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碟春色

2013-07-05侯荣荣汇图网

读者欣赏 2013年4期
关键词:莼菜苜蓿荠菜

文/侯荣荣 图/汇图网

一碟春色

文/侯荣荣 图/汇图网

野菜拼盘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南朝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下的这几句千古名句,虽隔了千载,犹能显出一派活色生香。

春在何处?自在陌上桥头,在梅边柳梢,更在盘中碗底,酒边樽前。当绿色和健康重新成为餐桌上的主题时,在这样的春天里,不妨来一箸野蔬,在口齿间细细品味那一缕来自烂漫山野的绿色与清香。

春荠:甜如爱情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中《邶风·谷风》一篇里的这几句诗,说的是新婚女子满满当当的欢欣,也就是粤谚“有情饮水饱”的古代版。《诗经》里的诗,无不是贴近日常的。这几句诗里,拿来作比男女之悲欣的,便是上古先民最常食用的两种野蔬:味苦的荼(苦菜)与味甘的荠。

《诗经》时代的蔬菜,较今日当然是寥落许多,而且那时候园艺栽培技术尚不发达,所食用的各类蔬菜,几乎全采撷自野外。在先民这本并不丰富的菜单上,若论味美,荠菜当排第一,因为其他各类土生野菜,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些苦涩的滋味,往往需要用开水焯过,滤去苦味,方可入馔。唯有荠菜,拥有鲜美而甘香的自然滋味,且荠菜入口咀嚼时那种在肥嫩的茎叶间弥漫开的甘甜感,更是在野菜家族中独占鳌头。所以古代的汉语字典《玉篇部》中索性直接说:“荠,甘菜。”而《谷风》中,也用荠菜来比拟新婚夫妇之间的缕缕甜蜜。

这首南宋末年词人王沂孙填的《摸鱼儿》,咏的是江南湖泊中特有的一种水生野蔬莼。

此外,CK、CK-MB、cTnⅠ、LDH、AST及ALT水平是用于评估患者心肌损伤的指标,心肌损伤时上述指标大量释放进入血液,因此心肌酶谱各项指标会出现明显的升高[14-15]。本研究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CK、CK-MB、cTnⅠ、LDH、AST及AL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儿童。本研究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SDNN、SDANN、RMSSD、LF、HF及心率减速力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与心率减速力水平呈正相关,表明心率变异性及心率减速力均能反映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迷走神经功能状况,进而实现对患儿的诊断。

今日的草头上得厅堂,登得樽俎,但在古代,苜蓿的滋味,却是苦涩中带着几分清贫气息。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筋易宽。只可谋朝夕,哪能度岁寒?

昔日在长安城中气势如云,诸王、公主皆呼为“阿翁”的高力士,一旦朝堂上的天子换了人,也就落得个凄凄凉凉流放南荒的下场。但此老虽身处逆境,却有心志不改的慷慨气度,实属难得。抛去作者的身世感慨不说,这首诗倒是让人追忆起唐代长安和洛阳的春天,在街头的春雨中,当有提着篮子叫卖荠菜的身影吧?

炝香苜蓿菜

苜蓿:清贫滋味

上海本帮菜中,有道小菜叫做清炒草头。选鲜嫩的草头,旺火爆炒,再略加白酒,以酒香腾腾,来勾起草头本身的清香。本来草头这样的野菜,一般最适合清炒或冷焯拌食,上海菜却别出心裁,以草头垫底,配上浓油赤酱的红烧猪肠,名曰“草头圈子”,赤红映嫩绿,煞是好看,而极荤与极素,竟也在碟中一派和谐。

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

玉帘寒、翠痕微断,浮空清影零碎。碧芽也抱春洲怨,双卷小缄芳字。还又似。系罗带相思,几点青钿缀。吴中旧事。怅酪乳争奇,鲈鱼谩好,谁与共秋醉。

系统根据上海市水务局已经制定的各个红线指标设立了红线指标预警,以实时监测和基础表格数据为基础,通过搭建分析模型,将分析结果以图、表等多种形式展示,管理人员可以清晰、直观地查看考核对象的指标数据,同时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水资源管理分析综合报告。一旦考核对象的数据接近或者超过考核办法中所设定的指标,系统将采用红色报警的形式提出警示,以便管理者及早做出应对措施。

在唐诗中,苜蓿开始以饲料之外的姿态进入文学典故的殿堂。唐开元中,在太子的东宫中任左庶子的薛令之,因为单位伙食供应不佳,在单位的墙上写诗抗议:

直到今天,荠菜仍然是人们最喜爱的野菜。荠菜几乎是全能的烹饪材料,宜入汤、宜配羹、宜调馅、宜凉拌,当然更宜清炒。荠菜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强,畦间屋后、溪畔山脚,甚至在都市的绿化带里,都可见到荠菜的身影。而对荠菜的热爱,也是不分南北东西。东北人喜欢用荠菜做包子馅,白面掺和玉米面为皮,一筐荠菜碧绿生鲜,再豪爽地配上肥肉大油为馅,因为荠菜吸油,自然肥腴而不油腻。江南人心思细巧,同样以荠菜配肉为馅,则裹成个个饱满的元宝状馄饨,称为“荠菜肉大馄饨”。和那种薄皮少馅,以汤头和调料见长的市售小馄饨不同,江南的荠菜肉大馄饨,市售往往不如家制,这种家居小食,个个白胖饱满,一调羹一个,吃的就是那种丰盛的家常滋味。

古诗词中咏及荠菜的作品很多,而最著名的一首,其作者身份却十分特别:唐玄宗时的权宦高力士,在安史之乱后,遭到唐肃宗的猜忌,被流放贵州。一路行来,经过巫州时,他见到当地荠菜丛生,却无人采撷,不由得感慨万分,写下他唯一流传后世的诗作《感巫州荠菜》:

江湖兴,昨夜西风又起。年年轻误归计。如今不怕归无准,却怕故人千里。何况是。正落日垂虹,怎赋登临意。沧浪梦里。纵一舸重游,孤怀暗老,余恨渺烟水。

莼菜:江南春水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宋代隐士林洪在他的《山家清供》里也引了这个故事,但他认为薛诗意不在抱怨伙食,而是托物寄意,埋怨仕途的不得意。因为在此老看来,苜蓿“其叶绿紫色,而茎长或尺。采,用汤焯油炒,姜、盐如意,羹、茹皆可。风味本不恶”,所以,“令之何为厌苦如此”?

美味莼菜

莼菜肥牛纸锅

草头,又称金花菜,是江南人对苜蓿嫩头的称呼。农历三四月,苜蓿正是枝叶葱茏的时候,掐其嫩头枝茎约一寸许,就是可食用的草头,江浙两省的一些地区,又往往称其为秧草。清明前后,以秧草来烧咸肉河蚌羹,是最当时的美食。

莼菜的食用区域自来很小,因不耐储存,在古代,莼菜难以转运千里。而一旦干制为脯为菹,则风味全失。所以长期以来,只能在江浙一带的春季餐桌上看到莼菜的踪影。但在文学史中,莼菜的名声,却已优雅了千年。

王沂孙的词中,用了几个最著名的莼菜典故,一个是晋代张翰在洛阳秋风中思念起的故乡莼菜与鲈鱼脍。另一个,则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彼时正是南北文化各自为尊的时代,陆机是江苏吴郡(今苏州)人,是当世才子,被誉为“太康之英”。而王济(字武子)则是来自北方山西太原军事世家的贵胄子弟。这一段话里,表面上是评论南北方饮食的优劣,实际上却是一次犀利的南北方精英人士之间的文化交锋。

代表北方饮食的羊酪,因其腥膻,为当时的南方士人所深深不喜。而南方的盐豉莼羹,则是北方士人无缘得见之物。作为主人的王济,在南方来客面前态度傲慢,而陆机的回答,则于从容中自有更胜一筹的反击。这段对答,在看似优雅的谈笑之下,却是凛凛互峙的隐隐锋芒。

莼菜的可食用部分为其细长的柔茎嫩叶,上面有滑滑的黏液,是莼菜的特色。陆游路过浙江萧山,有“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之句(《雨中泊萧山县驿》),写莼丝用了一个“滑”字,委实是状物贴切。菰米饭,莼丝羹,再配上一帘细雨,纯是烟火江南。

老实说,莼菜本身的味道并不浓,其入味全在配汤的调和。今日杭帮菜中的西湖莼菜羹,往往烹以高汤,再配上火腿丝、鸡丝、冬笋丝、香菇等鲜物,热热闹闹一大盆。其实,若像陆机说的那样,微加盐豉,于淡漠中细细品尝江南春水滋味,应当更是余兴悠长。

猜你喜欢

莼菜苜蓿荠菜
“绿色”的莼菜
荠 菜
口齿留香说苜蓿
苜蓿
太湖莼菜
莼菜
苜蓿芽
春在溪头荠菜花
挖荠菜
要造就一片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