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2013-07-02郝新斌
郝新斌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郝新斌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总结。结果12例患者通过综合治疗,痊愈2例(17%),好转8例(66%),无效2例(17%)。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较为少见脑血管病,MRI+MRV检查对本病诊断灵敏性高,抗凝治疗临床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预后。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点;治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属于脑血管静脉系统疾病,比较少见。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导致早期难以明确诊断而易误诊。随着头颅MRI/MRV广泛应用临床后,对其认识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结我科2006年至2011年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治疗病例,对其病因、临床发病特点等进行归纳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为我院2006年至2011年神经病科收治12例病患,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7.32岁。患者发病前均无脑血管病史及癫痫病史。发病及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患者的临床资料
1.2 脑脊液检查
本组12例患者均进行一次以上腰穿脑脊液检查,结果如表2。
1.3 影像学检查
本组12例患者均进行CT、MRI/MRV检查,结果见表3。
1.4 疗效评价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无头痛、视物模糊、重影,肢体活动无障碍、无抽搐。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轻度头痛或视力下降,肢体活动无障碍、无抽搐。无效:临床症状与入院比较无明显改善。
表2 患者腰穿脑脊液检查
1.5 治疗及转归
本组12例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抗凝治疗、溶栓及手术治疗等方法。在对症治疗中,选择性应用高渗性脱水药如甘露醇、利尿剂、激素来治疗颅内压增高;巴比妥类药物控制癫痫。在病因治疗中,感染性病因,依据病原菌培养的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长期应用。非感染性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12例患者均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治疗,其中2例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近期疗效,12例患者中痊愈2例(17%),好转8例(66%),无效2例(17%)。
2 讨 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理机制是由于脑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脑组织淤血、水肿。有研究认为[1],凡能引起静脉血流异常、静脉内壁炎性反应、静脉处于栓前状态者均可导致脑静脉血栓形成。解剖位置上以硬脑膜窦血栓形成发病率最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包括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性病因两方面。感染性病因常见于颅内和局部感染,如脑膜炎、中耳炎。非感染性病因常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疾病、手术或创伤、妊娠、服用避孕药、肿瘤等。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非感染性因素发病逐渐上升。本组中非感染性病因发病比例占到75%。在临床表现上本病虽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但近年诸多文献报道中将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和意识障碍视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主要临床特点,尤其对于青壮年、无脑血管病史者,应高度怀疑本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更依赖于影像学的检查。随着头颅MRI/MRV广泛应用临床后,本病的诊断率显著提高,虽然DSA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由于MRI+MRV检查费用相对低廉,具有无创性,便于动态随访等优势,更广泛用于本病的诊断。有学者提出MRI+MRV检查替代DSA作为本病诊断的金标准[2]。本组12例患者MRI+MRV检查均发现异常,诊断阳性率100%。对于本病的治疗,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案,多以综合治疗为方法,但更加强调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临床安全有效,即使对脑静脉窦血栓后出血性梗死患者同样有效,更好的改善预后。本组12例患者治疗中均采用了抗凝治疗,经临床观察,疗效明确。
表3 患者进行CT、MRI/MRV检查的结果
[1] 谷有全,石向群.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MRI影像特点及文献回顾[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11(4):1153.
[2] 付建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6,33(2):254.
R743.32
B
1671-8194(2013)12-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