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中的有益探索

2013-07-10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育

北京四中校长 刘长铭

100多年来,北京四中继承首任校长王道元先生“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的教育主张,努力实践“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文与科技并举的办学方向,注重学生精神与心灵的培育,以崇高的价值观引领青少年成长,形成沉凝、和谐、激扬、清正的学校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决定了北京四中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众的精神特质,它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积极创新、勇于探索的典范。特别是近30年来,北京四中把握教育变革的方向,注重培养学生21世纪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忠诚和服务精神,有很多活动是围绕着这样几个关键词展开的,旨在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与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

学校树立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指导思想

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北京四中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应用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学习过程和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办学效益。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教育、服务教育、改革教育,为师生的共同成长营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环境。

北京四中的校园网建于1997年,这几年有了大的发展。北京四中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是打造平台和实现信息共享:一个是资源平台,大量四中的课程在我们的网上,学生可以随时点击;一个是交流的平台,实现学科整合;再一个是资源平台辐射的问题,北京四中愿意将我们的优质资源与社会共享。

一个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在于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空间和虚空间的融合。在学校里,技术不应该是一个孤立于当下教育模式的手段,而要推动技术时代的教育革新,使现有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组织体系等发生意义深远甚至颠覆性的改革。让技术如同黑板和粉笔一样深度融入“学习”、融入“教育”。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有学校、小区和家庭,还有虚拟空间里的学校和小区,他们的导师和同伴也从现实中有限的人群扩展到更多的可能。

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最早主要指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作为教学辅助的工具,发展至今可以分两个阶段,当然这两个阶段是相互融合的。信息技术起到对人视听感官延伸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把不容易看到的事物放大,将转瞬即逝的过程延伸。未来信息技术一个更主要的方向是成为一种学习的辅助工具、学生心灵表达的平台,在教学辅助手段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师生感官与脑功能的延伸,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以让教师充分实现个性化教学。所以,实际教学中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的书本知识,如果只是纯粹为了获得书本知识我们有很多方法,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让学生来学校坐在一起呢?学生感兴趣的是带有教师个人特质的教学,因此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师从来不受学生欢迎。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信息技术能否替代教师的作用?答案是今天的技术还不一定能够代替教师,因为还有很多传统教育中所具有的因素今天的技术还不具备。在学科教学中,很多细节仍需要师长进行把握,因为学科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了生命。这样的教师也是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北京四中做了一些探索。在最初阶段,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也是必然;现阶段就是要尽快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的一种学习工具,我们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上做了一个整合实验,整合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这个手段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呢?首先它构建了新的学习方式,再者它构建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此时教师真正实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理念。另外,构建了新的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是在讲台上居高临下,而是和学生成为成长的共同体。

网络平台的出现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交互,而且可以点对面,构建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维度交互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被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上,让教师和学生一块成为学习者,同时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比如说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是 “现实+网络”的“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利用网络平台,语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教师可以发帖子,例如读书笔记第二期的主题“书来书往,阅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始觉人生苦短……”学生可以在网上发文章,供班级群里的同学相互讨论,这是一个多维度的讨论,因此这个学生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资源的构建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读了很多书,研究了很多人,是在围绕着某个主题而展开学习活动。网络平台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建的过程,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学习,仅2006到2008年的两年时间里,读书活动回帖的总数就超过了1万,最高的日发帖量将近70篇。所以,参加实验以后教师认为这个平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也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获得成长。

教师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来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所有的题目不是教师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出的,学生在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得以成长,这比在现实课堂中交流要充分和广泛得多。例如,语文教师做了“我和某人偶遇”这样一次读写活动,让学生就现实世界中某些人的思想、精神或者人格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设计一次与他的偶然相遇,展现他的精神与人格。学生就此展开了想象,有遇到伯拉图的,有男女老少,所遇到的也不一定都是英雄人物,甚至还有所谓的负面人物。

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先将题目和导语上传到论坛,学生完成一篇读书笔记,之后两星期内完成作文,有很多帖子相互展开讨论。某个学生发出一个帖子,另外一个学生可能不写这个人,不研究这个人,但他也可以参与到这个交流中来。从组织到学生完成一篇后记文章都是网上进行的。当然学生在现实课堂中也有一些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对网上文章进行评选,学生甚至为别人写颁奖词,这方面已经出了若干本书,每本书都是学生上学的一个轨迹、一个纪念。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求字数不少于3000,其实教师在提这个要求时已经把要求降到了最低,学生在完成这个活动以后,这篇文章将近1.5万字,前后差不多花了16个小时,然而这是开学伊始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很多学生到高中是不喜欢学语文的,确切地说他们不满意现在这种语文考试的方式,而我们开展的网络读书笔记活动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后来也在感言中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方式。

当然除了语文之外,北京四中还有一些其他学科也利用了这样一些技术,比如说地理教学、生物教学等,这些都是传统课堂难以达到的。

学校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细节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人的个性化需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要求。在信息技术平台上我们有可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为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需求来筛选、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而且,这是一种高效的、主动的学习,更容易发挥创造性。

今天的教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促进人脑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人脑皮层的运动区,尽管人手占我们人体总重量的比例很低,但却承担了很大比例的活动量,人脑和肢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安排上,要训练足够强的脑神经来发展我们的教育。设计点鼠标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中国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看不起雕虫小技。例如中美学生共同上一节化学课,教师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怎么把混杂在一起的沙子、盐和铁屑提取出来,谁知在实验第一步就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中国学生在用磁铁把铁屑吸出来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一个美国的同学自动请求试一试,并很容易地解决了问题。今天用的所有的高科技无非就是雕虫小技的集合,我们的学生眼高手低,有很多学生不具备雕虫小技,但又看不起雕虫小技,所以很多具体的事情干不成。今天看到这个实验,就想到这个实验的一些细节能不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但是在计算机的环境下模拟出来,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不重视相关素养的提高,能否实现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打个问号。

科学所追求的应该是一种质朴的精神,而不是崇尚把一个简单的人给说复杂了,以显示他的本事大、学问高。教育的终极价值就是追求这种质朴的精神、能解决具体问题的“雕虫小技”。当然,如果仅仅为了使学生获得考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许“整合”技术不是最恰当的一种模式。

展望未来

我们也在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搭建平台,做我们下一步的规划、设想。我们努力把北京四中的校园网变成学习的社区,使其成为教师的工作站,同时也要把它变成一个家长的空间,因为我们把学生、学校、教师当成一个共同体,我们特别强调共同发展。所以,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标和任务。当然我们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北京四中的网校办了很多网络,应该说我们也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下一步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