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2013-07-10马向东韩锡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36期
关键词:梭形胃肠道免疫组化

刘 涛 马向东 韩锡林 李 进

(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 肿瘤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9)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刘 涛 马向东 韩锡林 李 进

(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 肿瘤外科,江苏 徐州 221009)

目的 对胃肠间质瘤病理特点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临床分析,为该疾病诊断、鉴别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形态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的构成主要是梭形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CD117以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可以达到95.5%和59.0%,并且呈现出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 消化道中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间叶元源性肿瘤,CD117以及CD34标记为阳性在间质瘤的确诊方面有着很高价值;在胃肠道间质的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最有效也是最主要治疗手段,将肿瘤首次完成切除在疗效的提高方面是关键。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临床分析

胃肠间质瘤属于一种恶性肿瘤,其主要来源于胃肠间质组织,和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较而言,间质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小,然而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该疾病在食管到肛门之间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可能会发生,发生率最高的是胃,其次便是小肠[1-5]。本文选择20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200例,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曾在我院确诊的200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病例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中,有130例通过胃肠镜来确诊,有70例是手术标本。在这些病例标本中,男性有120例,女性有80例。患者年龄在8~90岁,患者中位年龄为49岁。有110例患者的肿瘤在胃部,有70例患者的肿瘤在肠部,有16例患者肿瘤在食管,另外4例患者,其中2例存在腹腔,另外2例存在肝脏。在这200例患者中,有90例患者属于低度危险,瘤体的直径在0.5~3cm,切面呈现灰白色,质地比较坚硬边界比较清楚;有50例患者是中度危险,切面呈现出灰白灰红,瘤组织的边界比较清楚;有60例患者是高度危险,直径在10cm之上,切面呈现出灰白实性,部分呈现灰褐色,质地较软或者是鱼肉样坏死,部分呈现囊性变。胃肠道间质瘤良性与恶性的判断标准见表1。

表1 胃肠道间质瘤良性与恶性的判断标准

1.2 方法

1.2.1 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分别将CD117、CD34、Dog-1、S-100、SMA作为抗体。选择的所有标本都利用甲醛来固定,常规取材,脱水后透明,利用石蜡来进行包埋,利用菜卡切片机来进行连续切片,切边厚度控制为3μm,利用HE镜进行观察。采用ABC法来进行免疫组化。

1.2.2 免疫组化结果的判断:形态完整,结构比较清晰,着色部位比背景要高,于相应部位有棕黄色颗粒出现,则表示为阳性;不着色或者是色强度和背景相比无差异存在,则表示为阴性。每例切片中阳性细胞的数量平均不小于5%则表示为阳性,反之为阴性。

2 结 果

2.1 组织学表现

从组织学上来说,胃肠道间质瘤的组成主要包括梭形细胞与上皮样细胞或者是多形性细胞。梭形细胞能够呈现出长梭形,呈交叉束状、栅栏状或者是旋涡状排列。上皮细胞呈现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胞浆较淡或者是呈现空泡状。核周带有空亮区出现,核深染,存在核仁,主要是弥散片状或者是巢索状。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组织分型,主要包括三类,即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上皮细胞与梭形细胞相混合型。

2.2 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除vimentin阳性之外,CD117的阳性率可以达到95.5%,CD34的阳性率可以达到59.0%,Dog-1的阳性率为99.0,SMA的阳性率为36.0%,S-100为10.0%,具体的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3 讨 论

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来说,CD117是其最具特征的免疫标志物,其阳性率可以达到95.5%,特异性比较高,并且其不会受到组织学分型、良恶性以及发生部位影响,CD117属于c-kit表达产物,在利用时要将其与胃肠中正常肥大细胞所产生的CD117进行鉴别。Dog-1属于一种C蛋白激酶,是近几年所发现的一种新型特异性标志物,该物质敏感性要高于CD117,并且总显示出阳性。CD34是一种呈现出高阳性的表达产物,该物质在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肿瘤中表达。CD34能够在很多间充质细胞中进行表达,该物质的诊断特异性以及灵敏性并不是很突出。当患者临床表现以及组织学特点都与胃肠道间质瘤相符合时,利用KIT/ CD117染色阳性即能够明确诊断。但是有一部分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对于CD117是不表达的,根据临床医学研究,对于阴性胃肠道间质瘤,利用对c-KIT以及PDGFRA的外显子突变进行检验,能够将其中一部分发现,因此在进行诊断时要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虑,避免有漏诊出现。

综合上文所述,消化道中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间叶元源性肿瘤、CD117以及CD34标记为阳性在间质瘤的确诊方面有着很高价值;在胃肠道间质的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最有效也是最主要治疗手段,将肿瘤首次完成切除在疗效的提高方面是关键,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庄建彬,孙惠军,宋维亮,等.30例胃肠间质瘤的诊治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11):79-81.

[2] 黄光采.胃肠间质瘤36例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2013,11(7):164-165.

[3] 陈浩.小肠胃肠间质瘤穿孔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1例[J].四川医学,2013,15(2):331-331.

[4] 李虎.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分析及临床诊治特点[J].吉林医学, 2013,34(6):1145-1145.

[5] 赵帅华.8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28-29.

R735.2

B

1671-8194(2013)36-0145-02

猜你喜欢

梭形胃肠道免疫组化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及质量控制方式的研究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