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遵毕高速公路K16 滑坡稳定性

2013-07-10

四川地质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滑面滑体滑坡体

杨 斌

(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广州 510800)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在建的遵毕高速公路K16 里程段滑坡即为人类工程活动改变了坡体的原始地貌状态,破坏坡脚支撑而引发的滑坡。

该高速公路线路以路堑形式通过该段(图1),高边坡位于线路的右侧,原设计方案为自路基右侧向上分别按1:0.5、1:0.75、1:0.75、1:0.75、1:0.75进行五级放坡,施工开挖将形成长约400m,最大高度约40m 的路堑边坡,而就在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对斜坡坡脚进行深切方,形成高度在15~40m 的人工边坡,致使滑动带软弱层出露,为坡体的滑动提供了临空条件,遂导致斜坡失稳而发生滑坡,在雨季和短期大雨期间坡体滑移更显剧烈,尤其坡体西侧先后发生多次岩体崩塌,塌落体顺坡翻滚,最大直径可达10m 余,最远落距约200m(滑坡体西侧崩塌图2)。如果坡体稳定性得不到改善,将严重影响施工安全,甚至是建成后的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因此通过研究滑坡体的特征及形成机制,选择有代表性分析断面,选用合理的计算模型,为滑坡的治理和预防提供准确的依据。

图1 滑坡工程地质平面图

1 滑坡区地质环境

路段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 116.2mm,多集中在5~7月份,年蒸发量943mm,相对湿度80%。勘测区属侵蚀低山-峰丛岩溶沟谷过渡地貌,沟谷发育,多呈“U”字形,绝对高程在1 130~1 300m之间,相对高差约170m。滑坡区位于北东-南西向沟谷北西坡,路线走向与沟谷走向近于平行,山高坡长,自然坡度15°~40°,斜坡西侧沟谷深切,切深达120m。坡体中上部植被较发育,以灌木、杂草为主,下部水土保持较差。

滑坡体主要地层上覆为坡残积层,由含碎石粘土、碎块石土及粉质粘土组成,下伏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含燧石灰岩及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泥岩,其中含燧石灰岩分布于滑体前部,泥岩则广泛分布于场区。

图2 滑坡体西侧崩塌

区域内构造属华夏构造体系,构造形迹多呈北东向展布,滑坡区以褶皱构造为主,位于鸭溪向斜北西翼靠近轴部地段,岩层呈单斜状产出,产状165°~185°∠20°~25°,倾向东西向沟谷,对线路右侧边坡稳定影响较大。边坡岩体节理裂隙较为发育,主要产状:15°∠75°、285°∠80°,宽1~200mm,微张-张开状,3~5 条/m,裂面溶蚀发育,多充填泥质、方解石;于滑体西侧陡崖地段多形成卸荷裂隙,走向150°、195°,垂直发育,宽度一般1~100mm,多呈张开状,最宽可达1~1.5m。根据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图3),基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对于线路右侧边坡,15°∠75°、285°∠80°节理裂隙走向与边坡走向呈大角度斜交,产状陡倾且略为逆坡,对边坡稳定性影响不大;走向150°、195°垂直节理与边坡走向大角度相交,对边坡影响不大,但由于滑坡体西侧边坡顶部为灰岩形成NE5°的陡崖带,高度15~30m,走向150°、195°及285°∠80°节理裂隙走向与陡崖走向近一致或小角度斜交,对边坡稳定不利,易形成危岩体(图4),不定期发生崩塌。

滑坡体范围内地表水体不发育,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与基岩裂隙岩溶水。松散土层主要由残坡积土组成,含碎石粘土、碎块石土,被地形切割凌乱,整体富水性差,仅有不连续的上层滞水分布。泥岩为相对隔水的岩层,但顶部由于风化裂隙频率大,张开度及连通情况较好,有裂隙水,在地表浅部构成了一定的储水空间,赋存有少量的地下水。裂隙岩溶水分布于含燧石灰岩构造节理裂隙、岩溶管道中。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沿内部孔隙、基岩面及基岩裂隙向滑坡体前缘剪出口呈散点状排泄,其排泄方向与坡体坡向、滑体下滑方向一致。地下水活动是加剧滑体下滑的重要因素。

图3 边坡岩体节理裂隙面赤平极射投影图

2 滑坡体基本特征

滑坡体地貌大致呈半径约180~220m 的圈椅状,周界明显。前缘以工程边坡坡脚或灰岩外侧鼓张裂缝、滑动鼓丘等滑坡剪出口为界线;西侧边界以陡崖下泥岩、灰岩界线为界;东侧以一系列的剪切裂面为界。界内滑体岩土错动明显,碎块石含量较多,界外为稳定的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及碎石土、岩层;后缘则以滑壁与错落坎之间的连续弧形拉张裂缝为界,错台高约0.10~2.40m。滑坡平面呈宽短扇形,滑坡体前缘标高1 152.0~1 198.5m,后缘标高为1 256.6~1 281.8m,纵向长度约240m。滑体总平面面积约58 200m2,厚度一般14.0~22.5m,平均17.5m,体积约101.85万m3,属中层岩土质巨型滑坡,依据滑体的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

图4 滑坡体西侧卸荷裂隙及危岩体

滑坡体地形变化较大,总体上前部较平缓,中后部较陡。由于滑体中各滑段滑动速度呈现出差异性,致使滑体中上部在含燧石灰岩与泥岩接触地段形成一级平缓台阶,平台标高1 228.0~1 231.0m,错落高度3.0~5.0m,台地弧状拉张裂缝发育,岩土体错动明显,局部形成5~50cm 高的断阶。滑体前缘因受岩层阻力影响向上隆起形成长埂形鼓丘,长约90m,宽5~6m,隆起高度0.5~2.0m,鼓丘内岩石为含燧石灰岩、泥岩,呈碎裂状,挤压迹象明显。

滑体物质主要由含碎石粘土、碎块石土及粉质粘土组成。含碎石粉质粘土呈坚硬~硬塑状,骨粒含量约占20%~30%,粒径一般2~20cm,钻探揭露厚度2.5~6.3m;碎块石土主要由2~20cm 的碎石组成,局部夹块石,泥质充填,揭露厚度3.2~13.7m;粉质粘土呈软塑状,含少量角砾,为泥岩风化残积产物,仅局部地段揭露到,厚度1.8~2.2m。

滑动面位置主要受土岩界面、强中风化泥岩界面、含燧石灰岩与下部完整泥岩接触面的深度综合控制,根据目前滑坡滑动形迹、边坡开挖截面出露情况,工程物探解释及钻孔揭露结果,主滑面主要为强风化泥岩层或中风化泥岩层顶面,滑面总体呈折线状,倾角一般14°~24°。滑坡体主要沿着强风化泥岩层或中风化泥岩层顶面滑动,局部地段沿强风化泥岩中的软弱夹层滑动,滑带土岩性主要为软塑状粉质粘土,其次为泥化较强的全~强风化泥岩,而相对稳定的强~中风化泥岩则成作为滑坡体的滑床。滑体主滑线位于滑体顺坡向中轴线附近,该方位滑体的厚度最大,下滑时滑坡推力最大,主滑方向170°。

3 稳定性分析计算

在斜坡坡脚地带修建公路,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同规模的开挖削方,往往破坏了山体的支撑部分,从而诱发坡体滑移,滑移规模受开挖区的岩性、构造、地形、风化等多方面因素控制,而人类的工程活动改变了原本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山体,这是发生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3.1 定性分析

滑体目前的情况是处于缓慢位移活动阶段即蠕滑阶段,而逢雨季滑移现象更为明显。由于滑体后缘主裂缝呈连续弧状,且目前整体滑移了0.5~2m,前缘因路堑深切方15~40m 形成高陡临空面,滑体上部出现大量横张裂缝,且滑体前部张裂缝宽度有加大的趋势,根据滑体变形破坏机制与滑坡诱发因素,滑坡体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图5 滑坡稳定性计算模型图

3.2 滑坡稳定性计算

1)计算公式的选择;根据调查、钻探及浅层地震勘探成果综合分析,确定滑动面的类型为折线型。滑体上没有建筑构物等附加荷载,剩余下滑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按国标《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推荐的公式进行稳定性计算。

传递系数法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如下:

2)计算剖面的选择:勘测过程中选取了3 条滑动断面(图1:Ⅰ-Ⅰ′、Ⅱ-Ⅱ′、Ⅲ-Ⅲ′)对滑坡体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地质调绘、钻探及物探成果,Ⅱ-Ⅱ′断面位于滑坡轴附近,且该断面上的滑体物质厚度最大,滑床凹槽最深,下滑力也最大,因此视为滑坡体的主滑断面,由于滑床所处地层大部分为泥岩(前缘局部为燧石灰岩),钻探揭露泥岩风化层中存在软弱结构面,因此不仅对现状滑面,还应对潜在滑面进行稳定性分析。选择滑坡的主滑线方向剖面(Ⅱ-Ⅱ′)进行计算(图5)。

3)计算参数的选择:①滑体岩土重度,分三类进行重度取值:含碎石粘土、碎块石土、粉质粘土等松散类土;强风化泥岩(体);含燧石灰岩(体)。根据取样室内试验的天然重度成果及野外钻探揭露情况,结合当地经验,各类土重度取值见表1。②滑带土(滑面)抗剪强度参数C、φ值由于滑带土厚度较薄且多夹碎石、角砾,一方面给原状土样采取带来较大困难,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抗剪强度测试成果的离散性较大、准确性偏低,大部分滑面为强-中风化基岩界面或硬软岩接触界面(岩质滑面),场地原位剪切试验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抗剪强度参数进行反算,综合确定滑带土(滑面)C、φ值。根据滑坡现状,选取Ⅰ-Ⅰ’、Ⅲ-Ⅲ’两条剖面,设定安全系数Ks 取0.95,建立边坡稳定性系数方程组,联立并解方程求得滑面C、φ值。反演法得出的滑面C、φ值与室内实验直剪试验获得的C、φ标准值存在约15%的偏差,究其原因,滑动带除滑带土外,部分为岩质滑面,试验本身存在局限性,且滑带土多含碎石,原状样采取困难,导致试验值偏低,而试算求得的C、φ值比较合理,更符合滑坡现场实际情况,建议以试算指标作为设计参数(表1)。

表1 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表

4)计算结果及滑坡稳定性评价:现状及潜在滑坡稳定性按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两种工况计算,其成果见表2、表3。参考通用性较强的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中规定,其判别标准见表4。现状滑面滑坡稳定性系数Ks<1.00,潜在滑面滑坡稳定性系数1.00≤Ks<1.05,说明滑体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处在变形、蠕动阶段,在人为工程活动影响及雨天饱水的情况下有失稳、加速下滑的可能,这与定性分析结果相一致。计算中未考虑地震力加速度的作用,根据滑坡现状,在地震作用下滑坡同样失稳加速下滑。

表2 Ⅱ-Ⅱ’剖面现状滑面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表3 Ⅱ-Ⅱ’剖面潜在滑面滑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

4 建议措施

1)随着路堑深挖切脚,并在其它因素共同影响下,现状滑坡有向更大规模、更深层发展的可能,因此K16 里程段滑坡治理,应按路堑边坡开挖成型后形成的潜在滑坡范围及深度进行滑坡治理,建议采用减载-支挡及排水工程的综合防治措施。大致以距路线中心线平距约156~160m 的平行线位置一线设置抗滑桩+预应力锚索进行支挡。布桩线下段可采用放坡卸荷,自路基右侧起向上按七级台阶放坡,第一级边坡高度7m,按1∶2.0 放坡,底部设置重力式挡墙,第二级至第七级边坡高度约8m,按 1∶2.5 放坡,将滑体绝大部分清除,并进行护坡加固处理,另在各级边坡的坡脚处均设置2.0 m 的平台,一级边坡底部应设置重力式挡墙;桩线上段可进行削坡减载处理,以减小滑体厚度及桩前滑坡推力。

2)抗滑桩的数量及锚固深度应根据稳定性计算具体确定。考虑到滑床为泥岩软质岩地层,建议适当加深抗滑桩嵌固深度。

3)斜坡产生滑坡的主因是人类的后期开挖施工影响,而地下水活动会加速滑坡活动。因此边坡的治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同时重视地下水、地表水的影响,做好防渗、排水工作。建议对滑体及其后缘张裂缝进行灌水泥砂浆封堵,对截、排水沟应做好防渗处理,防止雨季地表水冲刷、渗入坡体。

4)边坡开挖,应遵循从上至下、分级分段;开挖一级(段),防护一级(段)的原则。开挖之后,应及时防护,不能使边坡岩土体长期暴露。

5)防治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必须进行监测,防治工程应进行动态设计,在施工阶段揭露的地质信息,快速分析,及时观察、修改设计,以指导防治工程施工建设。

表4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表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李功伯,谢建清.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工程治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5]陈祖煜,汪小刚,杨健等.岩质边坡稳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滑面滑体滑坡体
基于滑面正应力修正的锚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含软弱土层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全局滑面自动搜索技术
基于矢量和法的三维边坡滑面搜索研究
滑坡碎屑流颗粒分选效应的数值模拟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立式旋压机纵向进给机构液压配重设计
万梁高速某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及处治技术研究*
露天矿反铲挖掘机处理滑体的方式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