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泌尿系感染和两种导尿结合点相关性的研究
2013-07-01王战军
王战军
(郑州瑞龙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100)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泌尿系感染和两种导尿结合点相关性的研究
王战军
(郑州瑞龙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郑州 450100)
目的 通过对临床病例的研究,找出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留置导尿和无菌间歇导尿结合点(即由早期的留置导尿转为后来的无菌间歇性导尿的时间)和其并发泌尿系感染的关系。方法 临床随机选取90例相关病患,在总的导尿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均为20d),按照其病患两种导尿术的结合点的先后分别分成五组,然后记录各组在导尿期间并发泌尿系感染的情况。排除各组病患年龄、性别及发病前泌尿系基本情况的影响后,各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随着结合点的推迟(即留置导尿在整个导尿周期所占比例增大),五组病患并发感染的概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尽早实施无菌间歇性导尿(即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前两种导尿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脑卒中;留置导尿;无菌间歇性导尿;泌尿系感染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类急、重、危兼具的脑血管异常的疾病[1]。其患者的病情特征是:病情重、意识障碍期及卧床时间均较长。同时,由于脑卒中患者脑部病变对神经中枢的损害,导致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失去正常的协调收缩,患者出现自主排尿障碍。所以均要进行尿液疏导操作,即导尿术。一般临床采取前期用留置导尿,后期采用无菌间歇性导尿,进行膀胱功能锻炼(1947年Guttmann提出间歇性导尿可以使患者相对处于不带导管状态,能够很好的保护膀胱顺应性,以便膀胱周期性扩张刺激膀胱功能的恢复。1972年 Lapides将无菌间歇性导尿的另一种操作形式—自我间歇性清洁导尿术(CISC)引入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成为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①患者病情重,机体抵抗力差;②导尿管插入操作过程中及留置过程中对尿道及膀胱内壁黏膜的损害等均导致脑卒中导尿患者易并发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在此类患者病程中的出现,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全身状况的改善,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致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增高。而怎样从各方面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一直是我们临床工作者所致力于的研究。笔者通过对临床脑卒中患者病程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发现留置导尿和无菌间歇导尿的时间长短和脑卒中患者的尿路感染率直接相关。所以在此通过对所选临床资料的研究对这一结论做出验证。以期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上做出自己的微薄贡献。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0月1日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113例,为了便于研究和观察,我们随机选择其中导尿术总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无菌间歇导尿时间)均为20d病患90例(脑卒中发病前均无明显泌尿系疾病),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9.1±5.6)岁。并且按照其留置导尿更换成无菌间歇导尿的时间(记作两种导尿的结合点)的先后分成5组,每组18例。即第一组[男10例,女8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9.0±5.5)岁],结合点在第5天(即此患者留置导尿时间为5d,无菌间歇导尿时间为15d,此后各组类推),第二组[男11例,女7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68.9 ±5.4)岁]结合点在第7天,第三组[男10例,女8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8.8±5.5)岁]结合点在第9天,第四组[男12例,女6例,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8.8±5.6)岁]结合点在第11天,第五组[男11例,女7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8.9±5.5)岁]在第13天。各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脑卒中发病前均无明显泌尿系疾病,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导尿术
方法:采用带充气套囊的Foley乳胶导尿管,成年人一般选14号导管,插入后气囊内注气约4~5mL,固定。留置过程中采用按需放尿(对留置导尿患者尿管实施定时夹闭,定时开放,以在耻骨联合上缘触及充盈的膀胱为放尿时机),白天每1~1.5h观察并检查膀胱充盈情况,夜间每2~3小时检查膀胱充盈情况,但是如果脑卒中患者同时使用利尿剂(如甘露醇、速尿等),须每0.5~1h检查一次膀胱充盈情况。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地参与排尿,体验排尿感和空虚感,以促进神经恢复。放尿后严格记录尿量、颜色等,维持尿量在300~500mL[2]。
1.2.2 无菌间歇性导尿术
方法:①计量(患者24h总入量)定量:输液量约2000mL/ d,进食摄入水约1600mL/d,夜间适量饮水约为500mL,即总入量在4000~4300mL/d。②导尿:最初导尿1次/6h(分别于7:00、13:00、19:00及1:00)。至膀胱机能恢复到两次导尿间歇能自动排尿量不小于200 mL且膀胱内残余尿量不大于200mL,则改为1次/8h导尿(分别于9:00、17:00、1:00)。如导尿过程中并发泌尿系感染,应立即改为留置导尿,并定期尿液细菌培养,针对药敏试验给其抗生素治疗,炎症一旦控制,继续采用无菌间歇性导尿。
1.2.3 研究方法
在各组病例具有可比较性的基础上,记录各组感染例数,并得出其感染率,结合各组两种导尿方法的结合点,在比较总结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2 结 果
见表1。
表1 各组(n=18例)并发感染的例数及百分比
3 结果分析及总结
从上表数据可看出:随着结合点的推迟(即留置导尿在整个导尿周期所占比例增大),五组病患并发感染的概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说明了两种导尿术结合点的早晚和进行导尿操作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概率直接相关。即得出结论:尽早实施无菌间歇性导尿(即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前两种导尿的结合点)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泌尿系感染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为:间歇性导尿能够达到膀胱完全排空而下尿道没有持续留置的异物,因而可以:①减少膀胱输尿管返流、降低尿路感染率;②可保护膀胱顺应性,使其处于近似生理状态,促进膀胱周期性排空与扩张,加速膀胱神经功能的恢复;③降低植物神经(在此指膀胱括约肌和膀胱逼尿肌)反射障碍的程度。相反长期经尿道留置导尿管可导致尿管堵塞和反复的泌尿系感染并不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所以,早期实施无菌间歇性导尿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导尿方案。
[1]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兰芝,尹少海.外伤性截瘫患者间歇导尿时机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2):29-30.
R743.3
B
1671-8194(2013)21-0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