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纳天下园林之大成
2013-07-09韩晶
摘 要:中国皇家园林在整个中国园林体系中起源最早,建构最壮观,艺术价值也最高。历朝皇家园林都展现了其时代园林文化与技艺的最高水平,作为物质与精神寄寓统一的空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前进。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演变阶段、艺术文化基础和主要特点,阐明了皇家园林历史源流,以提高人们对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认识,促进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皇家园林;演变;文化基础;艺术价值;特点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我国古典园林艺术,自商周至明清,经数千年的探索与创作,构建了民族风格鲜明的园林体系。
中国古典园林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4类,其中皇家园林在整个体系中起源最早,建构最壮观,地位也最高。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不同时代的烙印[1]。它在封建的皇权背景下产生,按照特定文化指向,规划其规模,建造其景象,实现其功能[2]。
1 演变阶段
1.1 起源——殷商时期
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最初形式是上商时代的囿。这是园林的雏形,即在一定自然环境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之用,此时囿的“惟天子所用”已体现出统治者的“皇权意识”。
这个时期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它实际是狩猎园,以自然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初具园林艺术的特征,但造园构思还是初级的,以自然环境为主,稍加人为的创造成分。
1.2 发展成型的初期——秦汉时期
秦汉时皇家园林进入以宏伟建筑为主,动植物为辅的发展初期。皇家园林是当时造园的主流,多以山水宫苑形式出现,离宫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百里。
百代皆沿秦制度,产生于秦王朝的林苑、离宫影响着后世园林的演变。秦始皇建阿房宫时按天象布局,“象天法地,城苑一体”,在终南山顶建阙,“弥山跨谷,复道相属”,气势磅礴。另外,秦始皇在兰池宫水池中筑起东海三仙山之一的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 [3]。两汉的园林建筑可谓 “规模出奇大,建筑崇宏, 装饰穷极华丽”[4]。 汉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后功能更丰富(图1),它囊括了长安城的广阔地域,关中八水流经其中,建宫、苑园数量不下300处,成为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秦汉时期是由囿向苑过渡的重要阶段,苑增设大量建筑,形成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的格调[5]。秦汉始有堆山掘池之举,奠定了园林“模山范水”的构思格调。
1.3 积累与完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
秦汉苑囿的恢宏气势在魏晋开始变化,这是皇家园林发展的转折期。从布局看,魏晋偏重建设都城界定的宫苑,如曹魏明帝扩建的芳林园就是为城墙围绕、与宫城毗连的宫苑。此时战乱频繁,士大夫崇尚隐逸,皇家园林在规模上变小,但规制更严谨,标志着园林已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隋朝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注重建筑与自然美的接洽,功能上把游赏田猎和军事活动融合,规划布局上离宫在都城之周,便于集中建设、军事驻防。大唐时林苑式风景园林、宫苑式山水园林的发展达到空前繁盛。唐两京园林规模皆大,形制皆丽,开始向精神享受型发展。其按位置及规模可分:①大内宫苑,如唐长安三大内的宫苑均在宫城范围内;②城郊禁苑,如唐洛阳神都苑,占地超过洛阳城面积2倍,苑中的北海和三山,意象上是上林苑的延续;③离宫别苑,如唐玄宗扩建的华清宫有内城外郭,布局方整,将林木及峰峦、山谷巧妙作为衬景(图2)。
隋唐皇家园林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总体布置和局部设计上也增加了山水林泉、苑园离宫的数量,提高了园林文韵,这一时期造园以隋朝、盛唐最为频繁,天宝后随着国事的衰败,全盛局面逐渐消失。
1.4 成熟与探微——两宋到夏金元时期
宋代皇家造园是既追寻艺术造诣,又向“壶中天地”探微的时代。宋朝实行集权专制,园林转向纯粹的休闲空间或花木基地,其规模明显逊于唐代,但技艺精度则有过之。艮岳园是以大型假山仿创自然山川的代表作,展现了园林设计的匠心独运。总之宋代园林围绕意趣展开,去华就雅,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写意山水园逐渐成熟。
夏金元时期,皇家造园相对迟滞,维护居多,其中元代万岁山、太液池为中心发展。由于辽、夏、金、元是北方寒冷地区的民族,靠武力统治中原,一直尽力汲取汉族文化,延续了宋代园林的体系,仅京都地区的山水宫苑有发展,多按照汉唐宋的建制,保留了一点民族痕迹,没有明显的创新。
1.5 全面发展与巅峰——明清时期
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到明清,其规模之大,文化之涵盖,艺术之上乘等综合水平都是空前的,清代更达到造园艺术的巅峰。
皇家园林一方面继承前代“王天下”之气魄,保留了秦汉 “一池三山”的格局,明代重点是大内御苑,清代重点是离宫别苑,全国行宫80余处都建有小型宫苑式园林,尤其是北京的三山五园,在功能、艺术形式、景象文化相辅相成的基础上更显皇家气派;另一方面,皇家园林擅于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康乾二帝8次下江南,令画师将江南名园绘图移于君怀。北京清漪园效意西湖,谐趣园移景寄畅园(图3),将江南私园意味、宫廷气派及生态的美姿融于一体。而圆明园营建欧洲风格宫苑“西洋楼”,可谓集中外园林艺术于一园,表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移天缩地在君怀”的思想[6]。明清皇家园林的发展水平既表现在合理布局上,又体现在功能与环境的结合达到的空前高度,同时具有深度的创新,是中国造园史上极重要的发展阶段。
2 艺术文化基础
任何艺术都有文化基础,皇家园林的体系构建受到原始游牧遗风、皇权观念、神仙信仰、行乐意识和佛教道观建筑思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1]。
2.1 原始游牧遗风
最早的园林是君王游猎的场地,为满足统治者野蛮的消遣,形成囿——在自然中辟出一块气候宜人、有山水、动植物的用地,作为君主的打猎游憩之处。后来囿中筑起固定的起居设施,具备了离宫别苑的特征,开启了古典园林的先河。
2.2 皇权观念
帝王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需从多方面表明自己的至高无上,以维护统治地位,皇家可集结全国的物力、财力和时代最高技艺的匠师营建园林。荀子曰:“饮食甚厚, 声乐甚大,台榭甚高,园囿甚广,臣使诸候。” [7] 其中“台榭甚高,园囿甚广”说明在王天下心理支使下,历代皇家园林建筑多数都以追求“宏大”为目标。
2.3 神仙信仰
秦汉时期迷信求仙的理念,皇家园林逐渐形成“一池三山”的模式,只为营建出仙境之美。从秦始皇到唐太宗,无数统治者陷入了对延长生命的追求,秦始皇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8]。汉武帝则在修建建章宫时砌凿太液池,池中筑三岛,俨然是海上仙境。这种模式的目的是祈天求仙,追求精神享受,同时奠定了隋唐以后园林以山水为主体的格局。
2.4 纵情淫乐思想
各朝荒诞君王纵情淫乐的意识在皇家园林的营建中有强烈的反映。商纣王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气” ;“大聚乐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 [9] ,以至民怨鼎沸。春秋时吴王营的姑苏台也是为纵情淫乐所建,当时严重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但在造园的艺术性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2.5 佛教及道观建筑思想
佛寺道观的建筑风格易让人联想到超凡脱俗的神仙境界,对我国皇家园林艺术有重大影响。据《高僧传》本传记载:晋代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创造精舍,洞尽山美,,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叠基,即松栽构,清泉环阶,白云满室。”他将人们幻想的神仙境界变成了现实[10]。又如宋徽宗崇尚道教,在营建艮岳园时把道家对自然美的追求融入其中,形成秀雅的园林风格,突出了独特的景象文化特色[11]。
3 主要特点
3.1 规模大,重选址,景观丰富
相比私家园林,皇家园林规模浩大,面积广阔,所以更重视选址,造园手法接近写实。在山水格局上,采用山型的山水园风格,以山为主,以水为辅,讲究智水与仁山的结合[12]。而且皇家园林景区范围大,景点多,景观丰富,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
3.2 建筑风格多彩,渲染皇家气象
皇家园林建筑风格多变,但整体多侧重于富丽庄重的建筑造型,尽显皇家气势。除传统皇家艺术形式外,历代皇家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轻灵秀美的养分,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等景色,也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图4),甚至圆明园还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可谓气象万千,恢宏壮观。
3.3 功能齐全,活动丰富
皇家园林的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都比私家园林丰富和盛大得多,其功能集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及观赏、狩猎于一体,有时还设“市肆”,以便进行买卖交易,园林中的活动内容丰富精彩。在某种意义上,皇家园林极其全面的功能为中国造园体系创造了重要的经验,对后世造园者很有参考价值。
4 结语
中国皇家园林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造园技艺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基础上,历经千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它作为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综合艺术,在历史演进的纵轴上留下各时代的文化烙印。综合长期的发展历程,皇家园林可谓集纳天下园林之大成,这是一份极珍贵的历史遗产,而且其中的文化思想和技术、艺术规律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作为文化积淀和技艺的借鉴。
(收稿:2013-05-25)
参考文献
[1] 李天民.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文化基础.浙江师大学报,2000,6(25)
[2] 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基口淮. 秦汉园林概说[J]. 中国园林,1992( 2): 10.
[5] 袁媛,刘西.中国皇家园林的演变.山西建筑,2008,11
[6]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7]诸子集成·荀子集解(卷七)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141.
[8]张家骥. 中国园林艺术大辞典[Z].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98.
[9]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0.
[10]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 [Z]. 北京: 中华书局,1981. 124.
[11] 朱育帆.艮岳景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1997:129
[12] 丁可.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湖南林业,2009,11
作者简介:韩晶(1992.10-),女,山西省大同市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