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50例分析
2013-07-02邱冬梅
邱冬梅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妇产科,广东 佛山 528313)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50例分析
邱冬梅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妇产科,广东 佛山 528313)
目的探讨研究腹腔镜在异位妊娠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50例异位妊娠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并与同期行开腹手术的48例患者进行临床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止痛药应用、输卵管复通率及术后1年内妊娠率方面均较开腹组患者存在明显优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治疗异位妊娠患者,且效果显著。
腹腔镜;异位妊娠;效果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发病率约1%,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1]。随着初次性交年龄的降低、人工流产率不断升高等社会因素影响,近年来异位妊娠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是妇科开展较早、临床应用较多的术式[2]。为探讨研究腹腔镜在异位妊娠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对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手术异位妊娠患者,与同期行开腹手术的48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临床综合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分别行不同的手术方式。98例患者术前查尿HCG均呈阳性,血HCG升高(276~10000U/L不等)。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和盆腔B超检查均符合临床诊断。
腹腔镜组50例,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33.3±4.7)岁。经产妇24例(48.0%),有流产史患者13例(26.0%),阴道流血患者37例(74.0%)。开腹组患者48例,年龄18~42岁,平均(33.1±5.4)岁。经产妇23例(47.9%),有流产史患者12例(25.0%),阴道流血患者36例(75.0%)。两组患者在年龄、流产史、剖腹产史及腹腔内出血状况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 开腹组:依照常规手术操作开展,采用经腰硬联合麻醉,取下腹横切口或竖切口。
1.2.2 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经腰硬联合麻醉辅以静脉复合麻醉方式,患者取平卧位(臀部高于头部约15°~30°),于脐孔下缘或上缘行第一穿刺孔,人工气腹(注入压力值10~12mmHg的二氧化碳气体于腹腔内),放置10mm套管针,置入腹腔镜,于右侧下腹麦氏点及其对应部位分别穿刺5mm或10mm套管针,吸净积血,其后对盆腔进行全面探查。
1.3 后期手术治疗
根据患侧输卵管情况,结合患者的生育要求进行后期手术方式:
1.3.1 输卵管切除:从输卵管伞端开始,对输卵管系膜进行电凝切除至输卵管峡部,套入标本袋中自左下腹10mm穿刺孔取出。此手术主要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病例。
表1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结果比较
1.3.2 输卵管开窗取胚术:适用患者:输卵管增粗、峡部妊娠、壶腹部妊娠患者。操作方法:寻找表面最肿胀薄弱的地方进行电凝,后在输卵管壁行纵行切开,将妊娠组织挤出,用弯钳夹出内容物,从切口反复冲洗输卵管,用电凝止血,切口不缝合。
1.3.3 输卵管挤压术:适用患者:输卵管伞部妊娠、壶腹部远端腔内妊娠患者。操作方法:是将妊娠产物用无损伤抓钳自妊娠部近端向远端挤压排出。
1.3.4 卵巢妊娠清除术:单极电凝切除卵巢妊娠病灶。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13.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情况
腹腔镜组患者共计50例,其中49例患者均通过腹腔镜手术方式完成手术治疗,1例患者因术中探查为间质部妊娠,判定继续行腹腔镜手术风险性因素较大,而中转为开腹式手术治疗。除1例间质部妊娠患者以外,本次腹腔镜手术共涉及到39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3例伞部妊娠、6例峡部妊娠以及1例卵巢妊娠。从盆腔积血的角度上来说,28例患者术中盆腔积血总量在500mL单位以下,21例患者术中盆腔积血总量在500~1500mL单位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开腹组患者共计48例,共涉及到37例输卵管壶腹部妊娠、2例伞部妊娠、7例峡部妊娠、1例卵巢妊娠以及1例间质部妊娠。从盆腔积血的角度上来说,33例患者术中盆腔积血总量在500mL单位以下,15例患者术中盆腔积血总量在500~1500mL单位范围之内。
2.2 两组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如下表所示。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输卵管复通率指标明显高对开腹组,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术后随访
腹腔镜组保留输卵管手术28例患者中随诊共计20例,术后2个月内行输卵管通液术共计15例,HSG共计5例,通畅共计14例,术后输卵管再通率为70%。剖腹组患者保留输卵管手术的27例患者中共随诊18例,术后输卵管通畅8例,术后输卵管再通率44.4%。术后24h内监测两组患者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均正常。术后6h行尿管拔除并鼓励下床活动。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血β-HCG转为正常,未见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病例。另外,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均在24h内排气,仅2例患者(4%)用止痛剂;开腹组患者术后疼痛较重,离床时间较长,术后共有42例使用止痛剂,且排气时间较长,见表1。
腹腔镜组50例患者手术完成顺利,仅1例因术中探查为间质部妊娠,判定继续行腹腔镜手术风险性因素较大而中转为开腹手术方式。其中22例行输卵管切除术,24例行输卵管开窗取胚术,行输卵管挤压术3例。腹腔镜组中28例保留输卵管患者随诊20例,并经术后1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复通14例(70%);半年内10例再度妊娠成功,1年内妊娠15例(53.6%)。较开腹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发病后患者出现急性腹腔内出血,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研究表明,异位妊娠占妊娠相关死亡人数的发生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3]。不但是发达国家,我国异位妊娠与正常妊娠的比例近10年来也增加了近6倍。腹腔镜是一种带有微型摄像头的医疗器械,腹腔镜手术作为临床微创手术,具有创伤较小、疼痛少、恢复快的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异位妊娠的临床治疗[4]。
本文通过对两种术式的对比研究发现,术后24h内监测两组患者血压、脉搏等生理指标均正常。术后6h行尿管拔除并鼓励下床活动。两组患者术后30d内血β-HCG转为正常,未见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现象。另外,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均在24h内排气,仅2例患者(4%)用止痛剂;开腹组患者术后疼痛较重,离床时间较长,术后共有42例使用止痛剂,且排气时间较长,腹腔镜组50例患者手术完成顺利,仅1例因术中探查为间质部妊娠,判定继续行腹腔镜手术风险性因素较大而中转为开腹手术方式。其中22例行输卵管切除术,24例行输卵管开窗术,其余行输卵管近伞部孕物清除术等手术方式。腹腔镜组中28例保留输卵管者,经术后1个月行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复通14例(70%);半年内10例再度妊娠成功,1年内妊娠15例(53.6%)。较开腹组患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关临床实证资料显示:输卵管再生性能表现显著,在腹腔镜干预作用之下,针对患者行保守型手术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生育能力而言有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本文所采取此种手术中治疗方式,对于术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而言有着更为突出的适应性能力[5]。与此同时,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过程当中,对切开取胚者取出病灶时,应当避免出现病灶组织的遗留问题,同时也可以在术中合理应用预防性抗代谢、抗肿瘤类药物(以氨甲喋呤药物为主,给药方式以局部注射为主),按照此种方式可防止异位妊娠的持续性。在我院本次临床研究中发现:50例异位妊娠患者经腹腔镜治疗后未出现持续性异位妊娠现象,同时在针对上述患者行腹腔镜治疗的过程当中,整个手术视野全面且清晰,相对微小的病灶均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反应,从而确保腹腔镜手术效果的有效性,对于盆腔粘连作用下的异位妊娠患者有着更为突出的适应性。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在采取腹腔镜手术方式进行异位妊娠疾病治疗的过程当中,手术属性是选取为保守性治疗或是选取为开腹性治疗,均应当充分结合患者对于术后生育的基本要求进行选取,同时也需要综合患者术前探测盆腔粘连程度进行考量,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本文上述分析需要认识到:腹腔镜可以有效应用于临床治疗异位妊娠患者,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
[2] 谢爱玲,林忠,詹杰.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48例) [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9):699-670.
[3] 曹庆瑛,邹明英.异位妊娠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膜手术的比较[J].湘南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1):38.
[4] 聂小毳,程昭霞.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18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7):713-715.
[5] 吴晓燕,徐北兰,黄涛.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108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07,2(4):331-332.
R714.22
B
1671-8194(2013)12-02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