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2013-07-07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贵阳550007
凌 玲(贵州省骨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该病的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而导致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临床上,该病的患病率女性多于男性,且患病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处于上升趋势,该病也成为了我国所需注意的一大健康问题。健康教育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康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临床调查产褥期妇女的康复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10年5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0例,男33例,女67例,年龄51~80岁,平均(67.4±2.2)岁。患者均因主诉腰痛,骨痛或全身心疼痛而入院,入院后均经X线摄片及骨密度测定确诊,且符合国际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患者均排除骨折。100例患者中,患有高血压的患者20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6例。所有患者受教育程度均为初中及以上大学以下,且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几乎没有了解。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加强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我院药物治疗和运动治疗,均进行常规护理。加强组患者由受过专业培训且有丰富经验的护士对其进行专业的健康教育,对照组患者由普通护士对其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加强组的健康教育主要的内容包括: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药物指导[2];向患者讲解并强调遵医嘱的重要性;告知患者所需注意的饮食、作息等各种生活事项;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录像、授课等方式生动地向患者讲解有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症、预防、治疗和护理等各方面知识。在治疗半年后,通过随访等方式,采用我院自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效果评估表进行问卷调查,查看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后的生活质量水平等。
1.3 观察目标:将患者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级别对此病的认识程度依次递增;将患者遵医嘱改变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情况分为不遵医嘱、较遵医嘱、遵医嘱;将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程度分为无明显提高、较为提高、显著提高。观察两组患者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程度、其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水平提高程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提高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用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的比例。两组间恢复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调查结果显示,加强组患者对此病的认知程度为一级的有6%,二级的有39%,三级的有55%;对照组患者对此病的认知程度为一级的有62%,二级的有18%,三级的有20%。加强组患者遵医嘱改变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情况为不遵医嘱的有2%,较遵医嘱的有29%,遵医嘱的有69%;对照组患者遵医嘱改变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的情况为不遵医嘱的有23%,较遵医嘱的有57%,遵医嘱的有20%;加强组生活水平提高程度情况为无明显提高的有1%,较为提高的有34%,显著提高的有65%;对照组生活水平提高程度情况为无明显提高的有55%,较为提高的有27%,显著提高的有18%。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情况(%)
3 讨论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发生在老年和绝经期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因发生椎体或股骨上段骨折或腰背痛就诊,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位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减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疼痛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和大便用力疼痛亦加重[3]。健康教育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程度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经调查显示,健康教育技能与应用程度水平不同的护士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健康教育技能与应用程度高,则患者相应的对此病认知程度、遵医嘱情况、生活水平提高程度也有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显著提高。因此,加强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此病的认识程度,培养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习惯,改善了生活质量。
[1]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实用护理杂志,2010,17(3):54.
[2] 梁毅玲.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7,13(2):274.
[3] 申竹香.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9,2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