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品收藏中的核心文化

2013-07-02喻帆

收藏 2013年4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桂林

喻帆文化学者、教授。著名城市品牌形象专家。著有《美学经营》《策划贵州》等学术著作,与余秋雨合著《黔东南纪行》,并有《辽阔的行走》《景色贵州》等畅销书发行。先后应邀在桂林、黄山、西双版纳、张家界、三亚等全国30多个著名旅游城市演讲,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美学经营体系。现任南开大学东方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海粟艺术研究院文化顾问、多所城市形象顾问。

岭南篇(上)

千年烟波一扁舟:岭南舵逗史上的浓墨重彩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这首出自《诗经·国风》的诗歌传唱了2500多年,至今读上去还是那样动人心弦。

舟,是河上流动的诗篇。自古以来,邻水之地多富饶。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流迁徙,商贾贸易,全仰赖舟船维系。古舟作为古代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成为研究航运历史的最佳史料。近年来,随着江苏武进县、息县等地先后发掘出土独木舟,公众对古代大型独木舟的关注度愈来愈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迄今全国出土的30多只独木舟中,舟身长度达到10米的大型独木舟不超过5只。目前最长的独木舟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武进独木舟,身长11米。

一次偶然的机缘,一艘古代独木舟现身两广交界处的古运河河道内。这艘整木挖制的独木舟堪称完美——长10.16米,宽0.84米,高54.5厘米,舷厚1.7~2厘米,头尖尾方,虽历经千年仍保存完整。如此形制的独木舟仅能在国内大型博物馆得以一瞥。此舟一经出土,便引起各方关注。桂林观古楼艺术村董事长李志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努力与争取下,这条罕见的独木舟最终落户桂林。

笔者有幸得以目睹此舟芳容。为了确保其不变形,桂林观古楼在反复研究后,采用复原出土水环境的方法对古舟加以保存。时下,国内某些博物馆采用脱水法保存古代独木舟,这个脱水工艺虽繁复,却不能保证独木舟不变形。而采用流动水浸方法保存的观古楼古舟,至今完好无缺,尚能行驶。

据李志介绍,这艘独木舟的材质十分优良,为古人采用高强度的硬木(铁力木)所造。根据造船史料以及考古实例,推测此舟制造时间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仔细端详,舟内外刨削光滑,比例和谐,美观与实用兼备,体现当时岭南地区极高的造船工艺水平。试想,制作这样的巨型独木舟,需要直径超过1米、长达11米以上的巨大木材,按照铁力木的比重,原木的重量即达10余吨重,在没有现代起重工具的情况下,要搬运这样的巨木,制作成如此精确流畅的船体,没有成熟的工艺流程是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在1500年前,岭南地区的航运已十分发达,且具备了制作大型水上运输工具的技术。

令人欣喜的是,在现存的古代独木舟中,观古楼独木舟舟体最为轻薄坚固,其边舷厚度仅为2厘米左右。而中原地区接近10米以上规格的大型独木舟一般厚度都在5厘米以上。这也与岭南地区特产的硬木的强度和密度较大有关。

千年烟波一扁舟。翻阅岭南史料,不难发现古代岭南文化的发展与发达的水路航运息息相关。岭南地区水路密布,航运是重要的交通途径。而大型独木舟的出现,搞活了岭南地区各个水域,被广泛应用于渔猎、交通以及军事等领域,见证了岭南文化灿烂的发展历程。当经济基础发展到足以承载文化艺术的流播时,文化艺术就必然给时代留下不可磨灭的辉煌印记。而这些重要的历史证物,永远是艺术品收藏体系中具有文化意义的核心。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岭南桂林
桂林,美
忆岭南
岭南文化名家
桂林行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桂林游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