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2013-07-02孙成梅
孙成梅 苏 燕 房 基
(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山东 莒县 276500)
6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
孙成梅 苏 燕 房 基
(山东省莒县人民医院,山东 莒县 276500)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SVH)的实验室结果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60例经临床诊断为SV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并将实验室检查结果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①本组60例SVH患者中,病死例数为29例,病死率为48.33%;②本组患者预后差,病死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均要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P<0.01)。结论SVH预后不良的主要引发因素为高龄、高胆红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等,在实际观察及治疗过程中注意对上述几个影响因素的控制。
重型病毒性肝炎(SVH);并发症;疗效
病毒性肝炎是按照临床病理等方面出现的变化,一般可以分为急性、慢性、淤胆型以及重型肝炎四种类型[1,2]。本研究中所涉及的重型病毒性肝炎(SVH)是病情发展快速、并发症发生率高且病死率高的一种病毒性肝炎[3]。本文主要对60例SV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引发因素进行探讨与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源于2000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60例经肝组织学病理检查证实为SV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中关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9~79岁,平均(55.3±11.0)岁;其中急性重肝9例,亚急性重肝19例,慢性重肝32例。
1.2 并发症防治
口服乳果糖15g/次,每天服用3次;同时,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脲酶拮抗剂等预防与控制氨中毒;给予复方支链氨基酸制剂500mL/d进行静脉滴注,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纠正患者氨基酸比例失衡;应用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滴注以预防或治疗感染。为了能够有效地防治SVH并发性反应的发生,一般可以根据患者颅内压的实际情况,及时地给予患者甘露醇、浓度为25%的山梨醇等脱水剂以及利尿剂等。
1.3 肝肾综合征的防治
当出现少量的尿液时,一般可静脉给予患者低分子右旋糖苷、血浆或者白蛋白等以扩充营养容量,而且还可以给予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滴注以增加患者肾血液流量。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由SPSS15.0软件加以统计及分析,统计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统计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总体病死率分析
本组60例SVH患者中,病死例数为29例,病死率为48.33%。其中急性重肝病死例数5例(占55.56%),亚急性重肝病死数8例(占42.11%),慢性重肝病死数16例(占50.00%),三种类型SVH患者的病死率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2.2.1 患者年龄与预后之间的关系
将本组SVH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三组:≤20岁组(6例)、20~50岁组(39例)以及≥50岁组(15例)。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患者年龄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n(%)]
2.2.2 性别与预后
6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3例,病死11例,病死率47.83%;37例男性患者中,病死18例,病死率为48.6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预后
死亡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411.5±82.3)μmol/L,明显高于好转组(342.3±65.3)μmol/L,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t=9.022)。
2.4 并发症与预后
死亡组患者重型肝炎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肝肾综合征(Hepatic Syndrome,HS)、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GH)以及严重感染率(Ratio of Severe Infection,RSI)均显著地高于好转组,且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结果见下表2所示。
表2 死亡组与好转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5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预后
死亡组重型肝炎PTA值为(25.2±6.6)%,明显低于好转组(35.6 ±7.8)%,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部分患者会逐渐发展成为重型肝炎,而且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4]。所以,重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当前医学界所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而大量的临床实践病例总结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探讨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有参考价值[5]。近年来,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程度改进,而且能够做到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其病死率出现下降。而本组临床资料的病死率仍然高达48.33%,接近50%,这与我科病员大都来自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文化落后,对疾病认识不足,在入住医院时绝大多数在肝肾功能衰竭的中期以及晚期,使得患者的病死率保持在较高的一个水平。国内相关报道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急性以及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是我们观察到临床各型重肝之间的病死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重型肝预后与临床类型不存在关系,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保持一致。
由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0例SVH患者中,病死例数为29例,病死率为48.33%;本组患者预后差,病死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均要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P<0.01)。
综上所述,SVH预后不良的主要引发因素为高龄、高胆红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以及严重感染发生率等,在实际观察及治疗过程中注意对上述几个影响因素的控制。
[1] 杨春林.8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4): 1666.
[2] 谭琦,唐晓鹏.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2007,7 (10):324.
[3] 袁雪梅.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的护理[J].河北医药,2011,33 (21):3352-3353.
[4] 顾惠芳.重型肝炎并发症的治疗与护理[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11(4):262-263.
[5] 于霞,邓莹,袁晓静.人工肝血浆置换术治疗重型肝炎56例观察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8):15-16.
R512.6
B
1671-8194(2013)12-0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