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存在问题的研究
2013-06-28程加秋
闫 虹,程加秋
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存在问题的研究
闫 虹1,程加秋2
在总结啦啦操训练特征和对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对我省啦啦操的训练优势因素加以分析,得出:目前我省舞蹈啦啦操运动水平突出;“大-中-小”学训练链促进了高校啦啦操运动的发展;独有的“三步走”训练方式具有实效性。存在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经费缺乏、训练场地不完善、科研成果较少等问题;提出应完善训练管理及方法、加强训练损伤防治等,并注重艺术表现力、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等方面的训练,以促进我省高校啦啦操运动水平的提高。
高校;啦啦操;训练
啦啦操具有难美性、鼓动性和感染力及彰显团队精神的项目特征,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集体共同完成复杂、高难的啦啦操特有的难度、过渡配合以及啦啦操特有手位、各种舞蹈风格动作,充分展示团队高超的运动技巧,体现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并努力追求最高团队荣誉感的一项体育运动[1]。随着赛事的发展,啦啦操难度动作在竞赛中的地位日愈突出,呈现出“复杂性、高难性、艺术性”的发展态势,如何将这一发展态势有效的推动及完美的实现,关键在于训练。近年来,四川省啦啦操的赛事成绩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了突出舞蹈啦啦的优势地位,提高技巧啦啦操的运动水平,亟需加强啦啦操专项训练理论及方法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啦啦操训练特征和对四川省高校啦啦操训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我省啦啦操的训练优势因素加以分析,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旨在促进四川省啦啦操的运动水平进一步提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四川省啦啦操运动训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了2000-2012年国内外关于啦啦操运动方面研究的期刊电子文献、优秀硕博论文等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为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2011年,在全国啦啦操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对专家进行训练方面的访谈,对四川省啦啦操发展对策方面提供权威的专家意见。
1.2.3 实地观察法 主要以成都体育学院、西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啦啦操代表队的训练实践和其比赛成绩为本研究的载体。
1.2.4 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的知识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推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啦啦操训练特征
2.1.1 啦啦操体能的训练特征 技巧啦啦操与舞蹈啦啦操同属难美项目动作(见表1),训练中采用在技术结构上相似的啦啦操技术动作,作为专项素质训练的手段。
表1 啦啦操难美项群同属项目动作列表
2.1.2 啦啦操团队精神的训练特征 啦啦操的是通过各种动作的配合、难度的展现、队员的口号以及队形的转换等形成积极协调的组织氛围,提高团队整体的凝聚力[2]。通过对能够体现团队精神的动作的整齐一致性,配合能力以及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运动能力、表演能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完美结合进行训练,以达到完成动作时团队整齐划一的目的。
2.1.3 啦啦操技术能力的训练特征 啦啦操技术特征体现在肢体类动作的发力方式,即通过短暂加速、定位制动来实现啦啦操特有的力度感,具有清晰的开始和结束,完成干净利落;在运动过程中要求重心低、移动平稳,身体控制并且位置精确。
2.1.4 啦啦操艺术表现能力的训练特征 啦啦操艺术表现能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包括形态美、身体素质、音乐节奏感、肢体语言表现力、技术动作水平和熟练度、团队良好的运动能力及舞蹈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但技巧啦啦操和舞蹈啦啦操训练的侧重点不同(见表2),通过对不同影响因素的训练,以达到比赛或表演的最佳成绩或最高运动水平。
表2 技巧啦啦操、舞蹈啦啦操艺术表现力侧重训练因素
2.2 四川省啦啦操训练的现状及优势分析
2.2.1 四川省啦啦操训练的现状 (1)我省高校舞蹈啦啦操训练水平较高,技巧啦啦操有待提高。自2001年起,西华大学代表队、成都体育学院代表队多次代表我国参加啦啦操世界锦标赛,并获得舞蹈啦啦操爵士组第六名、民族风格组第一名等成绩。通过对2009年第四届四川省学生健康活力大赛的参赛情况进行统计,其队伍数量已突破了40支,显示出四川省啦啦操运动推广的力度,但其中只有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有技巧啦啦操代表队,啦啦操运动员的基数增大,更有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才与训练,应吸引不同性别的学生参与技巧啦啦操的训练,有利于啦啦操运动的均衡发展。
(2)我省高校啦啦操教练员专业素质强,性别上呈不平衡趋势。 我省高校啦啦操教练员、裁判员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赛事裁判工作,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华大学代表队教练均为国家级裁判员、教练员,其中,成都体育学院拥有啦啦操国际技术联盟技术官员及国际级裁判一名,对于啦啦操规则、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及啦啦操文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贯彻,因此,我省高校啦啦操教练员专业素质强,但是,啦啦操教练员多为女教练,性别上呈不平衡趋势。
2.2.2 四川省啦啦操训练的优势 (1)具有技术动作精准和编排风格独特的优。2008年,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2009年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国选拔赛中,成都体育学院获得舞蹈啦啦操第一名,西华大学获得第三名;2010年,在广东举行的“健力宝”亚运啦啦队全国选拔赛舞蹈啦啦队全国总决赛中,成都体育学院和西华大学双双进入,最终西华大学以“奕”为主题,通过高超的技艺、精湛的表现、风格突出的音乐与独特的舞蹈构思等赢得总冠军,可见,我省舞蹈啦啦操具有技术动作精准和编排风格独特的优势。
(2)“三步走”训练方式具有实效性。采用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手段是实施训练目的和计划的关键[3]。啦啦操的动作特点是通过短暂加速和定位制动来实现其特有的力度,操化动作的力度训练尤为重要。在啦啦操的动作过程中,无论动作怎样复杂多变,其身体要求始终控制在标准位置。因此,在训练中主要采取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突破三步走的方式进行训练(见表3)。
表3 “三步走”训练方式实施步骤
(3)啦啦操推广“省级示范基地”具有规范性。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项目管理中心啦啦操项目管理委员会授权四川省大健康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于2009年起,至今我省已建立了14个啦啦操推广“省级示范基地”,负责管理啦啦操教学、训练、竞赛和科研,培养啦啦操后备人才,定期组织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组织啦啦操公益活动,并做好我省啦啦操科研工作,参加培训学生近8万人,参加国家省级比赛的学生运动员近3千人次,基本形成“大-中-小”学训练链,对于啦啦操项目的发展具有规范性。
2.3 四川省啦啦操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2.3.1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学校在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视传统体育项目,而要对新兴的体育项目扶持力度不足,对教练员和学生没有很好的鼓励措施。学校运动训练的发展,决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4]因此,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关心当前学校竞技体育的改革问题,探索学校运动训练的新思路,使我省各级学校逐步成为培养高水平啦啦操运动员的“基地”和“摇篮”而共同努力。
2.3.2 训练经费投入不足 啦啦操参赛存在着的人员多,费用大,安全保障难以控制等问题,都是影响啦啦操运动有序发展的因素。成都体育学院、西华大学等四所高校的训练费用、参加比赛所用的服装费和车旅费等均由学校支出,学校对参加比赛所涉及的费用采用两种方式进行,(1)在成都地区比赛,则费用由学校全部承担,(2)在省外比赛则由学校和家长各承担一半,一直以来都得到家长的全力支持。
2.3.3 训练方式单一,训练频率低 训练频率的高低对训练成果有直接的影响,训练频率过低会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但是过高的训练频率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又有影响,因此只有合理的训练频率才会促进训练,提高运动成绩[4]。四所高校均采用比赛期周一至周五训练1次,比赛期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周末全天训练,训练频率过低。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运动员的特殊性,学业与训练要协调发展,二者兼顾,加之,训练经费不足以保证代表队进行长年训练的需要。
2.3.4 缺乏啦啦操训练理论与应用的科学研究 多数专家认为我省的教练员对啦啦操的理论、各技术细节、艺术风格、审美特点以及对动作的完成认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异,至今还没有制定较为统一的训练大纲。另外,四所高校啦啦操代表队的教练员专项均为健美操、艺术体操,虽然具有项目技术的正迁移和训练、实战经验,但教练们自身对啦啦操运动员的音乐素养、舞蹈意识的培养,及身体素质的训练和监控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2.3.5 训练硬件设施与安全保障不完善 调查得知,四川省高校可供啦啦操的训练室内场馆缺乏,达不到训练场地的要求。这也我省技巧啦啦操的发展力度不够的主要原因之一。啦啦操的技术性很强,特别是技巧啦啦操,训练场地的状况对训练质量和训练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既可以较快的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又可以减少运动员的训练损伤。
2.3.6 啦啦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不足 由于技巧啦啦操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难度动作的完成难度较高,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在啦啦操动作过程中,踝关节为主要承重关节,而它又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肌肉很不容易锻炼到,韧带也比较脆弱,稍不注意就会受伤[5]。舞蹈啦啦操的跳跃、柔韧、转体、平衡等舞蹈动作,其发力和全身的稳定与平衡主要依赖于下肢和腰部,因此,舞蹈啦啦操的运动损伤以下肢的软组织损伤为主。我省教练应加强体能训练并高度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循序渐进,减少运动伤害。此外,啦啦操运动员普遍存在着疲劳状况,因为训练时间有限,教练员对运动训练恢复的重视度不够,运动训练恢复的程度,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2.4 四川省啦啦操运动训练的对策
2.4.1 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训练链 学校运动训练的发展,决不是“立竿见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新陈代谢”的动态过程[6]。通过系统训练掌握正确的动作和技巧,并在竞赛中积累比赛经验,对于发展难新动作,提高动作质量,预防伤害事故,延长运动寿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以大学为龙头,以带动中小学的发展,推动我省高校大学生啦啦操的发展。
2.4.2 加大啦啦操经费的投入力度 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及学校各级领导要重视啦啦操的投入,除专款投入外,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自筹资金,完善配套设施,以达到啦啦操所要求的体育设施配置。
2.4.3 各级学校将啦啦操纳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为了使啦啦操在我省健康发展,需制定统一啦啦操的训练大纲,形成完善的啦啦操训练体系。大学体育院系开设必修课,其他专业开设选项课和公共体育课,具体课程内容建议先普及舞蹈啦啦操,教学内容可自编或参考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发行的《啦啦操等级规定套路》,培养学生对啦啦操项目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成立啦啦操社团,吸收会员、组织训练、表演等,为培养啦啦操优秀选手打下基础。
2.4.4 加强啦啦操保护措施,强调安全意识 配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在练习难度动作时需做到循序渐进,逐级练习,同时做好保护帮助,减少运动伤害。
2.4.5 强化科研能力与教练员专业交流的意识 加强教练员之间、教练员与裁判员之间的交流,提高教练员、裁判员的整体水平,提倡随队教练或领队作裁判员,以加强学习和比较。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四川省啦啦操运动存在着训练方式单一,主要以赛前集训为主;领导重视程度不够;训练经费缺乏、训练场地和器械不完善;缺乏科研成果等问题。
(2)四川省啦啦操运动员在训练中主要采取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突破“三步走”的方式,加强身体控制力、艺术表现力、感召力、难度动作的完成等方面的训练。
(3)四川省啦啦操训练需增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医务监督、器械维护与更新、科学化训练等方面的研究,以增强训练的科研保障力。
3.2 建 议
进一步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人才培养链,加强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把啦啦操内容列入体育课程内容;加强啦啦操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恢复;组建教练员团队,形成良好的训练指导环境,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
[1] 李 鸿. 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
[2] 张玲玲. 我国高校啦啦操发展现状及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2008,3.
[3]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4] 李遵华. 我国高校啦啦队竞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2008.
[5] 葛智斌. 啦啦队底座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的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7.
[6] 张庆如,张庆玲. 我国啦啦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
Research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in Sichuan
YAN Hong1,CHENG Jia-qiu2
Taking into accounts the features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in Sichua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of cheerleading training in Sichuan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ms of cheerleaders in Sichuan have ha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skills, The scheme of training at the ―university -secondary school -primary school”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heerleading, And the ―three-step” training method has brought about practical effec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adequate attention from leadership, lack of training funds, Imperfect training fields and few scientific payoff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heerleading aerobics in Sichuan, we should improve and perfect training management and methods, Enhanc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injuries during the training,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raining items such as artistic effects, The quality of movements, etc.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Cheerleading; Training;
G83
A
1007―6891(2013)06―0138―04
2013-08-26
1.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四川 成都,610041;2.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047。1.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41, China; 2. Chongqing P.E. College, Chongqing, 404047,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