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湖南花鼓戏文中民俗用词的英译策略及方法

2013-07-02刘丹青王立国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刘丹青 王立国

【摘 要】研究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及策略将湖南花鼓中大量能反映湖南本土民俗文化的经典用语、用词翻译为英文,如何向读者或听者恰当表达其原滋原味的本土风情,如何运用声像媒体传译理解法、原语保留模仿法、换词意译法、淡化法等特殊翻译方法共同翻译民俗文化。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民俗用词;翻译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高科技发展迅猛,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现代人生活的空间日益缩小,“地球村”这个概念广泛受到传播和认可,全球意识不断加强。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各种新事物、新观念以及新的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高速流转。人们普遍渴望了解这些外来文化,认识其民俗内涵,但不同文化的交融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文化冲击,其中,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概念、词汇的空缺成为阻挠人们对新文化的理解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跨文化之间的民俗用词翻译和概念转换变得急迫而重大。

一、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和民俗用词翻译的欠缺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由此而产生的民俗文化词语大都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提炼,其内涵丰富,特征明确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1]关于民俗用词,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关于物质生活意义上的词汇不对应;在文化意义上的词汇空白。“关于词汇空缺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一指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汇;二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2];三指含有特殊文化色彩的词和表达方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是指在汉语里能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在英语里却要兜圈子才能表达出来,即在英语里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词语。[3]

二、湖南花鼓戏文中民俗用词和翻译的关系

湖南花鼓戏文的文学特点有三:一是在戏剧的人物表现冲突上重情趣轻情节;二是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就事论人、集中刻画;三是在语言风格上,花鼓戏语言简练、生动,戏文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翻译湖南花鼓戏文中民俗用词的关键点就在于对其中民俗用词的词汇理解程度上,即将湖南花鼓戏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民俗色彩通过翻译的形式表达出来,用以促成文化间的相互转化。要翻译好湖南花鼓戏,就必须翻译好其中的民俗用词,这就要求译者在具备英汉双语互译的能力之外,还必须熟悉双语双方文化甚至是多种文化,唯有这样,才能通过译者的翻译体现出翻译作品之中特有的民族色彩,易于双方读者理解。

三、花鼓戏文中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在英汉互译中,民俗文化的理解是互译过程中最基础的部分,在翻译花鼓戏文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大概方向:寻找之间的对应点和双方文化移植。在英译过程中,不仅要翻译出这些民俗用词的基本语义,还要译出加载在这些词语之上的民族和地域色彩,把握翻译的原滋原味,保留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程度。

(一)声像媒体传译理解法

声像媒体传译理解法是指用声音和图像的方式将花鼓戏文中的民俗现象真实的展示出来,并配合一定的文字来进行诠释的翻译方法。这种翻译方法生动而形象,是现在很流行的翻译民俗的方法。

湖南花鼓戏本身就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闻名,这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其中的民俗用词是最适合不过了,若在翻译过程中,辅以具有具体表现的动作和器物图片,能够很快的使目的语(英语)得到体现,读者和听者自然很快就能理解湖南民俗的独特之处。比如,如有外国客人对湖南花鼓戏很感兴趣,想知道花鼓戏中的民俗故事是什么,这时候,如果条件具备,不妨带着客人去戏院看一场花鼓戏,或者用多媒体图片、声像技术来展放一段花鼓戏,通过戏者身体力行的表演来再现民间风俗,译者在观影的过程中只需向客人指出戏文中特有的那些民俗用词是哪段对应的表演即可。

(二)原语保留模仿法

原语保留模仿法,是指对花鼓戏文中的民俗用词用英语中对应的文化信息进行模仿翻译并且辅以一定的补译、释译来进行翻译的形式,即在翻译中,使用目的语对原语的文化信息进行复制或移植。这种翻译方法将人体的各种通感运用起来,将原文的形象和情感原滋原味的以民俗文化的本身面目再现在读者面前。但由于双方的文化感知和由于文化不对称造成的文化理解误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保留原语的发音,还需要对译文做出一些补充和解释。

比如花鼓戏《张先生讨学钱》“……路过城隍庙,过了千渡桥,我弯腰作揖把躬鞠……”。在一般的民俗用词介绍中,“城隍庙”一般被翻译为“Chenghuang Temple",这一译法保留了中国文化在目的语中的形象和趣味,能够吸引目的语读者对这特殊意向进行了解和探究,能够很好的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播和扩散。这时候,若是在其保留原语的基础上,马上加补上目的语读者需要了解的信息,这种翻译方法就可以做到它能发挥的最大用处了。城隍,“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在中国封建社会,人民普遍都会在一个城的周围建造高高的城墙、城楼、城门及壕城、护城河,用以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他们笃信,一切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有关联的事物,都会有神的保护,因此,城和隍皆被神化成了城市的保护神。因此这样的民俗用词,应该在用音译法保留其原生态,吸引目的语读者注意而去进一步探究的同时,可以在Chenghuang Temple这一译文后补充对城和隍文化意义的阐释: Cheng and Huang both are the Town Gods who protect the city in Chinese culture.类似于此类的文化用语在花鼓戏中还有很多,因其所独有的文化模式,我们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语,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词汇都用直译的方法,亦可称为模仿(mimesis),将“城隍庙”中的“庙”译为temple,这样使之直接表达该民族的宗教信仰。

(三)换词意译法

换词意译法即“易词而译”,也即意译。其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文化适应性以及翻译中语境对译者的影响决定了这种翻译法的可行性。

这种翻译方法在翻译湖南花鼓戏戏文中的民俗文化用词体现的尤为典型。如《张先生讨学钱》“……三月里是清明,家家户户挂祖坟,大爆竹三眼铳,鞭子放发是这样冲,莫道儿孙不孝顺,只怪坟山不做功,我堂堂的秀才落了第,如今是个陌生人,如今是个陌生人……”。此句中,一般将清明节归化为西方文化中的All Souls Day (万灵节)——天主教中为纪念已故朋友和亲人的节日(11月2日),而清明节(阳历4月4日或5日)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同时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种节日虽然有不少共通之处,但在文化上的意义却大不相同,两者在时间上也大有迥异,所以两者意义并不完全对等。这个时候,运用换词意译,将“清明”英译为Tomb-sweeping Day(Falling on the 4th or 5th of April,Tomb-sweeping Day is a time to pay respects to ones ancestors and to tidy their gravesites. It is also one of the 24 Solar Terms meaning clear and bright,and it marks the start of spring ploughings),这样的译法就保留了其对两种文化兼顾并得的优势。

(四)淡化法

淡化法指语际转换中文化意义的淡化或消除,形象比喻丧失,比喻(隐喻)变成淡而无味的一般陈述,即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译出来,因为译文中虽无其词已有其意,或者在译文中是不言而喻的。为达到中外语言交际的目的,在一些民俗用语翻译中,可略掉那些因为文化缺省而造成理解困难的词汇,这就是淡化法。

如:湖南花鼓戏《补锅》中:“……小聪啊,你补锅是光荣的,但是,细妹子那后生伢子补锅,那就要不得啦,要真是找了那么一个补锅的后生,我怎么去向他爹那祖宗说,我连上坟烧纸都没得脸去啊……”,“上坟烧纸”是东方人祭祀亡灵的典型方式,反映东方民族的一个特殊文化习俗。“烧纸”这一词汇表现的情景看似是十分具体的,但是其深层处所表达出的意义却十分模糊和抽象。若是先摒弃其原来表象的具体意义,采用淡化法,译作“they go to sacrifice at one of the graves there”。虽然,其导致了这一词汇在表象的具体化方面的缺失,但是,在意义上则满足了两种文化中意义上的对称。西方英语国家意义上的sacrifice与中国民间俗称的“烧纸”在实际意义上相差无几,表达是很恰当的。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表达好其本身在湖南民俗中的用法和本身含义,抓住这个重点去进行翻译,才能把握好其内在的意义,使淡化法运用得当。

四、结论

湖南花鼓戏文中的民俗文化词汇含有丰富的湖南本土文化内涵,但是汉英两语种词汇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语义冲突、语义空缺现象,尤其是要翻译如湖南花鼓戏这样的纯民族文化单元,要想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并不容易。而且,没有固定的翻译模式可以参照,这就要求译者在十分熟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背景下,去分析两种语境下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揣度其真正的意义,采用灵活变通的翻译方法去把此类民俗词汇中的文化要素表达出来。译者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充分了解湖南花鼓戏文中浓厚的民俗文化,才能使自己的翻译作品经得起检验,才能更充分地发挥语言在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与渗透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树德.关于民俗名称的英译[J].中国翻译,1995.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87.

[3]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03.

通讯作者:王立国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以电视剧为教材的美剧字幕翻译策略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