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
2013-07-02毕崇波夏文娟纪军军赵建军
毕崇波 夏文娟 纪军军 赵建军 刘 帅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潍坊 262400)
某市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
毕崇波 夏文娟 纪军军 赵建军 刘 帅
(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潍坊 262400)
目的 探讨潍坊市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250例进行临床统计分析,观察其临床特征并记录,评价疗效和干预对策。结果 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多数疾病情况复杂、病情严重、生活自理能力低、思维贫乏、情感交流有障碍、不愿意与人沟通,治疗效果差、不良反应多。结论 加强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如: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行为矫正治疗、工娱疗等活动,对改变患者原有不良行为、减轻精神缺损程度、促进社会和生活功能恢复起到很大作用。
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干预对策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现将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50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统计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250例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男性168例、女性82例;年龄为16~60岁,平均年龄(40±2.2)岁,住院时间6~40个月,平均(23±3.6)个月。
1.2 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量表采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和NOSIE(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
1.3 方法
患者入院时进行观察评定,包括现状精神病检查、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副反应量表等,并检查大生化、血尿常规、腹部B超、眼动测定、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脑电图;工作人员每天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根据不同的精神疾病,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和心理治疗[1];治疗人员每天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的生活和活动,多和患者交流、沟通;加强社会交往技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等;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如听音乐、做广播操、读报,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洗衣服、擦桌子、拖地、帮助运送东西等。每周定期进行治疗效果评定,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入院时检查结果
患者在入院初期的检查结果为: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22~61分,平均38.78分;NOSIE(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132~178分,平均149.67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21例(48.4%),精神发育迟滞39例(15.6%),癫痫性精神障碍32例(12.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5例(10%),心境障碍23例(9.2%),癔症10例(4%);其中合并躯体病有122例,皮肤病35例,骨折8例,冻伤12例,传染性疾病10例,营养不良36例,其他内科病11例,妇科病10例。
2.2 治疗结果
患者在医院的治疗时间为6~40个月,平均为10.94个月,恢复缓慢,效果一般,治疗后的NOSIE(住院患者护士观察评定量表)明显提高(具体见表1),社会能力、个人整洁和情绪等情况均有改善,但是,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良反应[2],如: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等,需要严格注意用药;部分患者在治愈后精神好转,有些已经想到自己的名字、年龄、住址等基本情况,有大约30%患者被家人领回,有大约30%的患者病情稳定后被救助工作人员送回家中,仍有大约40%的患者需要长期住院,病情恢复缓慢。
表1 患者治疗前后NOSIE各因子比较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外流浪不仅给社会秩序和治安带来严重伤害,还会给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带来更严重的损伤,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送到医院救助治疗,对患者的恢复有重大意义。流浪时间越长,病情越难以控制[3]。
流浪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无人照料,居无定所,流落街头,入院时一般病情比较严重,常表现出行为紊乱、情绪不稳、冲动、毁物或者伤人、不能进行有效交流等症状,在治疗的过程中,有时会非常抗拒治疗。而且,由于长期居无定所,饮食不规范等,他们的体质通常较弱,或者伴有各种躯体疾病。因此,在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体质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合理用药,减少因用药不当诱发的其他躯体疾病;研究中发现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中肝功能受损、心电图及脑电图异常等情况的概率非常高,因此,治疗时要严格用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情况,一旦发生不良状况应及时处理[4]。
由于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长时间的脱离正常人群,不能正常的工作、生活,致使他们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逐渐减退,甚至产生精神衰退和精神残疾,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药理治疗、心理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日常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尽最大可能逐渐提高或恢复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比如,开展行为矫正治疗,合理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教会患者掌握自己病情和药物的使用,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1] 潘利,姜玉英,梅经彬.男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5(5):461-463.
[2] 熊剑,陈钰.303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携带情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9,5(6):502-503.
[3] 林纯玲,汤妙瑜.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7(30):174-175.
[4] 陈明慧.对收容精神病患者实施皮肤评估和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17(30):174-175.
R749
B
1671-8194(2013)25-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