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联合腹部、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在外源性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3-07-01秦金霞李建玲卢芙蓉常凤玲
秦金霞 李建玲 徐 杰 卢芙蓉 冯 俊 常凤玲
(新乡市中心医院超声影像科,河南 新乡453000)
超声心动图联合腹部、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在外源性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秦金霞 李建玲 徐 杰 卢芙蓉 冯 俊 常凤玲
(新乡市中心医院超声影像科,河南 新乡453000)
目的 对超声心动图联合腹部超声和外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总结,探讨联合超声探查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确诊的外源性心脏病变患者的腹部超声、外周血管超声和超声心动图的超声所见,对其超声检查思路和诊断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90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初诊时漏诊、误诊17例,复诊时通过联合超声探查确诊。57例超声心动图通过联合超声探查得以对照诊断;33例超声心动图需联合超声探查确诊。结论 联合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腹部、外周血管病变的二维和血流情况,弥补超声心动图所不能观察到的超声所见,减少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漏诊和误诊,对明确外源性疾病引发心脏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回顾性的病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中的思维方向,有利于提高超声的正确诊断
联合腹部超声;外周血管超声探查;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心脏病变的主要检查手段,但外源性疾病引起心脏改变的诊断,在以往超声心动图检查过程中诊断能力有限,腹部超声、外周血管超声和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在外原性病变引发心脏异常的疾病诊断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研究回顾分析了90例异常超声心动图,联合腹部超声、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的超声表现,初步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腹部、外周血管超声探查在外源性心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5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经CTA、MRI检查确诊或手术患者90例,年龄5d~67岁,(平均年龄47.3±8.1)男性63例,女性27例。其中膈疝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右房内癌栓3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右房内癌栓5例,食管癌13例,纵膈肿瘤9例,肺癌10例,夹层动脉瘤23例,肺动脉栓塞21例,白塞氏病1例,大动脉炎2例,川崎病1例。
1.2 仪器和方法
使用Philips HDI 5500、IE33、GE Logiq S6等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0~5.0MHz,6.5~10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或平卧位采用超声心动图常规检查部位胸骨上凹、胸骨旁、剑突下详细扫查;平卧位经腹扫查肝、肾、脾、胃、腹主动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或扫查四肢血管检查,详细记录超声心动图病变超声特征和其相对应的腹部、血管超声图像病变情况,将结果与CTA、MRI或手术结果对照。
2 结 果
所有受检者均有心脏位置改变或形态学改变,57例在行超声心动图进检查时即可确立诊断,同时联合腹部、外周血管超声得以对照诊断结果;33例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需联合腹部、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其中超声心动图初诊时漏诊、误诊17例,复诊时通过联合超声探查确诊。其中肿瘤挤压或累及心脏时,分界较明显,肿瘤有完整包膜者,超声容易确诊,否者易误诊,如图1、2,图1食管中段占位左房明显受压,左房后方包块与左房有较清晰分界,中心部可见气体样强回声呈消化道肿瘤超声表现,超声所见考虑食管占位性病变。图2食管癌术后复发,与左房壁分界不清误诊为左房内占位。
图1 左房后方混合性团块
图2 左房后方中等回声团块
图3 前纵膈占位,胸骨旁,心脏探头检查所见
高频探头检查所见
图4 纵膈占位,胸骨上窝,心脏探头所见
高频探头所见
图5 肝癌,下腔静脉内栓子累计右房
腹部探查肝脏所见
许多纵膈肿瘤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发现,心脏探头能较清晰的发现肿瘤部位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高频探头的检查能清晰显示瘤体内部回声、内部血供情况,弥补心脏探头的不足。如图3、图4为纵膈肿瘤超声心动图所见和高频探头所见图像对比,超声心动图检查所见引起心脏位置异常或挤压的有膈疝、食管癌、纵膈肿瘤、肺癌、较宽大的夹层动脉瘤。心腔内及心腔周围出现占位性病变的有肝癌、肾癌、食管癌、肺癌、纵膈肿瘤。引起左心腔增大及血管异常的有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川崎病、肾功能衰竭。引起右心腔增大,不易确诊的有肺动脉栓塞、结缔组织病变,即使联合超声探查,也易漏诊、误诊的。如图5;腹部超声和心脏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肝脏内实性占位,蔓延至肝静脉、下腔静脉,蔓延至右房内,联合超声的探查使超声的诊断结果更加准确明了。
腹部、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对应器官病变所见,40例肿瘤均可见到明确的占位性病变,其中30例肿瘤能确诊其来源位置,2例食管癌,3例纵膈肿瘤,5例肺癌不能确诊肿瘤起源位置。2例膈疝可见左上腹胃、脾脏及部分肠管进入左侧胸腔内。21例夹层动脉瘤、2例大动脉炎和1例川崎病通过联合探查可直接观察到受累及的动脉血管,21例肺动脉栓塞中,16例下肢深静脉内可见到血栓,5例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可见血流呈淤积状态。1例初诊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复诊后通过联合超声检查考虑结缔组织病变,经上级医院复诊后确诊为白塞病。
3 讨 论
近几年超声心动图联合腹部、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的联合应用探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2,5]。我们选择90例患者做一回顾性的总结分析,以扩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和诊断思路,提高超声的诊断率。临床上许多患者以心脏不适来就诊,单纯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往往发现不了许多潜在的病变,往往还需要借助经腹部超声及外周血管超声以及其它检查,来相互弥补超声心动图及腹部超声的不足。
在机器调节方面,心脏探头频率为2.0~5.0MHz,腹部探头为3.0~5.0MHz,心脏探头适当的微调基本可以达到腹部探头的成像条件,超声心动图检查在胸骨旁、剑突下扫查时可加大扫查范围,提高心脏周围临近组织、器官、腹部内脏及腹部大血管的疾病。在排除心脏病变具有方便、经济、快捷,大大提高了超声诊断疾病的检出,减少了临床的漏诊。血管异常的病例中,运用联合探查能清晰显示腹部、外周血管病变的二维和血流情况,对明确外源性疾病引发心脏改变的病因、血管病变伴发心脏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从而减少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漏诊和误诊。
在诊断思路方面,以心脏受压的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有膈疝、纵膈肿瘤、肺癌、食管癌等心脏临近脏器及纵膈组织病变挤压心脏而就诊。心脏内肿瘤者可经腹部超声了解肝肾等脏器有无原发病变[3],肾癌和肝癌扩展到右房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2]、1.68%[4],虽然发病率较低,但腹部超声的检查可直观的发现原发病灶,明确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后纵膈肿瘤、食管癌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明确肿瘤与心脏及大动脉间的关系,当瘤体累及左房壁时易误诊为左房内肿瘤。外周血管病变引起心脏异常的有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川崎病等,外周血管超声检查和超声心动图联合检查更有价值[5]。下肢静脉血栓、结缔组织病变时要注意肺动脉压力的测量,提示明确肺血管病变的可能性。通过这些回顾性的病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中的思维方向,有利于提高超声的正确诊断。
[1] 吴雅峰,朱玲,翟振国,等.超声心动图联合外周血管超声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8,17(11):948-951.
[2] 叶新民,邹凯华,雷建明,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肝癌伴下腔静脉和右心房转移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 5(11):834-836.
[3] 林凌,杨炳昂,莫泽来,等.超声心动诊断心脏肿瘤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0,21(12):46-48.
[4] Bissada NK,Yakout HH,Babanouri A,et al.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management of renal cell carcinomaInvolving the inferior vena cava[J].Urology,2003,61(1):89-92.
[5] 杨燕,梁春香,韦修莹,等.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管及心脏病变的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0,12(7):286-288.
R541
B
1671-8194(2013)30-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