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夏六君子汤加味佐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2013-07-02喻宏伟
喻宏伟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抚州 344000)
陈夏六君子汤加味佐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喻宏伟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抚州 344000)
目的对应用加味陈夏六君子汤对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8例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4例。采用丽珠得乐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加味陈夏六君子汤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和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加味陈夏六君子汤对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加味陈夏六君子汤;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
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且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病势缠绵,经久难愈的问题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对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应用加味陈夏六君子汤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抽取本次研究的88例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岁;患病时间1~14年,平均5.2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18~68岁,平均40.9岁;患病时间1~13年,平均5.6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丽珠得乐,每次110mg,每天4次;治疗组:服用加味陈夏六君子汤,主要方剂组成为:党参、焦白术、炒枳实各15g,云茯苓、炒麦芽、炒谷芽各20,姜半夏8g,陈皮、炒枳壳、佛手各10g,三七粉3g (冲服),炙甘草、生姜各5g,便溏患者加用炒扁豆,脘腹胀满患者加用木香,口苦口臭患者加用黄连和黄芩,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对两组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效果、胃炎症状控制时间、用药时间进行对比研究[1]。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基本或彻底消失,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完全消失,慢性炎症明显好转,停止治疗后3个月症状表现没有再次出现;有效: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减轻程度明显,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已经明显好转,慢性炎症与治疗前比较有所改善,停止治疗后3个月症状表现没有再次出现;无效:临床症状表现和体征没有任何减轻或改善程度不明显,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病变程度没有改善[2]。
1.4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 果
2.1 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丽珠得乐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为:13例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75.0%;治疗组患者经加味陈夏六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为:17例显效,25例有效,2例无效,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95.4%。两组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效果比较[n(%)]
2.2 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和用药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分别为(13.27± 2.05)d和(8.45±1.38)d,胃炎症状控制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用药时间分别为(15.65±1.17)d和(12.26±1.68)d,用药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炎症状控制时间和用药时间比较(d)
3 讨 论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加味陈夏六君子汤中的半夏和陈皮对胃液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可以使胃排空速度加快,使胃肠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半夏还可以使胃液游离酸和总酸度降低,对胃蛋白酶的生物活性进行抑制,对胃黏膜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使胃黏膜的修复速度显著提高。枳实和枳壳可以对胃肠蠕动功能进行调节,并使胃排空速度加快。生姜中主要含有姜烯,该物质对胃黏膜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抗炎消肿作用较强。三七主要具有活血而祛腐生肌的功效,能使胃黏膜病灶区的血液循环得到显著改善,对炎症的吸收及胃黏膜的修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周会.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2,2(7):208.
[2] 卫立权,董楠,周云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2):739-740.
R256.3
B
1671-8194(2013)12-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