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防波堤抛填工艺
2013-06-30任宁樊湘伟
任宁,樊湘伟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71)
1 工程概况
青岛港董家口港区东防波堤Ⅰ标段工程(SE-3段),结构形式分为60 m长直立式及920.5 m长斜坡式两段。直立堤部分采用重力式沉箱结构,安装沉箱两个,上部结构为现浇混凝土挡浪墙;斜坡堤部分港池外侧采用10 t扭王字块护面,港池内侧为栅栏板护面,上部结构采用灌浆石及现浇混凝土挡浪墙,见图1和图2。
施工水域原泥面在-12~-13 m之间,疏浚至淤泥质土层底部(粉质黏土上部),平均浚后基槽底标高为-18 m。直立堤部分即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基槽挖泥、基床分层抛夯、整平及沉箱安装施工;斜坡堤部分,1∶1.5边坡,堤身底宽达76 m。抛石总方量为122.7万m3。由于东防波堤陆上推进施工段尚未完成,本段全部采用水上施工工艺。
本工程为该地区首个全部采用水上施工的深水防波堤,无成熟的施工经验。施工现场无掩护,海上有效作业天数少,每年6—9月份海上每月有效作业天数为15 d,其它月份约为20 d。南风季节时涌浪对船舶施工作业造成很大影响,设备利用率较低。为了能够如期完成工程,确保施工期的堤身安全,项目部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参考类似工程经验多次讨论后,最终制定了以开底驳和开体驳大范围主抛、甲板驳补抛以及通过翘板堆填的方案,形成了类似陆推的水上施工工艺。
图1 董家口港区东、西防波堤总平面图
图2 斜坡堤断面图
2 施工工艺
2.1 工艺概述
由于抛石方量较大,且需经历2010年台风季节,为避免堤身受台风破坏,必须在台风来临前完成阶段性抛填,并形成护面块体有效防护,日平均抛填4700 m3,最大强度抛石量为7200 m3。
根据堤身结构特点及抛石船舶参数,抛石采取平面上分区、立面上分层、纵向断面阶梯流水的全断面施工方法,并按照“堤心石缩断面突起、防护层全断面跟进”的原则组织施工,施工船舶参数见表1。
斜坡堤堤身抛石在立面上分为3层,具体堤身抛石分层及船机配置见表2。
第四层开始抛填时,直立堤现浇混凝土挡浪墙已完成底层施工,标高+5.7 m,反铲自直立堤侧于堤顶向东推进抛理,而后翘板驳垂直于堤身驻位,船头卸料抛填。
表1 船舶参数
表2 堤身抛石分层及船机配置
2.2 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见图3。
图3 施工工艺流程
2.3 施工方法
2.3.1 测量控制
本工程全部采用外海水上施工,因此对于平面位置及高程的控制尤为关键。采用抗风浪能力强的方驳作为定位方驳,顺轴线驻位,实际施工中使用中海达的RTK-GPS及海洋测量软件进行控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使用CAD绘制堤身抛填边坡线,轴线方向按照20 m间距标记里程,根据边坡坡度1∶1.5,各标高坡肩线按照高差2 m进行划分,即形成每2 m的分层,计算标明各标高坡肩的平面位置,作图完成后另存为dxf格式作为计划线导入海洋测量软件,同时将船型参数导入,实现定位船平面位置动态实时控制,见图4。
图4 方驳定位测量软件船位显示图
对出水后堤身进行抛理时,则采用常规放线方法施放坡肩标,以控制平面位置。
2.3.2 开底驳及开体驳抛填施工
利用已绘制好的抛填边坡平面图,将施工区域分成若干网格。从中部开始,在定位方驳两侧靠船对称抛填,断面全部抛填完成后移至下一个船位继续施工。为精确控制抛填质量,抛填前进行典型施工,通过试抛测出抛填后实际断面情况,并掌握该地区海流等因素对抛填的影响,对网格进行验证和调整。该类型船舶属一次性投料,因此,需根据船舶类型、水深、海流等因素,确定一次抛填成型高度及范围极为重要,从而施工过程中能够有效控制抛填高度及平面位置,避免抛高抛偏。
500 m3开体驳舱口为23.2 m×8.0 m,最大开启角度为15°×2,根据型深可计算出一般开启底宽在2.0~2.2 m,开启动力为液压,开启速度较慢,根据其他工程经验,石料在水下扩散角度为14°~15°。根据不同的水深,可分别计算出有效抛填范围。同理,100 m3开底驳舱口为16.0 m×4.2 m,单扇底挡板宽1.5 m,开启动力为石料自重产生的压力,因此开启底宽与舱口底宽一致,取2.0 m,亦可计算其有效抛填范围。
设施工即时水深为h,可计算出石料落底后的扩散范围长a×宽b,并绘出a、b-h曲线图,如图5所示。
图5 石料落底扩散范围关系图
按照卸料后形成规则棱台的模型计算,分别按照500 m3开体驳及100 m3开底驳可计算出在不同水深h情况下,卸料后一船可成型的厚度t,并绘制h-t关系曲线。首先根据上列a、b-h曲线求得扩散底面尺寸,然后拟定t,仍按照15°扩散角求出棱台顶面尺寸,以求得棱台体积,反复试算t,使棱台体积为500 m3或100 m3,以确定h-t曲线。水深h及成型厚度t数据见表3。
表3 成型厚度数据表
2.3.3 甲板驳-3 m标高以下抛填施工
开底驳及开体驳用于初期大范围主体抛填,护底块石、护面块石、垫层石及堤心石欠缺部分主要采用甲板驳配反铲进行施工,机动灵活,定位准确,抛填精度高。
定位方驳顺堤轴线方向驻位,甲板驳靠定位方驳内侧,根据甲板驳型宽、与定位方驳间的距离可计算出定位方驳GPS定位边线,即定位方驳靠甲板驳一侧船舷偏位=拟抛等高线偏位+甲板驳型宽+船间距离。反铲移至船舷一侧,挖取石料向外侧抛填,抛填过程中需勤测水深,以提高抛填精度,随石料抛填逐渐向堤身中心移船。亦可单独使用GPS对甲板驳船舷进行定位。
2.3.4 堤顶抛填施工方法
2010年12月17日完成直立堤现浇混凝土挡浪墙底层施工,面积为16.2 m×30 m,标高+5.7 m,且前沿已浇筑一段挡浪墙,宽2.7 m,标高为+9.1 m,形成工作平台,可用于高潮停放机械设备。设计堤心石标高为+3.5 m,需乘潮作业,为增加工作时间,堤顶抛填按照+4.0 m控制,堤身水上部分主体施工基本完成后,多余石料可用于后沿垫层石抛理。
高潮时,甲板驳运载两台挖掘机通过船头翘板自行开至挡浪墙底层平台,自西向东进行堤身水上部分的抛理施工。
首先设立好前后沿坡肩标。喂料时,1700 m3甲板驳自防波堤北侧垂直于轴线驻位,船头翘板长10 m,宽4 m,满载吃水3.5 m。船上装载机通过翘板进行抛石卸料,卸料最远可达堤身中央,并可全潮位抛填,根据坡肩标将卸料控制在堤身顶宽以内。因自后沿抛填,后沿按照“缩段面原则”预留1.5 m宽度,以免石料隆起不利于后续相对较高精度的栅栏板垫层石理坡。待抛填一定数量后,堤上挖掘机平整临时道路,并倒运部分石料到堤身南侧,形成30 m流水步距后,第二台反铲随后进行理坡成型,形成类似于陆上推进施工工艺,逐步推进立标、理坡,前后标距不小于前标距所控制抛填位置距离的1/4。堤心石补坡、300~500 kg块石垫层等均采用本工艺施工,达到安装条件后安装外坡扭王字块。
潮水涨至+3.5 m时,挖掘机等机械可开至直立堤+5.7 m平台上存放,待下一低潮继续返回堤头施工。为减少机械行走时间,在920.5 m的长堤上,每200 m处使用大块石加高、设立平台并使用扭王字块有效防护,标高为+5.5 m,可用于小汛潮且无较大风浪时停放。
堤身抛理与护面块体安装施工相协调,随抛随护,以减少施工期风浪冲刷造成损失,施工期间堤心暴露长度不超过50 m,台风影响时暴露长度不超过30 m。
3 抛填质量控制
堤身抛填+0.0 m以上共计6.5万m3,仅占总量的5%,前期95%的工程量均为水下隐蔽工程,因此除抛填石料的规格和质量控制外,石料抛填平面位置是否准确,堤身断面轮廓线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且不得超抛浪费石料,是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
石料抛填过程中,使用测深系统定期对拟定区域进行扫海测量,将水深图与上述的堤身抛填边坡线进行比对,通过Excel绘制实测堤身断面轮廓线,从而直观形象的反映不同时期的累积抛填轮廓,以掌握和控制抛填施工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扫海需在无风浪情况下进行,以尽量减小船体晃动造成的误差。
首先用CAD绘制扫海平面测量图,以设计前后沿坡脚各向外5 m为范围,按照横向3 m间距,纵向5 m间距划分测量轨迹线。测量人员导入测深仪后指挥测量小艇沿轨迹线行驶。
根据水深测量图,将堤身抛填各边坡线原坐标粘贴到同一CAD文件中,即可找到对应边坡线上的实测数据。将理论数据与实测数据统计到excel中,自动生成堤身轮廓线,便可直观的检查抛填情况,找出不足之处,见表4及图6。
表4和图6中的设计值(或理论值)与实测数据相差较大,这只是过程抛、测结果,对下步施工的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4 断面测点理论值与实测值数据表
图6 K0+300 m抛填断面轮廓图
4 成本分析
使用Excel统计实测数据绘制的完成断面轮廓图,可用其进行累计抛填工程量、剩余工程量、超抛工程量等计算。以断面测点为分割点间距将断面划分为多个矩形框,矩形框的高度=所属测点高程平均值-设计底高程,其面积和即为断面面积。
利用已统计好的数据使用Excel编辑公式进行计算,可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按照相邻断面取平均的方法计算累计抛填量,再将采购石料数量与之对比,可进行及时成本分析。
5 结语
该工程于2010年6月开工,采用此施工工艺,用10个月时间抛填122.7万m3石料,并按期完成了扭王字块的安装,对堤身形成有效防护。施工过程中堤身亦多次受到南风风浪破坏,但通过预缩断面、严格控制流水步距,做到护面块体及时安装,石料坍塌滑移仍在堤身范围内,后期通过补坡完成断面轮廓。通过开底驳与开体驳抛填数据计算、充分利用甲板驳机动灵活特点、定期进行扫海测深与断面图绘制,有效地控制了石料抛填质量及成本。实践证明该工艺在董家口地区进行海上作业是成功的,作为首个全部采用水上施工的防波堤,为港区内其他防波堤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1]JTJ 203—2001,水运工程测量规范[S].
[2]JTS 257—2008,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S].
[3]JTS 298—98,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