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两种不同给药方法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对比观察
2013-07-05王建忠吴春青李学超
王建忠,吴春青,李学超
(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疾病,以2岁下的婴幼儿多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喘憋型肺炎,其发病主要与该年龄段患儿的支气管解剖特点相关[1]。本病患儿临床表现以发作性阵发性咳喘伴咳后发憋、三凹征和哮鸣音为主要特点[2],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已得到公认,但如何使用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更确切、不良反应更少,尚未见报道。我们对82例早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干扰素雾化吸入及肌肉注射治疗,并对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5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2例,男47例,女35例;年龄1~23个月;起病至入院时间为0.5~2.5 d。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喘息、发憋、呼吸急促等表现,双肺以喘鸣音为主,X线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或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血气分析未见异常。入选标准:①患儿有发热、咳嗽、喘息、发憋、呼吸急促等表现,双肺以喘鸣音为主;②年龄低于2岁;③有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征象;④第1次发病;⑤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血清降
钙素原(PCT)及血沉在正常范围内,X线胸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肺纹理增多或肺气肿,血气分析正常。排除标准:排除肺部X线胸片有点片状影、酸中毒、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脓毒血症、血常规检查提示细菌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百日咳、佝偻病、中重度贫血、支气管异物、结核菌感染、先天性喉喘鸣等可表现为喘憋的疾病。在患儿家长知情前提下,由家长任选其中一种干扰素给药方法,并据此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1(42例)、治疗组2(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起病时间、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相同的常规综合治疗,如氧疗、空气加湿、止咳化痰药口服、平喘[雾化吸入布地奈德0.05 mg/(kg·次),每日2次]等。治疗组1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当日即加用干扰素雾化吸入,5万IU/(kg·次),最大剂量50万 IU/次,2次/d,间隔8~12 h。治疗组2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当日即加用干扰素肌肉注射,剂量、时间间隔同治疗组1,每日2次。疗程均为5~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热退、咳嗽、喘憋、呼吸急促缓解、肺部罗音减轻或缓解时间及X线胸片恢复、治疗无效后收住院等情况,同时观察治疗期间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肝损伤、血沉加快、嗜睡、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并于治疗后第3、5天分别行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检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定。痊愈:体温正常,咳嗽、喘息、发憋及肺部罗音消失,X线胸片示肺透亮度恢复正常;好转:体温正常,喘息、发憋消失,咳嗽减轻,少许痰,肺部罗音部分吸收,X线胸片示肺透亮度恢复正常;无效:仍有阵发性咳嗽、喘息及发憋,X线胸片示肺部无明显变化或出现点片状影[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患儿热退、症状体征消失、X线胸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热退、症状体征消失、X线胸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d,¯x±s)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1显效32例、有效7例、无效3例,治疗组2分别为26、9、5例;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1为92.9%,治疗组2为87.5%,两组相比,P <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1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肝功能损害1例;治疗组2出现血小板减少5例、肝功能损害3例、血沉加快3例、嗜睡1例、注射部位局部红斑6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P <0.05。
3 讨论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为主[4,5],副流感病毒、腺病毒、肠病毒、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也可引起本病。病毒感染后既可以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又可介导变态反应[6],继而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病变位于直径75~300μm的毛细支气管。符州等[7]对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的免疫机理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IFN-γ水平较低,IL-4、IL-10及IgE水平较高,提示毛细支气管炎Th2细胞功能亢进且IgE水平升高。有研究[8]表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日后反复喘息与哮喘的发生率分别为68%和30%。因此,要积极防治毛细支气管炎,以减少哮喘的发生。
干扰素是一种能诱导人体细胞产生多种广谱抗病毒蛋白的类激素蛋白,它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9],可在细胞表面与特殊受体相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有选择地阻断宿主细胞mRNA的传递与蛋白合成,直接限制病毒复制和扩散。干扰素还可启动免疫应答和NK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作用,促进呼吸道上皮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增强局部抵抗力,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蛋白的翻译及病毒颗粒的装配、增强T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而起作用[10]。当婴幼儿受到RSV病毒感染后,机体制造干扰素的能力下降,内源性干扰素不足[11],故及时补充外源性干扰素,可以阻止已经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病毒复制,具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及淋巴细胞活性、调节免疫活性等功能[12]。由于超声雾化产生的雾粒直径在3~5μm,而且均匀,有效颗粒密度高,易于直接深入毛细支气管并沉降,使病变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并快速与靶细胞结合,从而发挥药物速效和高效的作用。本资料显示,与肌肉注射干扰素相比,雾化吸入干扰素治疗婴幼儿早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温恢复、咳喘缓解及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等缩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患儿无痛苦,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同时避免了因肌肉注射带来的感染机会。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120.
[2]邵新环,孙桂芳,杲晓兰,等.普米克令舒、万托林联合甲强龙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12,52(40):77-79.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5.
[4]王欣.肝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50.
[5]陈亮.氨溴索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1):35.
[6]吴瑞平,胡亚美,江载芳.诸神棠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65.
[7]符州,杨锡强,王莉佳,等.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免疫机理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5):279-281.
[8]王东进.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的关系及相关治疗[J].上海医药杂志,2012,33(7):22-23
[9]李强,韩霭辰,郑博,等.干扰素的基础与应用进展[J].现代医学生物进展,2013,13(2):375-378
[10]张松青.干扰素联合布地奈德、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5):57-58.
[11]叶佩兰.干扰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30例临床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4):448-449.
[12]陆凤翔,杨玉.临床实用药物手册[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