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康复科管理中的应用
2013-07-01潘春梅郭爱华
潘春梅 郭爱华
(青岛市市立医院中医科,山东 青岛 266011)
护理风险管理在康复科管理中的应用
潘春梅 郭爱华
(青岛市市立医院中医科,山东 青岛 266011)
目的探讨在康复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通过识别、评估可能存在或潜在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运用风险管理进行预防和控制;制定和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和护理措施;采用随时督导检查、不定期抽查、跟班、分析反馈等方法,检查落实情况,并将成绩纳入量化考核。结果通过应用风险管理,强化了护士的风险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及质量意识,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风险系数,提高护理质量。
风险管理;康复;护理管理
护理服务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职业,护理风险贯穿于整个护理活动过程中,是客观的、永恒的[1]。由于身体生理功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变性,猝死率高等特点[2],康复科患者随时会出现压疮、导管脱落、窒息、坠床等意外情况,风险系数极大地增加,也使得此类患者成为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自2008年,我科施行风险管理,通过识别、评估存在或潜在的可引发风险的因素,及时提出相应对策及整改意见,很好地保证患者护理安全。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检索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康复科住院患者,必要时查阅原始病历。符合纳入标准共90例,男59例,女31例,年龄67~82(75±3)岁,其中各种疾病后植物状态13例,中风后遗症41例,脑萎缩11例,肿瘤晚期16例,车祸伤术后恢复8例。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患者120例,男70例,女50例,年龄62~88(78±5)岁,其中各种疾病后植物状态15例,中风后遗症53例,脑萎缩21例,肿瘤晚期22例,车祸伤术后恢复9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疾病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方 法
2.1 从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护理中存在或潜在可引发风险的因素进行评估。
2.1.1 护理人员因素
①预见性不足:对工作中各个环节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如主观认为卧床患者不会自行活动,不主动使用床档;使用约束带的患者不注意巡视,导致患者约束带自行松脱,出现坠床等意外。②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对护理工作理解不到位:护士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不同,从而导致其对职业的理解也有所差异,部分护士认为护理工作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属于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由此一来,就会出现对患者病情观察不仔细,当其病情变化时不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从而引发不良后果。③工作责任心不强:有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工作技能水平较低,可能因交接班不严格,而造成医疗护理操作无法进行,也可能操作规程不正确而给患者造成技术风险。④制度落实不严: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只注重终末质量控制,忽视环节质量控制和安全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1.2 患者方面因素。
①压疮的风险:康复患者长时间卧床,身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减退,加之疾病影响,机体抵抗力减低,极易发生皮肤破损,出现压疮的风险。肿瘤晚期患者,因恶液质、低蛋白血症等因素,致全身水肿,皮肤生理功能减退,易发生难免性褥疮。②导管脱落、堵管的风险:危重患者一般携带多种管道,如气管切开套管、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等,若未妥善固定或未紧密连接,有发生脱落的可能。若清理不及时,各种导管均有被分泌物堵塞可能,引发意外风险。③窒息的风险:气管切开患者若不按正确的操作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或者操作不当,均可发生异物或痰液阻塞气道而发生窒息。④坠床的风险:长期卧床患者为防止压疮发生,使用充气床垫,若充气不足,患者位置靠近床边,可发生滑落床下等意外。危重患者躁动期、各类疾病恢复期患者,行动不便,若疏于护理或无防护措施易发生坠床。⑤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意识不清(植物状态)患者无自主意识,呼叫无应答,如不按照操作规程给患者使用腕带,易发生张冠李戴现象,尤其在各种操作和治疗中容易发生意外。
2.2 对策
2.2.1 建立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科室成立以护士长和科室业务骨干为主的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防范措施,完善各项操作流程,查找风险点。制订风险处理预案。对昏迷以及昏迷合并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如感染、脱管、压疮、坠床等,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意外防范措施。
2.2.2 加强培训,提高护士风险防范能力及安全预见性评估能力
风险管理的首要问题是使护士学会识别风险并防患于未然。既往发生的风险事件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组织护士学习护理安全警示案例,分析案例发生的细节,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地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政管理法律法规》,《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消毒技术规范》,《风险管理理论》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防范风险和化解风险的技巧,其目的是让护士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用法制规范自己的行为,用相应地理论知识处理面临的变化。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
2.2.3 加强细节管理与环节控制,保证护理质量
建立严格的护理安全查房制度,护士长加大管理督导工作的力度,每日巡查病房,检查护士、护工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如可能坠床的患者加床档、压疮措施执行情况、意识不清患者腕带使用、各种治疗严格操作程序等。对工作程序和操作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主动查找,对病区存在的潜在护理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掌握,提高专业护理质量水平,做好对新进护士的传帮带工作。
2.2.4 建立报告、分析、处理制度
每次发生的护理安全事情,需要各班护士对其经过。原因、由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相关责任人信息等,要第一时间查清并上报给课室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组织好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对此次护理安全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当事人根据事件情节给予教育、处罚,纳入护理质控考核中,给与相应的扣分。护士长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定期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病区护理意外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整改措施和建议,以持续质量改进,确保质量安全。
3 结 果
3.1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从表1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前显著降低。其中,压疮发生率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实施风险管理后,压疮发生明显减少。
3.2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
表1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2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例,%)
从表2可见,实施风险管理后,在减少患者主要并发症的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
4 讨 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损伤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3]。
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基础。护理工作繁杂、重复性强,而且服务对象具有个体差异大及疾病复杂性等特点,加之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4]。
我们从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实施风险管理结果表明,实施风险管理,此种举措使得医院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得到了大大增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的护理管理质量。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转变乎市场的思维方式,从而转变其管理手段,由事后积极处理转变为事情的有效预防,这样就可以实现事先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予以重视,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同时,实施风险管理也使得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有所增强,护理人员从自身意识上有所注意,可以主动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操作,主动查找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落实细节上的防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包括压疮、导管脱落、窒息、坠床、身份识别错误等意外均有显著下降。
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实施风险管理,护士从减少或预防护理意外的目的出发,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有利于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促使护士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从细处做起,尽量为患者解决困难,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定期有效地沟通,使来自患者方面的反馈意见更加通畅,需求的明确,护理工作针对性加强,从而更多得到了患者的认同和理解,护患关系融洽,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1] 蔡学联.护理务实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176-181.
[2] 连斌,孙亚林.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9(6):587-589.
[3] 余凤英.零度宽容对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4,2(1):91-92.
[4] 朱士俊,李泽平.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2):706-708.
R473
B
1671-8194(2013)11-02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