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印章艺术

2013-06-27方小壮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3年5期
关键词:汉印官印印文

方小壮

中国古代的玺印艺术,萌发于商代,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实用为主的发展阶段,奠定了汉印这一印式的形制、规模和艺术风格,形成了印章艺术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因此,人们常常将“秦汉印章”与“晋唐书法”“宋元绘画”相提并论。

秦代皇帝的印章独家称“玺”,用玉做材质。秦代官印文字用的是一种叫“摹印”的专用入印书体——这种书体是在秦统一使用的小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字。它以小篆婉转匀畅的篆法为基础,结体较为方整,字法亦篆亦隶,在汉代又称为“缪篆”。

秦代的官印以白文印为主,很多官印有界格,纵向往往略长(图1-图3)。虽然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但是,秦印却为汉代印章制度的进一步规范作了准备。秦代的私印与官印不同,由于没有特殊的规定,它较多地沿袭了战国以来私印的体式,并一直持续到西汉中期。

西汉初期的官印沿袭秦制(图4-图5),因此,如果没有职官或确切的文献记载,很难将秦印与汉初官印截然区分开来。汉代的官印分中央政府和诸侯国制作颁发两类,均按当时的制度制作颁发。官印的质地、钮式、印文称谓、字数等,均按职官秩级的高低,严格规定等级。秩级二百石(dàn)以上的官印都称“通官印”;除帝后玺之外,通官印均为方形,边长为汉制一寸(2.2cm-2.4cm)。

西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和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两次颁发诏令,规定秩级二千石以上的官印称“章”,秩级二百石以上的官印称“印”;“缪篆”成为官印的标准字体。“缪篆”比同时代的实用隶书多圆转之意,印文趋于方整,风格雄浑典重。因而,这一时期的官印被认为是汉印的典范(图6)。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虽然其印章制度基本延续西汉既定的传统,但由于废除了四字印,实行五字、六字印,因而每个字分布的空间较西汉官印狭长,这一比例更为符合印篆流美的字态。其中,有些字的篆法和所占的空间颇具特色(图9-图10)。

东汉初期的官印制度依照西汉印制,其基本制度与西汉时期并无区别。这一时期制作的官印相当精美,但印文比起西汉时期更趋方整(图11)。

东汉后期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纷起,官印制作较为粗糙。此时,军中有一种用于临时封授的将军印,亦称“急就章”。这一类印章,不同于制作精细的铸印(见下图)和凿印(见下图),由于刻凿匆忙,印文随处生姿,融笔意与刀味于一体(见下图)。

中国古代的玺印经秦代短暂的过渡,在长达420多年的两汉时期,其官印从西汉初期对秦印的继承,到武帝时期确定官印制度,促成了印章制度的日趋完善,印文书体也完成了从“摹印篆”到“缪篆”的转换;从王莽改制,到东汉恢复汉制,印文字体使用成熟的汉缪篆,印章制作也从以铸造为主,到铸凿兼用。至此,以白文为主的汉代官印,无论从印章制度、印文书体还是印面样式诸方面,都已成熟定型。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汉印主要指两汉时期的官印,而以武帝时期的官印最为典型。然而,由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官印的制度、印篆、布局、制作方法与两汉时期的官印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因此,广义上的汉印,上自西汉,下至魏晋南北朝,跨度近800年。

当然,这一时期的私印,因受官印的影响,亦构成了汉印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比起官印,私印的书体、布局、印面形式等方面都显得更加自由灵活、丰富多彩。 (图例请参阅封三)

猜你喜欢

汉印官印印文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西夏官印史
怎样临摹汉印
临摹汉印的方法
临摹汉印的目的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李大蒙访谈之汉印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