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患者ICU肺内感染的疗效分析
2013-07-02牛涧峰
牛涧峰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气管切开患者ICU肺内感染的疗效分析
牛涧峰
(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患者ICU肺内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痰液采集化验以及相应的临床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药敏实验结果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主要致病菌类型包括真菌、革兰阳性球菌以及革兰阴性球菌等等,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气管切开患者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实施有效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其肺内感染发生率的降低。
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
气管切开是危重症患者临床治疗和抢救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项治疗技术,利用人工气道的建立来实现人体正常呼吸通道的改变,也就是不再经过鼻腔过滤空气,而是直接将其吸入呼吸道,这就容易导致患者发生痰液不能自主咳出、分泌物结痂、粘稠和增多,以及呼吸道干燥等症状,受到上述各项因素的影响,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问题。本次临床研究对气管切开患者ICU肺内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2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0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21.5)岁。患者原发病情况为:1例高颈髓占位,1例高劲髓损伤,1例椎基底动脉瘤,6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1例高血压脑出血,20例颅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接受治疗前格拉斯哥评分结果为:1例9~12分,29例6~8分,10例3~5分。患者临床症状蛀牙表现为:①听诊有湿性或干性啰音;②胸片检查显示有典型炎症;③痰培养有病原菌且痰液量增加并呈黄色。
1.2 方法
以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住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临床诊断标准,对于无明显潜伏期临床症状的患者,在其进入ICU接受治疗后48h内发生明显的感染症状,以患者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象、细菌培养和X线检查结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诊断依据。
1.3 痰液采集方法
在气管切开患者切开部位的下呼吸道处利用无菌吸痰法采集痰液样本,在无菌试管中留置采集的痰液样本,并对其实施细菌培养检查。所有患者均在痰液培养和药敏实验的结果上,接受相应类型抗生素的治疗。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指患者临床治疗72h后排痰效果显著改善,咳嗽症状显著减轻;显效,指患者临床治疗72h后排痰效果有所好转,咳嗽症状逐渐减轻;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72h后咳痰量未见任何改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治愈+显效)/病例总数×100%。
2 结 果
2.1 病原菌检查结果
全部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共检查出9种致病菌类型,其中,32例患者为革兰阴性球菌,约占80%,其中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阴沟肠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黄金葡萄球菌以及白假丝酵母菌等,4例患者为革兰阳性球菌,约占10%,4例患者为真菌,约占10%。
2.2 药敏检查结果
所有40例气管切开ICU患者肺内感染症状的发生均受到相应的类型致病菌的影响,且肺部感染气管切开ICU患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主要致病菌类型的临床药检结果,如表1所示。
2.3 临床疗效
所有40例气管切开ICU肺内感染患者经过系统的对症处理和抗生素治疗,其原发病和肺内感染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治愈15例,显效20例,有效4例,死亡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3 讨 论
气管切开术是ICU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治疗措施,在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昏迷、呼吸肌无力、呼吸道堵塞等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率较高。气管切开有助于患者痰液的及时排出,并保证呼吸系统通畅[1]。通过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治疗,作为ICU患者临床抢救治疗的主要措施,患者的临床治愈率通常能够达到60%左右。然而,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几率通常能够达到93%左右,且混合肺内感染发生率通常在46.9%左右,同时,患者对于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行,进而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2]。
表1 各种主要致病菌类型的临床药检结果分析(%)
气管切开留置时间会对患者肺内感染发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危险性通常在35.16%左右,也是导致ICU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气管切开后,其气道会与外界的环境直接接触,进而造成鼻咽部的空气保湿加温和清洁过滤作用的丧失。若患者长时间卧床,则会产生分泌物中补体成分、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减少,以及呼吸系统分泌物增多等现象,为病原菌的繁殖创造有利的环境[3]。
机械通气治疗是导致气管切开ICU患者发生肺内感染的另一主要危险因素。对于连续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其肺内感染的发生率为其他患者的6~21倍左右。支气管镜、湿化器、雾化器等呼吸治疗设备污染物都是患者肺内感染致病菌的媒介物和储藏所[4]。ICU病房内工作人员的手是一过性病原菌或的主要寄殖所或是病原菌的主要污染部位,因而,医护人员在对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治疗和护理时,需在更换呼吸机管路、经气管切开吸痰等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生率[5]。
患者治疗情况和自身因素也会对其肺内感染的发生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严重以及年龄在60岁以上等都会提高患者的肺内感染发生率,特别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大大提高各类致病菌的耐药性,甚至导致患者发生交叉耐药症状[6]。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相结合,有助于控制患者肺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依据患者致病菌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是患者临床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
[1] 朱以芳,张涛.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5,20(20):79-80.
[2] 容冰,张文池.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2, 17(9):707-708.
[3] 李淑芹.开胸术后气管切开患者ICU肺部感染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5):1821-1822.
[4] 苏晓梅.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5,(10):8-9.
[5] 徐艳萍.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6):189-190.
[6] 江东红,曾涛.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8-179.
R181.3
B
1671-8194(2013)25-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