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训练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外语交际恐惧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3-06-30李慧
李 慧
(贵阳中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2)
一、引 言
焦虑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Curran(1972)[1]曾提出利用交际语言学习方法,降低学生课堂的紧张和恐惧。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但是它却引起了人们对焦虑及其对语言学习影响问题之关注。Young(1991)[2]认为,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仰、教师对语言教学的信仰、师生的交互过程、学生之间的交际、教学程序等因素,都有可能触发语言焦虑。语言焦虑包括3大成分: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Horwitz,Horwitz,&Cope,1986)[3]。交际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简称CA)是指口语交流的恐惧,它是语言焦虑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母语、外语交际中都有表现。在母语中,它与个人遗传基因、交际强化经历、早期交际技能习得以及社会接触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外语中,它除了受到Young(1991)[2]所列举的诸因素影响外,交际恐惧还可归因于母语焦虑的迁移、有限的语言技能以及对交际困难的预期。外语课堂上师生的评价、集体的注目等因素都会使外语交际恐惧雪上加霜。交际恐惧严重影响外语表达和外语学习(王天剑,2010)[4]。在表达方面,紧张和恐惧会妨碍认知和思维,造成语无伦次,结结巴巴,表达不连贯,过多重复等现象。在学习方面,交际恐惧较强的学生缺乏课堂参与积极性,回避各种练习机会,以至于个人口语技能得不到发展。技能落后会进一步加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王天剑,2010)[5]。
交际恐惧是外语学习者的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影响中、小学生,也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语言技能发展。随着我国近几年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在读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国内对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如何控制硕士研究生的交际恐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以积极的情绪克服消极的情绪,要求外语教师关心学生,强化师生感情纽带,多鼓励少批评,容忍不精确的表达等等。笔者认为通过沟通训练,提高交际技能,改变自信心,是克服交际恐惧并获得持久效果的根本方法。沟通训练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的对面交谈方法,也可利用网络平台交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外语交际恐惧(CA)有何不同影响?沟通方式与既有的交际恐惧(CA)水平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对于这两个问题,在国内尚无发现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此研究的被试来自于贵州某高校非英语专业2011级(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为了使不同实验条件中的被试在实验开始之前构成对等组,研究采用了匹配程序:对150名研一学生进行交际恐惧(CA)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对这些学生进行每3人一小组的匹配,匹配的标准是每小组学生的CA水平相差不超过2分。从匹配的学生中排除有拒绝参加者的小组,然后从剩余部分随机选出20个小组(共计3×20=60名)参加实验。为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完成有关实验操作,又对他们进行了与计算机操作有关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被试都熟悉打字和网络交流操作。进一步分析表明,这60名被试当中,女生占42%,男生占58%。被试年龄介于23~34岁之间,平均25.6岁。
2.研究工具
(1)交际恐惧(CA)量表 研究所用的交际恐惧量表是根据Horwitz et al.(1986)[3]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发展而成。FLCAS测量的是包括交际恐惧、考试焦虑和否定评价恐惧在内的一般外语焦虑,而本研究只涉及交际恐惧,因此仅仅从FLCAS中挑选出有关交际的19个项目,构成交际恐惧(CA)量表。为了目前的测量需要,量表被翻译成汉语,而且为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翻译经过了3位教授研究生英语课且具有副教授职称的英语教师的反向翻译检验和修改才最终定稿。
(2)网络交际软件 本研究采用网络交流软件Skype下载版,作为文本交流工具。交流界面使用英语。本软件可以满足网上的同步文本交流需要。
(3)沟通主题 本研究使用的沟通主题包括:1)研究生学习与考试;2)高校 /故乡生活;3)朋友 /亲人 /老师 /明星;4)性别观念;5)理想壮志;6)业余时间。
3.研究程序
利用随机方式把每个小组匹配好的3个被试分配到3种研究条件下:控制条件,对面口头沟通训练条件(口头沟通),网络文本沟通训练条件(文本沟通)。每种实验条件均有20名被试。研究者以及任课教师与参加口头沟通和文本沟通训练的40名被试签订知情同意协议,其中包含:参加并完成实验可获得平时成绩的95%以上作为报酬。沟通训练时间是连续6周的每周五晚上,口头沟通组在晚上8:00~8:20之间,文本沟通组在晚上8:00~8:25之间(多出5分钟用于补充阅读和打字所占用的时间),地点在指定的语言实验室。口头沟通组和文本沟通组的任务分别是用英语两两对面会话和网上文本沟通,沟通对象是实验者临时随机指定的本组被试(两人一对)。沟通主题由实验者临时通知,正式沟通之前不许做练习准备,训练中不许使用辞典等工具。对文本沟通组,正式沟通之前进行一次Skype使用方法演示。沟通训练期间,实验员每次均到实验室予以监督,但一般不干预交流过程。最后一次沟通训练完成后,召集所有被试,使用和前测同样的量表进行交际恐惧(CA)后测。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过程中,口头沟通组内有一个被试流失。为了不影响两两交流,临时补充一个被试,但其结果不进行分析使用。与流失的被试匹配的控制组和文本沟通组中的另外两个被试的成绩在最后分析时,也予以剔除,以便形成新的对等组。这样一来,统计分析仅仅包括19组被试,共计57人。为了计算57名被试的CA得分,首先对量表上各个陈述下属的不同选项确定分值。选项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的顺序排列,对应的分值是“5,4,3,2,1”(如果陈述句是紧张症状的描述)或者“1,2,3,4,5”(如果陈述句是放松状态的描述)。由于共计19个陈述,被试得分的可能范围是19~95分。这一得分范围可以分为3个近似等距离区间,19~44分为低度CA区间,45~69分为中度CA区间,70~95分为高度CA区间。
为了回答两个研究问题,首先需要使用描述统计技术,展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间的变化幅度。然后需要使用包括相关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在内的推断统计技术,以便确定实验条件的效果,以及实验条件和学生既有交际恐惧(CA)之间的交互作用。表1系不同实验条件中被试的前测、后测结果,以及前后测之差额。前后测的差额代表着实验条件对交际恐惧(CA)的影响,正值表明恐惧增加,负值表明恐惧下降。
表1 不同实验条件被试交际恐惧(CA)前后测量结果(M=平均值,S=标准差)
根据表1可知,不同条件内被试在实验前的CA平均值高度一致,这是严格匹配分组的结果。口头沟通条件显著降低了CA(平均降幅8.69分),其他两种条件作用不明显(控制条件平均增加0.73分,文本沟通条件增加1.27分)。根据相关样本t检验,口头沟通条件对CA影响极其显著(t=6.03,p<0.001),控制条件和文本沟通条件作用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沟通训练方式和既有的CA水平存在交互作用(F(2,32)=3.56,p<0.05)(见图 1)。对于既有 CA 水平较低者,口头沟通和文本沟通的作用有接近趋势,对于具有中度和高度CA者,两者作用趋向分歧。需要注意的是,文本沟通条件似乎对于中度CA具有降低功能,对于低度CA无明显作用,对于高度CA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图1 沟通方式与既有CA的交互作用
四、讨 论
控制组CA水平在6周内变化不大,这一发现同Horwitz et al.(1986)[3]的研究一致:语言焦虑是一种情景独特性焦虑,它具有跨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口头沟通训练组中,被试的CA平均水平在实验后下降极其显著,证明口头沟通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外语CA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口头沟通组的实验条件与真实的外语口头交际环境相似。口头沟通训练过程中习得的交际技能和交际策略,可以直接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交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最终降低他们的CA。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作用不显著。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文本沟通与现实外语口语沟通方式区别较大,文本交流主要涉及的是读写技能,而不是听说技能,因此它对CA的作用不像口头沟通那样达到统计显著的程度。产生这种不显著作用的原因之二是,文本沟通条件对CA的影响复杂,其中既有降低CA的情况,又有增加CA的情况,二者平均之后,文本沟通的作用在数据上被抵消一部分。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发现是,沟通训练条件与既有CA具有交互作用,并且沟通训练的作用折线图呈现近似“V”字形状。这一结果可以通过多方面原因或可能原因解释:其一,不同沟通训练条件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其二,对于低度CA,进一步降低的余地有限;其三,中度CA的产生也许与交际实践经验不足有关,高度CA的产生也许除了实践经验不足外,还与语言基本知识欠缺有关。文本沟通条件似乎增加了既有CA的高度,也许是因为该实验条件对于那些语言基本知识欠佳的硕士研究生,比如专科起点的硕士研究生所带来的主要是失败、挫折,而不是成功和满足。
五、结 论
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经历着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传统的学习模式不断地受到挑战,但是从学习者的情绪反应角度来看,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不可取代的。面对面的交际沟通模式是交际恐惧产生的原因,但同时也是解决交际恐惧问题的最佳突破口。网络环境的交际训练尽管对外语学习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独特优势,但对于克服交际恐惧的功效是有限的。高交际恐惧者也许同时缺乏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在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对他们进行补漏筑基,此后再辅以技能训练,也许对交际恐惧问题解决更有裨益。
六、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性:1)为了获得实验前的对等组,研究通过前测进行精确匹配,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实验的内在效度,但同时却降低了实验的外在效度,这是与随机取样相比的不足;2)虽然研究是在实验室进行,但对于实验外的被试活动难以控制,被试在实验室之外的有关活动可能干扰实验效果;3)实验样本相对较小。
[1]Curran,C.A.Counseling-Learning:A Whole-Person Model for Education[M].New York:Grune&Stratton,1972.
[2]Young,D.J.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426-437.
[3]Horwitz,E.K.,Horwitz,M.B.,Cope,J.A.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125-132.
[4]王天剑.焦虑和效能感与口语和写作技能关系的SEM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27-30.
[5]王天剑.口语焦虑的根源主要是人格因素而非语言成就(英文)[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0,(5):9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