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价
——附126例报道
2013-07-07马延玲
马延玲
(青海省乐都县人民医院内科,青海 乐都 810700)
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价
——附126例报道
马延玲
(青海省乐都县人民医院内科,青海 乐都 810700)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效果。方法126例TIA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辛伐他汀组及常规组各63例,常规组合理控制血压,降血糖,阿斯匹林口服、尼莫地平和氟桂嗪口服;中成药血塞通,川芎或舒血宁等静点,以及脑代谢复活剂;辛伐他汀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辛伐他汀口服20mg/d,长期应用,并对两组患者随访,分析其病情转归。结果辛伐他汀组近期总有效96.83%高于常规组85.71%(P<0.05);随访25个月~5年,平均(2.70±0.72)年,辛伐他汀组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9.52%,病死率占1.58%均低与常规组发生率9.52%、22.22%(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改善频繁发作的TIA的预后,值得应用。
辛伐他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效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病因,机制复杂,如不经治疗或治疗不当时,其复发率和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均较高,从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文对TIA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26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43~76岁,平均(64.37± 10.32)岁;均为急性起病,病程在1周以内20例,发作持续时间2min~2h,平均(39.38±8.12)min。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症状50例(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不伴语言不清,短暂单眼失明),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76例(双眼视物不清或步态不稳伴或不伴头晕,眩晕,共济失调及恶心,交叉性偏瘫或感觉障碍);将126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辛伐他汀组及常规组各63例,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临床表现等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标准《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要点》中关于TIA的诊断标准[2],且经颅脑CT和/或MRI确诊;②患者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中风病史但没有后遗症;③患者愿意接受各种量表调查及评估,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病情危重;②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出现功能衰竭;③患者有影响肠胃疾病可能影响药物吸收的;④患者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患者有意识障碍及智能障碍;⑥患者对他汀类药物过敏;⑦患者既往有精神障碍史及阳性家族史。
1.3 治疗方法
①常规组:所有患者根据各自的危险因素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合理控制血压,降血糖,戒烟酒等;予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100口服,1次/d;扩血管治疗:尼莫地平和氟桂嗪口服;中成药:血塞通,川芎或舒血宁等静点,以及脑代谢复活剂。②辛伐他汀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予辛伐他汀口服20mg/d,长期应用。并对两组患者随访,分析其病情转归。
1.4 观察指标
①近期效果[3]: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②远期效果。③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SPSS13.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别显著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辛伐他汀组近期总有效96.83%高于常规组85.71%(P<0.05);随访25月~5年,平均(2.70±0.72)年,辛伐他汀组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9.52%,病死率占1.58%均低与常规组发生率9.52%、22.22%(P<0.05),见表1。
表1 对TIA患者实施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近期及远期效果比较
3 讨 论
TIA是多因素组成的临床综合征,表现短时肢体麻木无力、语言及视力障碍,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率逐年提高,TIA作为脑梗死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TIA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临床特点包括[4]:有危险因素的存在,突发的、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发作间隙期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根据受累动脉不同,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一直以来对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多种推测,如微栓子学说,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血改变、血液成分异常等,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超声波检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脑血管造影等针对脑血管的检查技术在临床应用日趋成熟和完善,TIA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是微栓塞或血栓栓塞[5,6],微栓子学说认为心源性栓子或来自颈内动脉起始部等颅外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碎脱落形成微栓子可以解释本病的病理过程,血液动力学改变学说则认为某些患者原已有某一脑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平时靠侧支循环尚能勉强维持该局部脑组织的血供,由于斑块内出血、溃疡或由于突然血压升高等,使斑块脱落而形成栓塞,斑块脱落是指粥样斑块表面病变的血管内皮细胞层脱落(溃疡),内皮下胶原直接暴露于血流,吸附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等形成新的微小血栓,后者可再次脱落产生TIA,TIA频繁发作,发生脑梗死的可能性显著性增加[7]。
他汀类药物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抗炎和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且与降脂作用无关[8],但为防止缺血性事件提供了保护,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在不依赖其降脂作用的情况下降低了CRP水平,从而使动脉硬化事件发生的风险降低[9],辛伐他汀进行一、二级预防时,均能降低用药后12周和24周时血浆CRP浓度,且这种作用与降脂效应无关,与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动脉粥样斑块中巨噬细胞数量;能抑制与纤维帽溶解有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抑制介导单核细胞向内皮吸附的黏附分子的表达;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内膜功能,维护平滑肌功能有关,显著降低TIA患者的复发率[10,11],本文辛伐他汀组近期总有效96.83%高于常规组85.71%(P<0.05);随访25月~5年,平均(2.70±0.72)年,辛伐他汀组发展为脑梗死发生率9.52%,病死率占1.58%均低与常规组发生率9.52%、22.22%(P<0.05)。因此,在TIA治疗与预防中,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可减少TIA事件的发生。
[1] 赵莲花.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4):4752-753.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279-280.
[3] 林黎明,樊越涛,樊桂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后继脑梗死关系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57-58.
[4] 梁翠萍,胡利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0,9(2):96-98.
[5] 黄晓微,胡文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认识[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12(4):282-284.
[6] 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专家组.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专家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2):81-83.
[7] 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141.
[8] 王文华.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1,4(6C):28-29.
[9] 文莉.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 (34):5229-5230.
[10] 韩菲,杨中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及最新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0,5(3):245-250.
[11] 但慧桃,宋澄清.他汀类药物临床多效性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上旬刊):451-452.
R743.31
B
1671-8194(2013)18-0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