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3-07-01李伟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1期
关键词:占位性性病变炎症性

李伟东

(吉林省脑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

李伟东

(吉林省脑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对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门诊收治的行螺旋CT和核磁共振检查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病例8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经统计得知,CT与核磁检查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炎症性病变者的诊断CT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核磁低(P<0.05)。结论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病变中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然对于炎症性病变的诊断结果则表现出CT的敏感性较核磁低,临床应引起关注。

螺旋CT;核磁共振;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诊断;炎症性病变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而使临床的诊断准确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自螺旋CT与核磁共振问世以来,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肝脏囊性病变主要以寄生虫囊性病变、囊性肿瘤以及炎性囊性病变为主,以上几种病变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螺旋CT和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行螺旋CT和核磁共振检查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有男56例,女31例,年龄22~68岁,平均(43.5±12.4)岁;87例患者中包括炎症性囊性病变31例,分别为肝脓肿25例,肝包虫囊肿6例;肝脏恶性肿瘤囊性病变者46例,分别为肝脏转移瘤30例,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16例;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10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CT和核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整理,针对两种检查方法对以上各种病变的诊断结果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性。

1.2.2 检查方法

CT检查:扫描范围为:右侧膈顶到肝脏下缘。在行增强检查时造影剂选用碘海醇非离子型造影剂,用量为100mL,将流速控制在2~3mL/s,而后对患者展开肝脏动态三期增强以及延迟扫描。核磁共振检查:扫描过程中,常规扫描序列为T1WI,T2WI,T1WI增强,扫描范围与CT检查相同,以诊断需要为依据对不同方位图像进行摄取,在行增强检查过程中造影剂选用钆喷酸葡胺,剂量为12mL,以手推方式进行注射,而后对患者行增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患者囊肿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囊壁结节、是否存在包膜、增强特点等进行观察[2]。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与核磁表现

2.1.1 炎症性囊性病变

本组31例炎症性囊性病变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为:25例肝脓肿患者的CT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囊性占位,CT值在10~20HU之间,囊壁薄厚不均匀,囊肿存在显著张力,25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CT表现为囊肿周围存在大片状低密度影,有4例患者的囊肿内部存在气体,存在明显的气液平面,经增强扫描发现,囊壁呈现中度强化,有11例患者呈现出明显的梅花瓣样强化;核磁表现为:存在明显的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且信号复杂,经增强检查能够发现病灶呈现出不规则强化,并且囊内存在明显分隔,囊壁的周围存在大片状强化病灶。6例肝包虫囊肿患者的CT表现呈现出明显的囊性占位,囊壁相对较厚,且囊内的密度不存在均匀性,有3例换成的囊肿内存在单个或者是多个子囊。核磁表现为:囊肿的信号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且为混杂的长T1长T2信号,囊壁则是呈现为等信号。

2.1.2 肿瘤囊变

本组46例肿瘤囊变患者中,经CT扫描证实有32例患者呈现出肝内多发囊性病灶,病灶直径在1~5cm之间,形态相对规则,存在清晰的边界,经增强扫描病灶呈现轻度到重度环形强化。经核磁检查证实肝内单发或者是多发囊性病灶,大小不一,均匀T1低信号,T2信号稍高,存在轻度的环形强化。对于原发性肿瘤囊变者而言,其CT检查呈现出囊变区形态不规则,且囊壁薄厚不均。

2.1.3 发育性囊性病变

本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为发育性囊性病变,经CT平扫证实存在单发或者是多发囊性病灶,大小不等,密度较低,呈现圆形或者是类圆形,边界清晰,CT值在0~10HU之间。核磁表现为单发或者是多发病灶,圆形或者是类圆形水样信号,无显著强化。

2.2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敏感性比较

经统计得知,CT与核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均为100.0%,对炎症性病变的敏感性表现为核磁共振较CT高(P<0.05)。详见表1。

表1 CT与核磁共振检查对炎症性病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结果统计

3 讨 论

目前在临床上肝脏囊性病变中以肝囊肿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便是肝脓肿和肝囊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对以上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主要依靠螺旋CT检查和核磁共振扫描,然针对囊性占位病变的性质的不同,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在肝脏炎症性囊性病变中主要以肝脓肿、肝包虫囊肿最为常见[3]。在本次研究中31例炎症性囊肿患者中包括肝脓肿25例,肝包虫囊肿6例,在25例肝脓肿患者中有20例患者的动态增强扫描证实动脉期囊肿周围存在片状强化病灶,门静脉期与平衡期病灶密度不低于周围的正常肝组织,该征象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发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病变部位炎症导致周围肝实质门静脉供血发生明显减少,最终引起肝动脉充血的发生,对囊肿病变周围发生片状异常强化进行了促进[4]。对于肝包虫囊肿患者而言,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囊内存在子囊,囊肿内存在明显的飘带征以及水上浮莲征,其为该类病变的典型表现,经过CT增强检查可发现囊壁发生明显强化[5]。本次研究表明,在肝肿瘤囊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囊性转移瘤发生率,该类患者的病灶多数情况下呈现出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囊性病变,在经增强检查后能够发现环形强化,且囊壁相对规则。

总而言之,采取CT检查和核磁共振扫描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高达100.0%,然而在炎症性病变中,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较核磁共振检查低,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中,应对其引起注意,采取合理的检查方式展开有针对性的检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

[1] 张永生,王建军,杨培金,等.一过性肝实质强化对肝脓肿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2(3):294-296.

[2] 王成林,刘小平.肝脏肿瘤性囊性病变的CT、MR 诊断[J].中国CT和MR 杂志,2009,2(1):52-55.

[3] 王成林,祁吉.肝脏非肿瘤性病变的CT和MR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10,27(6):370-372.

[4] 马卫华.螺旋CT双期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10,8(12):123-125.

[5] 方程,宣吉晴,雷正明.肝脏体积与肝脏储备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8,14(12):749-751.

R575

B

1671-8194(2013)11-0146-02

猜你喜欢

占位性性病变炎症性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高盐饮食或可诱发炎症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