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燃烧燃油分配器的设计与仿真
2013-07-06叶志锋
唐 强,叶志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南京 21001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空发动机在向高性能方向发展的同时朝着低污染、低噪声方向发展,以满足新一代民用飞机对发动机的需求[1-7]。研究表明: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燃烧室温度始终保持在1 670~1 900 K时会生成较少的NOx和CO。所以,控制NOx和CO生成的方法是改进燃烧室部件,将燃烧室中燃料和空气的燃烧温度控制在上述范围。为此,航空发动机专家们尝试开发了空气和燃料分级燃烧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对发动机燃烧室的结构进行优化改善,根据不同的工作状态,燃油可进行自主控制与分配,使得燃烧室的各个部分都能在最高效率的工况下工作,从而使发动机整体燃烧效率最佳、排放最低,同时达到优化燃油使用或分配效率的目的。国内虽然对于分级燃烧技术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配套的燃油分配器的研究尚未深入开展,因此本文将对分级燃烧的燃油分配器进行研究。
1 分级燃烧燃油分配系统原理
传统的航空发动机配备单级燃烧室,通过一个燃油分布器实现主、副两条油路的控制,无法满足分级燃烧的要求。因而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燃油分配控制系统[8],如图1所示。其中HMU为发动机燃油调节组件,提供发动机控制的高压控制油、低压油和发动机燃烧所需的计量油。EEC发动机采用电子控制,控制着电磁阀、电液伺服阀等一系列执行元件。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分配器预燃级油路常开,主燃级和预燃级之间的燃油分配由分配活门连续控制,分级活门由开关量控制,主燃级通过燃油分级活门分为2级。假识发动机处于低工况时,燃烧室仅有预燃级工作,那么计量油通过分配器计量活门后只流过预燃级的油路进入燃烧室,此时主燃级Ⅰ级、Ⅱ级油路关闭。当发动机处于中间工况时,发动机的预燃级工作和主燃级Ⅰ级工作,此时主燃级Ⅰ级油路打开,计量油流经燃油分配器分成2路,流入预燃级油路和主燃级I级油路,供给发动机燃烧室燃烧。而在发动机高工况时,燃烧室预燃级和主燃级Ⅰ级和Ⅱ级同时工作,此时电控系统控制电磁阀通过燃油分级活门打开主燃级Ⅱ级油路,计量油通过预燃级、主燃级I级和主燃级II级进入燃烧室。虽然在高工况下发动机的主燃级I级和Ⅱ级同时工作,但是,随着具体工况的不同,供给燃烧室的流量有所不同,因而燃油分配器的分配比例会不同。燃油分配控制系统是由EEC通过电液伺服阀控制分配活门的位置实现不同分配的。为了保证分配器的分配精度,对设计的分配活门阀芯添加了一个线性位移传感器(LVDT),通过LVDT把输入信号后的阀芯位移反馈给EEC,这样形成了一个反馈闭合回路,提高了燃油分配器的控制精度。
图1 燃油分配系统工作原理框图
2 燃油分配器的设计和参数计算
燃油分配系统的关键部件是燃油分配器,也就是燃油分配活门是否能满足分配比的要求,达到精确分配计量油的目的。因而,根据设计要求和分配计划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分配器,计量油Q0从上端进入,经过左右2个固定节流口Ⅰ、Ⅱ后再通过2个可变节流口3、4分成2股既定流量的油路流入分配器腔体,在液压力、弹簧力等稳定作用下,变为流量Q1和Q2流入预燃级和主燃级燃烧室。其中电液伺服阀通过左端给定x的位移信号来调节可变节流口的开度,以此调节预燃级和主燃级的流量,达到精确分油的目的。
对于设计的分配器首先进行了稳态尺寸参数计算。
燃油分配器不工作时,在预紧力作用下得
其中:k1、k2为弹簧的刚度系数;L10、L20和 L1、L2为弹簧的初始长度和稳态长度。
图2 燃油分配器结构原理
当分级燃油分配器工作时,可得以下方程:
其中:xv为阀芯位移,x为右端输入信号位移;F1为弹簧力,F2为稳态液动力;K1、K2为固定节流口Ⅰ和Ⅱ的节流系数;K3、K4为可变节流口3和4的节流系数;AⅠ和AⅡ为固定节流口Ⅰ和Ⅱ的截面积;w1和w2为可变节流口3和4的面积梯度;U为节流口3、4的预开口量;Q1、Q2为预燃级和主燃级流量;k为主燃级和预燃级燃油分配比。
通过上面各等式和设计要求可计算出分配器的各项稳态参数。
3 基于AMESim的建模仿真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为了验证设计燃油分配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根据分配器的结构图设计了AMESim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9-10]。仿真模型中各元件连接采用直连的方式,分段线信号通过压力变送器模拟外部的负载变化。
图3 燃油分配器仿真模型
3.2 动态性仿真分析
燃油分配器的动态性、鲁棒性和稳态性的仿真分析是对分配器性能好坏的一个直观描述。
动态性是指分配器给定信号位移后响应速度的快慢,可以通过分配器阀芯调节时间进行表征,因而本文在动态分析时研究了不同初始位移下的阀芯位移曲线。
图4 输入信号12 mm时的阀芯位移曲线
以输入信号12 mm时的阀芯位移曲线为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左端在有输入信号时,阀芯在弹簧力、压差力、液动力等影响下迅速发生移动,经过一段调节时间后,阀芯在平衡位置稳定下来,而调节时间不超过0.25 s。同样对输入信号8 mm、16 mm分析可得结果类似。因此,仿真范围内可得燃油分配器的响应迅速,调节时间较短,动态性能较好,符合设计要求。
3.3 鲁棒性仿真分析
对于控制系统来说鲁棒性是指系统在一定的扰动下,参数保持某一性能的特性。对于燃油分配器来说就是在某一参数发生偏移变化时,系统是否能够保证稳定分配输出。本文从入口压力、主燃级和预燃级压力、输入位移信号4个变量中选取1个变量,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研究此变量与分配比的变化关系。
在输入位移信号为8 mm时,保持入口压力、预燃级和主燃级负载压力不变,输入信号在0.5 s后有0.2 mm的正方波信号,1.5 s后有个持续0.5 s的负方波信号,采样频率为1 000 Hz。故取输入位移信号的扰动曲线为图5所示,经过仿真所得分配比曲线为图6所示。在输入位移信号有较小的正负方波信号情况下,燃油分配器的分配比在4.58~4.64变化,变化范围较小。因而可得:在仿真范围内,输入位移的小扰动对分配比影响较小,输入位移信号的鲁棒性较好。
图5 分配比随输入信号变化曲线
在保持输入位移信号,预燃级和主燃级出口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对入口压力从80 bar做了正负2 bar的阶跃,得到如图6所示的分配比随入口压力的阶跃响应曲线。从图6可以看出:虽然入口压力发生了变化,但是分配比的变化较小,维持在4.58~4.63,因而分配比受入口压力影响较小,分配器的入口压力鲁棒性较好。
图6 分配比k随入口压力变化曲线
图7 分配比k随预燃级压力变化曲线
在保持入口压力、主燃级出口压力、输入位移信号不变的情况下对预燃级出口由50 bar做较小的正负1 bar的阶跃,分配比变化如图7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尽管预燃级压力变化较小,但是分配比变化从2.9~8.1,显然分配比变化范围较大,影响燃油分配器性能,因而可得分配器的预燃级出口压力的鲁棒性较差。由分配器结构的对称性可知,主燃级出口压力的鲁棒性也较差。
3.4 稳态性仿真分析
由于入口压力和输入位移信号的鲁棒性较好,对分配比影响较小,因而对这2个变化量做进一步的稳态分析。在分析入口压力与分配比的变化关系时,由于入口压力变化较小,可设每时每刻的分配比趋于稳定,获得了稳态的分配比随入口压力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看出:在入口压力变化下,分配比有较小的变化,分析原因是由于入口压力变化,预燃级和主燃级压差都发生改变,2级的流量有较小变化,由于分配比是主燃级和预燃级流量之比,所以受到影响较小。
图8 分配比k随入口压力的稳态变化曲线
同样,在分析输入位移信号和分配比的变化关系时,可假定输入信号变化缓慢,分配比时刻稳定,得到分配比随输入信号的稳态变化曲线,如图9所示。从图9可以看出:随着输入位移信号的增大,分配比也线性增大,这与设计要求的通过输入信号线性地控制分配比的大小相符,因而可得设计的分配比线性稳定性较好。
图9 分配比k随输入信号的稳态变化曲线
4 结论
1)在仿真分析范围内,分配器动态响应较快,调节时间较短。
2)在鲁棒性仿真分析时,输入位移信号和入口压力的鲁棒性较好,预燃级和主燃级出口压力的鲁棒性较差。
3)燃油分配比随入口压力的改变,其变化较小,稳定性较高;分配比随输入位移信号的变化,其线性稳定性较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1]赵坚行.民用发动机污染排放及低污染燃烧技术发展趋势[J].航空动力学报,2008(6):986-994.
[2]梁春华,尚守堂.大飞机发动机先进低排放燃烧室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0(14):40-43.
[3]Chepkin V.New generation of Russian aircraft engines conversion and future goals,ISABE 99-7042.
[4]姚华.未来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J].航空科学技术,2012(6):1-6.
[5]满玉库,董艳菊,赵玲.自动测量与信息化技术在航空发动机燃油总管试验中的应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8):37-39.
[6]王振宇,丁水汀,杜发荣.航空重油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2,27(4):846-893.
[7]谢小平,张学军,贺孝涛.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流量调节器建模与故障仿真[J].航空发动机,2011(4):15-19.
[8]傅强.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调节计划实现[J].价值工程,2011(17):23-24.
[9]付永领,齐海涛.LMS Imagine.Lab AMESim系统建模和仿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10]廖义德,张铁华,李壮云.新型高精度分流阀动态特性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2(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