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身边事 谋划全局事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综述
2013-06-29文魏
文魏 斌
关注身边事 谋划全局事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综述
文魏 斌
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本市召开的第一次市人代会。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与改善民生满怀新要求、新期盼,期望通过人大代表们汇聚、传递、反映诉求。代表们在会前认真参加集中视察,深入社区联系群众,认真思考调研,在会议期间通过提交议案和书面意见等法定途径,共谋民生之利,共图发展之计。
本次会议期间,代表共向大会提交十人以上联名的议案102件,其中37件议案被列为正式议案,在大会闭会后交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书面意见732件(包含65件议案转为书面意见)。
这些议案和书面意见紧扣城市发展与民生关注,着眼于“美好环境”,着力于完善推进,既关注身边事,也谋划全局事;既有建章立制方面的建议,也有对制度执行落实方面的意见;既有对问题鞭辟入里的分析,也有操作性强的建议;既有对多年老问题的持续关注,也有对前瞻性问题的建言。
关注创新转型,完善发展环境
转型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创新,为这些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是代表们正在思考的。黄红元等14位代表提出在上海设立“证联”公司,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推动金融中心建设;张页等15位代表提出将航运金融作为新一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战略重点;徐国毅等 26位代表建议进一步推进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建设;陆风等11位代表建议确立“国际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目标;吴坚代表提出抓紧开展“上海国际能源枢纽”的研究、规划和建设,助推上海转型发展。一个个新词,在代表的议案和书面意见里酝酿、提出并予以阐述;一条条新思路,在代表的议案和书面意见里渐渐清晰、成形并完善。
关注民生问题,改善生活环境
近年来代表们在联系社区过程中经常有群众反映希望加快旧区改造力度,期盼能有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会议期间,20%的市人大代表不约而同表达了对旧区改造的关切。李贻明等61位代表、蒋建华等47位代表、朱洪超等14位代表、顾宏伟等29位代表、吴晓童等12位代表、陈必壮等10位代表纷纷就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加快旧区改造提出议案。173位代表在议案中关注同一问题,在历次人代会上也不多见。
交通出行“小环境”历来是代表议案和书面意见的聚焦点。书面意见按主题词搜索,排名前3位的是“公共交通”、“交通安全”和“市政设施建设”,均与道路交通相关,总数达130多件。郭海鹏代表提出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建议从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信号系统设置等方面着手,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李飞康代表提出降低公共交通费用,并在大会现场办理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积极沟通;不少代表就优化凉城、黄渡、闵松公路、桃浦、漕河泾、殷行、龙吴路沿线、罗泾、紫竹、张江等地区公共交通条件提出书面意见。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PM2.5、雾霾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热门话题近期引来代表关切的目光。许丽萍代表一直密切关注生态环保问题,会上她提出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方面的建议;杨新等12位代表提出,应当建设针对大气污染全过程的超级监测站,提升污染预警能力;丁明等12位代表建议加快制定《废旧气体发电灯回收处理规范》;厉明等16位代表在议案中提出空气治污应法制化,建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地方细则;钱翊樑等12位代表和崔丽萍等13位代表分别就制定《上海市湿地保护条例》提出议案。
关注规范落实,优化制度环境
养老、就业、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社会建设与管理既需要建立工作制度,更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细化制度规范,通过有力有效的执行让制度落实到位。代表们在议案和书面意见中从多个角度提出完善制度的建议,也对一些执行不到位问题提出意见。针对社会诚信环境,盛雷鸣等15位代表提出关于制定《上海市社会信用管理暂行条例》的议案;张春景等17位代表提出关于加快诚信立法步伐,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的议案;针对大型居住社区居住环境,一些代表建议建立人口导出区与人口导入区的利益平衡机制,建立经常性的转移支付机制,落实长期的社会管理运行经费保障;针对养老体系大环境建设,有的代表建议提高高龄纳保老人的养老补助标准,有的代表建议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资金、人力等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有代表从另一个角度看养老服务,建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小时工资标准与全市小时工资标准同步上调。同时,代表们也看到,好的工作制度和措施需要执行到位,一些代表分别就切实加强城市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明确并落实区县行政服务中心机构性质和行政编制、落实商业健康保险税等优惠政策等提出书面意见,代表们提出这些议案和书面意见的本意也就是促进政府部门重视将“纸面”落实到“行动”,使工作制度和措施能够拥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发挥更好的长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