们和本地区、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利于我们认清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在利于我们把握新闻工作的方向,使新闻工作与党的政治工作、经济工作产生良好的效应,这无疑是增强编辑宏观把握能力的前提。

笔者认为,要提高编辑的宏观把握能力,应该做到“三必须”:

1.1 必须强调新闻为无产阶级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

我们的新闻工作,从政治角度讲带有鲜明的倾向性,从新闻角度讲又具有客观性(即真实性)。作为无产阶级的新闻编辑,必须把握政治上的倾向性与新闻上的客观性的完美统一,有机结合,两者不能有任务偏颇。我们既不能在强调政治上的倾向性时,不注重客观性、真实性,随意编写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稿件,导致在“倾向”之中失实。也不能在强调客观性的时候,以偏概全,以少代多,以差代好,以局部代替整体,忽视新闻宣传的效果。

1.2 必须讲求组版思想

任何报纸、任何编辑所编排出来的每一个版面,不管它刊载多少稿件,从总体上来说,绝不是随意的组合与拼凑,并非盲目而就,它总要体现编辑的意图和思想,编辑的政治观点,思想倾向,主张或见解。编辑的意图必须是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工作的实际。

1.3 必须注重时空差,掌握工作节奏

这是提高编辑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一个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素质)较高的编辑,他应具有新闻工作的敏感,再加上自身的采写能力、编辑能力、组织能力,就会使新闻工作的指导性与新闻工作的目的性和谐统一。要达到这一效果,编辑就应该注意时空差,分清即刻性与延续性两种情况。这里所说的即刻性,就是指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后,需要立即通过新闻手段作出的报道行为。比如,中央正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新闻单位的编辑就应尽快吃透有关文件精神,报道正反两个方面典型,及时引导、推动面上工作,以便在三个月内抓出成效。所谓延续性,就是指新闻事实产生到结束的渐进过程。这一渐进过程的周期有长短之分。在周期较长的新闻事实的报道上,就不能急于求“果”。比如党中央在前一时期提出的反对浪费提倡节约“八项规定”,有些新闻单位立即报道了节约的成果,可是发表的数字都是过去的,根本就不是在新形势下开展反对浪费提倡节约产生的效果,这个陈旧的效果对新近的要求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呢?显然不大。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时空差把握得不好。尽管我们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但要区别不同情况,要把握时间与效果的统一。

2 微观的调控能力

做一个合格的编辑是无止境的,不仅要有宏观的把握能力,还要有微观的调控能力。概括地说,从宏观的把握程度来看,可以判定一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从微观的调控能力来看,可以判定一个编辑的业务素质。要具备微观调控能力,我认为编辑必须把“三关”:

2.1 要把住“政审关”

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办好报纸,要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段话中突出地强调了要“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且把正确与否,上升到“重大原则”来看待,这为我们新闻工作提出了规定性和原则性。遵循这一原则,我们的新闻事业就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违背这一原则,我们的新闻事业就会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抵触。

2.2 要把住“平衡关”

我们的新闻工作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目的是总结经验、宣传成就、树立典型、鼓舞群众,总而言之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在报道中必须注意防止出现片面性。比如一些单位为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规定,有些规定带薪休假制度;有的规定疗养制度;有的规定奖金发放制度;也有的规定住房补助制度,等等,这些规定差异较大,在处理这方面的稿件时,编辑认为,各单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待遇不平等,稿件见报后会出现攀比的后遗症。所以要慎重地处理这类稿件。

2.3 要把住“质量关”

编辑在很大程度上类似“被告”。当报纸没有差错的时候,很少有人去赞扬编辑。可是,一旦报纸出现差错,四面八方就会打来电话,有的诚恳指出问题,有的严厉斥责编辑。当然,作为报纸不应该出现差错,可事实上并不那么容易。为了从主观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笔者认为,编辑在以下几方面应引起足够的注意,绝不能含糊:1、姓名、性别、职务;2、时间、地址、地名;3、语言、标点、错字。这些都是司空见惯容易出问题的因素,编辑是比较注意的,除此之外,还要防止“隐性”差错。

抓差错、不出错是编辑的责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编辑要从选稿、定稿、败稿、拟题、组版过程控制差错,从根本上提高报纸质量,让作者、编者、读者都满意。

参考文献

[1] 王静. 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J]. 新闻窗. 2012(02)

[2] 高艳珍. 电视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初探[J]. 华章. 2011(29) [3] 李艳馥. 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 科技传播. 2011(18)

[3] 韦春蕾. 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 青年记者. 2010(21)

作者简介

张利 (1975- ),性别:女,籍贯:四川省成都市,现职称:政工师,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试论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试论我国未决羁押程序的立法完善
试论企业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试论广告中的夸张与幽默
试论人体之气的“开合出入聚散化”
试论汉日同形词词义的异同
试论《金匮要略》清法之用
试论机械设计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