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看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

2013-06-28陶玉霞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3年4期
关键词:学科体系旅游

陶玉霞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看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

陶玉霞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的角度,以旅游的本质和发展旅游的终极目的为切入点,探讨在整个社会科学大系中构建比较纯净的概念系统意义上的旅游学学科体系是建构旅游学独立学科的一个新尝试。根据泛系理论分析范式S=(A,B),A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体系,即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学科体系,B是A上的某些关系或关系的泛权复合,包括由现代旅游者消费需要而引起的旅游业供给,旅游流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由广泛的大众旅游引起的旅游公共管理需求等,是在建立在旅游学学科体系A上的更高一层次的社会科学大系。旅游的主要矛盾是旅游需求和供给,因此,旅游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旅游吸引系统、旅游体验系统和旅游生产系统三大模块构成。

泛系理论哲学观;旅游;主要矛盾;旅游学学科体系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决定着旅游学研究和旅游学教育发展的科学方向。我国以及国外在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方面之所以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旅游学术研究的泛化倾向束缚着研究者的思维。本文试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的角度探讨在整个社会科学大系中构建比较纯净的概念系统意义上的旅游学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

吴必虎等通过对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在1973 -2003年间的统计研究发现旅游学基础理论在很多问题上特别是旅游学科体系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1]。国内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旅游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至今在旅游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内容、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等基本问题上都尚未形成共识[2]17。旅游学术群体之间由于研究的泛化倾向很难在学术理念上形成认同,从而也造成各旅游院校缺乏基本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这不仅严重地制约了旅游学的研究,而且不能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有力支持旅游业持续发展[3]。

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关键在于明确旅游学研究的对象与核心,以及由这一核心产生的主要矛盾(学科的核心是矛盾[4]11)。其实在这个方面,人们已经逐步建立起来统一的认识。从六要素(食、宿、行、游、娱、购)说[5]到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介体)说[6],再到旅游活动/旅游体验说[4]204[7]基本反映了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历程。目前旅游教育界流行的尚是三要素说,这从我们的旅游专业主干课程《旅游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学原理》等教材的能容体系及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以看得很清楚。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开始认同旅游活动/旅游体验核心说,谢彦君先生的《基础旅游学》2007年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这件事也表明了人们的基本看法。但就旅游活动的主要矛盾问题,大家的认识还不一致,有人认为是需求和供给(旅游产业的供给)[4]23,有人认为是体验和服务[8],有人认为有三对矛盾[2]22,因此,在建立学科体系时又滑入了泛化倾向的泥潭。

本文试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的角度,以旅游的本质和发展旅游的终极目的为切入点,探讨在整个社会科学大系中构建比较纯净的概念系统意义上的旅游学学科体系。

二、旅游学学科体系泛系分析

(一)泛系理论哲学观

泛系理论(Pansystems theory)由吴学谋于1976年创立,泛系理论是一种融东方传统哲理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系统科学新理论。20世纪50年代吴学谋在数学研究中提出的逼近转化论奠定了泛系理论提出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化趋势则是泛系理论提出的深刻背景。注重从整体性和协调关系的观点来考察事物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维的重要特征,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趋势与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共同的脉络肌理,在西方科学中很难找到这一思维体系的相关睿智思想,泛系理论的诞生正源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精髓。

泛系理论将广义系统S定义为广义硬件A与广义软件B的二元体或形式复合:

S=(A,B)

其中,A是任何给定的事物或泛系集合,而B则为A上的某些关系或关系的泛权复合(泛权即广义的权重)。泛系理论中的“泛”指泛化、广义化、多层网络化、跨学科化、广泛联系性、大结合性、中介互转性、大善性、五互性。“系”指系统、关系、联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9-10]。所以泛系是指广义系统、广义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泛系一词在泛系理论中用得非常广泛,因为泛系哲学和泛系理论认为,泛系是事物存在和呈现的方式,故有泛系泛系,泛化之系,万事万物,百科千题,自成泛系,互成泛系。泛系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处处稠密,百科可络,但又不是无所不包[11]。

泛系理论亦称泛系方法论(Pansystems methodology)或泛系分析(Pansystems analysis),是一种侧重泛系性(广义系统、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与一体化(融哲理、数理、技理于一体)的多层网络型、形而泛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扬弃与超越或深化)的研究,此定义也可简化界定为:广义系统及其关系(包括转化)的跨学科研究。笔者认为,从哲学观看,泛系理论简而言之就是说,世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构成,而每个系统又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彼此相互联系的;这些相互联系的系统又构成更高层次的系统,而这个更高层次的系统之外又有无限同层次的系统相互联系,依次类推,永无止境……从这个角度看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就是将一般系统论与普遍联系观点相结合的方法去分析和建构旅游学学科体系。

(二)关于旅游的本质与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旅游的本质分析,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经历或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12],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这是旅游本质的规定性,是任何旅游都具备的统一内核;旅游就是旅游行为本身,是一种活动,而不是旅游活动所引起的所谓“关系”或“综合现象”[4]73。旅游的这一本质已被大多数旅游研究者所接受。旅游活动是一种天然的与生俱来的体验活动,是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和身心体验,2000年前的金字塔观光与今天的金字塔旅游没有本质的区别,个人期望与感受不同而已。这一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旅游的起源及对旅游本质的解释,对于认识旅游供给起源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都具有革命性意义[13],而现代旅游流则是在游客体验的基础上追加了服务(供给)而产生的。从古至今,旅游者之所以要外出旅游,主要地是为着追求一种与大自然的亲近,与异质文化的交流,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松驰或愉悦。

旅游学要以研究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为核心,研究这种矛盾发生的基础、原因,研究这种矛盾的性质、形态和结构特征,研究这种矛盾的运动规律,研究这种矛盾所形成的复杂影响。显然,旅游现象的这种基本矛盾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4]13。因此,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应该是旅游活动,也就是旅游体验。因为旅游活动的本质就是旅游体验,自古迄今都没有改变。北美体验派(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学者Driver和Brown较早认识到旅游休闲管理的最终产品本质上是旅游体验,认为为游客设计独特的旅游体验才是旅游开发规划的核心[14],旅游体验是旅游学科的“逻辑起点”[15]。

(三)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泛系分析

根据泛系理论分析范式S=(A,B),A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体系,即以旅游活动/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学学科体系,B是A上的某些关系或关系的泛权复合,包括由现代旅游者消费需要而引起的旅游业供给,旅游流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由广泛的大众旅游引起的旅游公共管理需求等。那么,S就是在建立在旅游学学科体系A上的更高一层次的社会科学大系。

伯特兰·罗素在论述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问题时举例说,当各种感官都有其专门的对象时,那么通过不同的感官可以获取不同的知觉,如果有任何东西涉及到这些不同知觉的联系,那它都会要求用到某种总体感官的功能[16]。由此来看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活动/体验为核心的旅游学有自己相对独立完整的研究系统和方法,但它又与其他的比如经济、产业管理、公共管理等系统密切联系,当我们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连带现象时,就要求用到更高一层次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要求能将旅游与相关现象和关系联系起来的融通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旅游经济学、旅游企业管理学、旅游公共管理学等。

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分析的方法来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要对应一个独立的概念,这个概念不能再分为两个平行的或者偏正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个概念只能是一个词而不能是一个词组,无论是联合词组还是偏正词组都不行。比如“旅游经济”,是偏正词组,可以分为“旅游”和“经济”,如果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只能寻找更高一层次的系统,那就是社会科学大系。“旅游管理”也是一个偏正词组,旅游统辖于管理之下,因此,我们目前将旅游学科放在管理之下的工商管理之下,成为三级学科。当然,这种学科体系的现状大多数旅游学人都不同意,吴必虎教授提出的在旅游管理中加入旅游公共管理内容,将旅游管理提升为一级学科的观点,被认为在当前是较为可行的[17]。笔者认为这样并不可行,尽管旅游活动和旅游规划都需要社会规范管理,就像人们的阅读、写作也需要社会规范管理一样,但旅游学和文学一样不能冠以“管理”之名。只要“旅游”和“管理”放在一起,永远都改变不了旅游学的从属地位,建立独立意义的概念系统,“旅游学”必须独立,建立相对独立和纯净的旅游学学科体系。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旅游管理在管理学科门类下上升为一级学科,旅游学界为之振奋欢呼,但这一专业目录并没有给旅游学一个学科地位,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道路还很漫长。

(四)旅游规划及其他

旅游规划以设计规划核心旅游产品为要,天然从属于旅游的生产系统,是泛系范式中A的核心要素,它天然指向游客,游客是它唯一的服务对象,不管在古代还是今天或是未来,不管规划者是个人还是群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它是为旅游体验提供对象物的,即龙江智所谓“体验场”,就像文学中的文学创作是文学的核心要素一样。

而旅游产业服务对象是包括游客在内的所有消费者,游客只是它的一个市场部分;而且他提供的不是传统意义上旅游体验的对象物,而是普通传统标准产业的服务产品,只是因为旅游活动作为一个生活片断某些环节需要它提供的服务,和人类的其他如工作、学习等活动过程中可能也需要它提供的服务一样。所以其产品,用谢彦君先生的话叫旅游相关产品而不是相关旅游产品,如食宿、交通等服务就是泛系范式中B的组成部分,就像出版印刷业之与文学的关系一样。所以目前来说,旅游业并不是一个标准产业,应该说除了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和度假集合产品的设计业务之外,这些我们目前所谓旅游企业只能称之为旅游相关企业。

除了景点的设计规划、旅行社的旅游线路和度假集合产品的设计以外,旅游文学和旅游摄影创作及作品等也是与旅游体验密不可分的旅游系统构成要素,是旅游体验的展示和延伸,同时也为他人的旅游体验提供介质对象或延伸途径,因此,我们不妨也可以将之分别归为旅游吸引因素和旅游产品的生产环节。

三、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

(一)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

谢彦君先生认为,旅游学不是概论性的东西,而是作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而存在,它要探讨的内容包括旅游活动的基础、发生原因、运行机理、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范围广泛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旅游现象当中最基本、最共性的方面的问题[4]23。这个看法是科学和中肯的,关键是我们怎样理解旅游活动的内涵。这一理解是科学构建旅游学学科体系的关键,正是由于对旅游活动一词的泛化理解才使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又滑入了泛化倾向的泥潭。谢彦君先生基于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旅游学的学科关系网和次序链[18],这一学科关系网中的旅游经济学当属旅游学科泛系中的B类内容。笔者认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活动是指旅游者的活动,旅游学研究的核心是旅游者活动。旅游相关企业的活动是旅游业活动,而不应涵盖在旅游活动之中,否则,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活动的根本性质都将无法界定。

因此,旅游学学科体系中,包含着有所不同但互相关联的三大模块。一个模块集中研究旅游者活动,这是旅游学的核心领域,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集中体现在这一模块当中,这一模块在方法论上也比较广泛地吸收了诸多人文学科的成果[4]23,我们把它称为旅游体验系统;另一个模块就是研究旅游活动的体验对象——旅游吸引系统,即旅游场;相应的,旅游活动的体验对象不都是天然的,就目前来看,大多需要生产,故要有第三个模块旅游生产系统,即核心旅游产品的生产,或者说是旅游场的规划设计。这里我们排除了旅游业的产业活动,因为它和其他产业的产业活动一样,属于工商管理的范畴。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是在谈旅游学学科体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系统的研究内容,并不是以此界定旅游学研究者的研究范围或方向。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需要很多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需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与相关学科之间纷繁的联系,才能使旅游学学科更加丰满和成熟。经济或管理虽然不是旅游学的研究范畴,但可以是旅游学人的研究方向,而且目前是很热的研究方向,这要看研究者个人的学术取向,与学科规范并无矛盾。

所以,旅游学的学科性质既不属于经济,也不属于管理,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旅游学”,但现代旅游与经济和管理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因为旅游是一种异地休闲的生活片段),它们统属于社会科学大系,当然,研究中要借鉴诸多横断学科和带头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泛系分析模型

据上文的分析,旅游学研究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围绕旅游活动形成3个交互贯通密切联系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因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又进一步构成不同的分支学科。而整个旅游学系统又属于总的社会学科大系,需要借助社会学大系中横断学科和带头学科的理论对自己作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把握,进一步研究旅游发生的根源、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又衍生了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伦理学等分支学科。具体层级关系如图1。

在旅游学学科体系3个模块中,旅游体验系统居于旅游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旅游学需要研究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包括旅游动机、旅游行为等,这些研究涉及到分支学科旅游心理学和旅游行为学。需要研究旅游活动的历史,涉及旅游史学。需要研究旅游体验的特点、性质、类型等,涉及到分支学科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美学、接受心理学等。需要研究旅游活动暨旅游流的影响即旅游效应,又涉及到分支学科旅游社会学、旅游生态学、旅游伦理学、旅游地理学等。

旅游吸引系统即旅游需求系统,就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场,包括旅游资源及在此基础上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涉及到旅游资源学、旅游生态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学等分支学科(限于制图处理技术,图1没有完全表达3个模块所涉及的分支学科内容)。

旅游生产系统是旅游吸引系统的延伸,是针对旅游需求的供给。与旅游需求相对应的旅游供给最原始的本质是核心旅游产品的提供和生产。旅游生产系统包括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线路和度假产品设计、旅游文艺产品的开发与创作等。这些内容又涉及到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学、旅游美学、旅游伦理学、旅游文学等分支学科。

图1 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泛分析模式图

四、旅游学科与旅游专业教育的关系

旅游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核心旅游产品,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因此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史、旅游体验、旅游行为、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文学/艺、旅游影响等,旅游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就要围绕着旅游体验的研究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进行,从这个角度讲,旅游学专业的教育属于学科教育,关乎人格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关乎核心旅游产品的提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的满足。旅游学专业培养的是旅游事业精英人才和中坚力量,主要的方向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线路与度假产品设计、旅游文艺产品开发与创作,还可以做基础的旅游教育工作、旅游行政和旅游自然与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旅游理论研究工作等。

尽管旅游高等教育的产生不是传统学科专业教育的繁衍,而是产业的需求在高等教育中的反映,但旅游的迅速发展和旅游研究的逐步深入已经表明,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任务已不单单是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旅游这一社会文化活动的科学阐释和理性引导,迫切需要从文化或社会学的角度创建新的学科,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为人类的旅游事业导航。旅游高等教育体系与旅游学科体系虽然关系密切,但并不等同,鉴于社会对职业旅游人才的需求,旅游教育的专业方向可以围绕旅游学科做适当拓展。引用并改造田里的话说,将旅游高等教育的视野由旅游学向经济(和)管理、社会公共领域延伸、拓展,应当成为旅游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将我国相对较窄的“旅游管理”专业更名为含义更为广泛的“旅游专业”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19]。尽管就提升我国旅游学科地位而言,必须加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但管理只是旅游学科的相关学科。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旅游高等教育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旅游学院,下设旅游学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职业教育专业。王晓华等建构的旅游学科的三足鼎立模型对于旅游高等教育专业的设置倒很有借鉴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心理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为基础,研究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着重为旅游企业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属管理学学科教育。旅游职业教育专业,是为了适应旅游产业与人才市场的需要,增加职业技能、知识、意识方面的教育内容的比重,主要面向旅游产业,培养实际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才,职业教育的成份色彩应当浓厚些,教育内容是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属于职业导向的教育。3个方向不同的专业归属独立的旅游学院的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需要组合不同学术背景的师资和教学资源,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模式等。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旅游相关学术的交流和融通,有利于旅游学术力量的壮大,有利于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当然实际的操作尚是艰巨的工程。

[1] 吴必虎,邢珏珏.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旅游研究纪事》30年[J].旅游学刊,2005(4):73-79.

[2] 王晓华,马耀峰,李天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旅游学科核心体系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9(8):17-23.

[3] 明庆忠.试论旅游学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 (8):28-31.

[4]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5] 翟辅东.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J].旅游学刊,2006(4):18-21.

[6] 王德刚.试论旅游学的学科性质[J].旅游学刊,1998(2):13-15.

[7] 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 2005(1):21-26.

[8] 冯淑华,沙润.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及学科体系探讨[J].旅游学刊,2007(9):54-58.

[9] 吴学谋.泛系:不合上帝模子的哲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

[10] 吴学谋.泛系:一种跨学科的形而泛学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998,20(1):29-35.

[11] 吴学谋.从泛系观看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2] 张广瑞.旅游是真产业吗?[J].旅游学刊,1996(1):68-70.

[13] 杜江,张凌云.解构与重构:旅游学科发展新思维[J].旅游学刊,2004 (3):19-26.

[14] Driver B,Brown P,G Peterson,eds.Benefits of Leisure[M].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1.

[15] 谢彦君,李拉扬.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J].旅游学刊,2013,28(10):21-29.

[16] (英)伯特兰·罗素著,崔权醴译.西方的智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76.

[17]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研究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6-27.

[18] 谢彦君.旅游理论研究与学科自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 (1):8-15.

[19] 田里,吕天云.比较视野中的旅游专业教育教学定位[J].旅游科学,2008 (6):59-62.

[20] 吴必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学科体系[J].旅游学刊,2007(1):6-7.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ourism Discipline from Pansystems Methodology Point of View

Tao Yuxia
(Coloege of Tourism,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It is a new attempt that to build an independent subject of Tourism in the large system of Social Sciences,because it approaches the subject from different angles of Pansystems Methodology,on the essence of tourism and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tourism.According to Pansystems Analysis paradigm S=(A,B),A is the core system of tourism research,Discipline System of Tourism which takes tourism activities as the core for study.B is some relationship 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n -factor complex of A.It includes the supply of tourism caused by the needs of modern tourists consumption,the economic impact to tourism destinations caused by tourist flow,and the travel public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caused by a wide range of Mass Tourism.Then,S is the higher level system of Social Sciences built on Discipline System of Tourism.A,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tourism is tourism demand and supply,therefore,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Tourism is mainly built up of three module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systems,tourism experience systems and tourism production systems.

Pansystems Methodology;tourism;principal contradiction;Discipline System of Tourism

F590

A

1674-3784(2013)04-0011-05

[责任编辑:吕观盛]

河南师范大学2011国家级项目培育基金(11-521)

2013-01-26

陶玉霞(1972- ),女,河南省浚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学基础理论与旅

游教育。

猜你喜欢

学科体系旅游
【学科新书导览】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超学科”来啦
旅游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