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丹县杏产业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2013-07-07刘景治刘建功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志丹县杏树全县

刘景治,刘建功

(志丹县退耕还林办公室,陕西志丹 717500)

杏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其杏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仁用杏耐寒、耐旱,对栽培技术要求不严,在我国黄土高原丘陵山区大量发展,特别是志丹县退耕还林的主栽经济林树种之一,其中龙王帽、一窝蜂、白玉扁等品种在志丹县广泛栽培。本文通过对志丹县仁用杏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发展优势,找出存在问题,为搞好下一步产业发展做准备。

1 志丹县概况及杏产业发展历史

志丹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延安市西北部,东接安塞,北邻靖边,西北与吴旗相连,西南和甘肃交界,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全县东西长70.01 km,南北宽92.56 km,总土地面积37.8×104hm2,其中农耕地6.9×104hm2,林地29.0×104hm2。辖6镇5乡土9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1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万人,人口密度为35.4人/km2。

志丹县人工栽植杏树已有3000年的历史,县内百年以上山杏随处可见。20个世纪60~70年代的造林绿化,把“杏林围村”作为主一种主要模式,既改善人居环境,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三北”防护林一、二期工程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把山杏、山桃作为首选树种,规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93年国家科委、省科委和陕北建委把杏树改造和仁用杏开发作为白于山区支柱产业,列入科技投资计划。1995年志丹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南羊北杏、川道烟、山山洼洼油豆薯”的战略调整,把“两杏”(山杏、仁用杏)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1999~2004年借助退耕还林工程把生态经济兼用的杏树,作为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首选造林树种,使杏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杏树面积逐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面积由1998年底的0.8×104hm2发展到2009年的1.9×104hm2。2011年全县杏树挂果面积1.3×104hm2,年产杏核、杏干500多t,产值500万元。杏树的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种植户人均达到400元,占总收入的10%。

2 杏产业发展现状

2.1 栽培面积

截至目前,志丹县所辖的六镇五乡共有各类林地面积达29×104hm2,有林地面积11.1×104hm2,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2.2×104hm2,占林地面积的7.6%。其中杏面积达到了1.9×104hm2,占有林地总面积的1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整个林业建设规模中,经济林规模偏小,特别是适宜于本县栽植的仁用杏规模更小,与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物种多样,生态文明的大县不相适应。

表1 志丹县杏树面积分布

2.2 加工能力

志丹县杏加工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手工去核取仁的方式,这种方式属劳动密集型,生产效率低。这种方式生产的杏仁基本都是以原料的形式外销,附加值不高。二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杏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目前仅有两家企业,虽然是机械加工,收购杏果,加工杏肉,制成杏干销售。杏核也作为原料外销。所以,志丹县仁用杏加工能力低,需要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以满足退耕还林大力发展仁用杏产业的需求。

3 志丹县的自然条件

3.1 气候条件

志丹县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充分,年平均日照时数2 313.1 h,日照百分率52%,年辐射量114.3 Kcal/cm2。年平均气温7.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6℃。极端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25.4℃。≥0℃积温3 469.9℃,≥10℃积温2 817.0℃。平均早霜始于9月29日,晚霜终于4月25日,无霜期142 d,年降水量524.5 mm。降水多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2.4%,这样的气候可以满足杏树抗旱、抗寒、耐盐碱、耐脊薄、适应性广的特点。

3.2 水文条件

从水文地质环境来看,志丹县属黄土高原半干旱水文地质区,县内主要有洛河、周河、杏河三条河流。洛河发源于白于山西南,境内流长82.4 km,流域面积1 913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0.7%,年平均总流量7.2×107m3。周河系洛河的第三大支流,境内长57 km,流域面积1 112 km2,占29.4%,年平均总流量4.2×107m3。杏河属延河的一级支流,境内长40 km,流域面积752 km2,年平均总流量2.820×106m3。全县自产水地表径流总量1.4×108m3,人均1 573 m3。水蕴藏量1.16万千瓦,可利用量5 780千瓦。地下水年总补给量为6.4×107m3,可开采量5.5×105m3。洛河水质为盐酸、硫酸盐镁型淡水,矿化度1.72 g/L;杏河水为重碳酸盐钠型淡水,矿化度0.774 g/L;周河水为重碳酸、硫酸、盐酸盐钠镁型淡水,矿化度0.645 g/L。地下水质属弱碱性微硬水,p H 值7.1~8.1,矿化度0.196~1.034 g/L,绝大部分属小于1 g/L的淡水,宜于人畜饮用和灌溉。这样的水文环境能够提供仁用杏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自然环境。

3.3 土壤条件

志丹县土壤有黑垆土、黄土性土、红土、淤土、紫色土、灰褐土、沼泽土、草甸土、水稻土等10个土类,15个亚类,30个土属,74个土种。土壤类型多种多样,主要耕作土壤有黄绵土、淤土、潮土、红土、黑垆土、紫色土、灰褐土。其中,黄绵土是主要耕作土壤,也是全县面积最大的土类,占总面积的69.5%;其次是灰褐土,占25.68%;其它如淤土、黑垆土、红土、潮土、紫色土有零星分布,共占4.84%。在生物气候带、地形地貌条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全县由南向北,自西而东经洛、周、杏三条流域,依次为:灰褐土—草甸土—水稻土—红土—黄绵土—紫色土—黑垆土。全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85%,含氮0.07%,碱解氮45 ppm,速效磷6 ppm,速效钾132 ppm。根据陕西省土壤养分分级标准,除速效钾含量处于高、中高等水平外,其余几项均处于中下等水平。微量元素中:硼、锌、锰、铁均为缺乏或严重缺乏,均低于临界标准,仅铜含量适中。由此可以看出,志丹县的土壤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杏产业发展的要求,可以不断地为地上杏树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4 发展潜力

4.1 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虽然这些年以来一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量的荒地和退耕地都已经绿化,但有一些荒地和难以继续种粮的山地需要退下来,所以发展杏产业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另外,有大量之前发展的杏树需要进行改造,通过嫁接换头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改造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杏品种。

4.2 政策支持力度大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2008年起,陕西启动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工程建设项目,在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上发展经济,以此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对推广还林后续产业给予补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四是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积极性高。志丹县牢牢抓住政策调整的机遇,在宜林荒山和退耕地上大力发展仁用杏,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林在林业规模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可以规模的扩大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可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2010年,志丹县林业局编制《志丹县“十二五”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杏树的发展目标:利用五年的时间,改造低产杏林10万亩。采取换头、追肥、中耕、修剪复壮和建设良种示范园的办法,使全县杏树挂果面积达到2万hm2。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新格局。

4.3 劳动力资源充裕

志丹县有农业人口10.6万人,其中劳动力4.24万人,占42%。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农民有1.2万人。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04万人,这部分劳动力可以满足志丹县栽植杏树的任务。因此,劳动力资源充裕,可以保证继续发展杏产业的需求。

综上所述,志丹县的气候、环境、水文、土壤、土地资源等诸多因素表明,志丹县发展杏产业大有文章可做。从杏树栽培历史上来看,志丹县是杏树在“三北”地区分布面积广且比较集中的区域,是该县特色的资源树种,属生态经济兼用的乡土树种。区位优势、特色优势、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依托退耕还林工程,采取巩固改造老园,发展新园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实施杏树低产、低效林改造,既能巩固退耕还林建设成果、又能提高农民收入,不失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山杏资源树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5 存在问题

虽然志丹县杏树经济林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集约化管理的意识不强。尽管全县目前杏树初具规模,但低产低效林面积大。主要是经营杏树的观念差,投入严重不足。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科技兴业意识不强,管理粗放,质量不高。许多杏园是近几年来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建起的,有好多群众还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缺乏杏树的栽培管理技术。主要表现在栽植成活率、嫁接成活率不高,不明白采用什么样的树形,对病虫害的认识不足,不能正确使用农药等方面。

(3)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带动力不强。目前,在志丹的杏产业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规模小,而且大都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加工的产品品种少,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例较小。如杏加工仅仅局限于粗加工,果实利用率低,附加值不高。加之小规模的加工企业由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产业牵动力弱、市场拓展能力弱、一体化组织内部结构松散,难以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

(4)投入严重不足。杏每亩种苗费需要220元(嫁接苗,初植密度825株/hm2,补植量按15%计算),远远高于退耕还林750元/hm2苗木补助费。加之栽植后灌溉、管护、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等没有专项经费,尚未挂果的经济林园,单靠农民自发投入是力所不及的,出现资金严重不足。

(5)晚霜的危害挫伤了农民发展杏树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园址建设不当,品种改良跟进力度不大。2010年4月22-24日极端低温达到-5℃,但仍有一些园子避免了危害可望丰产,主要还是园址建设较好。抗冻新品种开花较晚,又躲过了晚。

6 建议

针对志丹县任用杏产业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以科技引领杏产业的科学发展 纵观陕西省其它林果产业的发展,基本都是以科技引领产业的发展,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产业升级。

(2)用标准化的要求规范杏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任用杏产业的标准化。

(3)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以人才推动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志丹县杏树全县
杏树
童年的杏树
杏树结果期的生长特性及修剪技术
志丹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宋夏沿边熟户若干问题研究——以陕西志丹县何家坬石窟党项人题记为中心
陕西志丹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浅谈
志丹县苹果产业化发展探索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一棵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