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俄狄浦斯王》看人之为人的限度

2013-06-26齐松梅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启蒙限度智慧

齐松梅

【摘要】本文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切入口,通过疏解俄狄浦斯是否真正的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进而追问人类能否拥有并掌握“将一切大白于天下的智慧”,并反观人之为人的限度。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智慧;限度;启蒙

关于俄狄浦斯的神话,最著名的有两个故事。一是破解斯芬克斯之谜,一是弑父娶母。前者证明了俄狄浦斯知识的力量,后者却证明俄狄浦斯一无所知。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后者,其中从未详细描述过俄狄浦斯解谜的过程,但斯芬克斯之谜与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却始终纠缠在一起,息息相关:解谜的俄狄浦斯不仅获得了王权,娶了老国王的寡妻,还得到了忒拜城至高无上的荣誉,他被看做“救星”,被称为“全能的主上”以及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就在俄狄浦斯向先知挑衅、自夸只凭智慧就破了那谜语征服了斯芬克斯之后,聪明的俄狄浦斯被暴露在他巨大的无知之下——杀父娶母。

解开人之谜却全然不知自身之谜!奠基在斯芬克斯之谜上,用化约万物的谜底掩盖裂隙而建起的“通天塔”轰然倒塌。俄狄浦斯自以为解开了谜题,却遭到了报复——命运对有限的人类妄图越出凡人界限的惩罚。当真相大白的时候,俄狄浦斯幡然醒悟:

可怕的黑暗之云呀……是那太顺的风将你吹来的。(《俄狄浦斯王》行1213-1213)

俄狄浦斯一直引以为傲的“解谜的好运”竟是那将他推入黑暗之云的风。斯芬克斯之谜在自身的遮蔽与敞开中最终吞下了俄狄浦斯。

一、遮蔽的斯芬克斯之谜

“什么动物有时候有四只脚,有时候有两只脚,有时有三只脚,脚最多时最软弱?”面对斯芬克斯之谜,俄狄浦斯给出了一个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确定的答案,他将谜底抽象为人。而他之所以能够回答谜题,源于他的缺陷——跛脚。跛脚这个缺陷让他能够看清类的特征,从殊相中看到共相,看到同质性。由此可见,俄狄浦斯是一个善于总结事物的普遍性和同质性,并用其获得力量的人。

斯芬克斯因这个谜底跳崖而死,使得人们都认为是俄狄浦斯道破了谜语,并以此宣告着人凭借智慧和理性对神的胜利。但尽管他看到人的类的特征,但却没有看到他所建立起来的普遍真实的“谜底”并不适合自己——一直跛脚需要拐杖(第三只脚)的俄狄浦斯,显然是个“人”的例外。俄狄浦斯悲剧命运的根源正是因为他消除了异质性而得到的知识竞与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分离。

之后俄狄浦斯凭借相同的技能,统治着忒拜。这一点在俄狄浦斯指责克瑞翁窃取他的王权时便可窥见一斑:俄狄浦斯提到了“超越所有技能之技能”,罗念生在注释中写道:这技能指统治的技能,兼指俄狄浦斯破谜的技能。俄狄浦斯统治的技能与破谜的技能是一样的:从殊相看到共相,将经验上升到普遍必然性的真理,以此来指导实践——去除异质性,留下同质性。就这样,俄狄浦斯将那些个别、特殊的东西说成是普遍、一般的东西,出于政治需要,他又将普遍、一般的东西夸大为统治的东西,最终完成了“真理性”向“权力性”过度。

不过,与其说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之谜,毋宁说这谜底遮蔽了斯芬克斯之谜,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斯芬克斯隐匿了自身,自行遮蔽了谜题。就在俄狄浦斯“如日中天”的技能成为万物尺度的时刻,惩罚开始了……

二、再现的斯芬克斯之谜

整部《俄狄浦斯王》悲剧以城邦的灾难开篇,以俄狄浦斯个人的灾难收尾。开场所展现的忒拜城正在“血红的浪波里颠簸着”。它遭遇了瘟疫,一群乞援人在王宫前请求俄狄浦斯为他们找出一条生路。而一个熟悉的身影就在这时再次出现,只是这位万民敬仰的王尚不知道自己已经再一次站在同一道谜题前。

斯芬克斯回来了,更确切的说,它只是再次显现。

新的神示是:清除藏在城邦中的污染,惩罚杀死先王的真凶,才能拯救城邦。

这一次,俄狄浦斯带领邦民追查真凶,最终却揪出了自己。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只看到父亲、母亲与自己的同质性,而看不到隐藏在三者之间的异质性,他引以为傲的化约的“伟大”正是导致他弑父娶母的根源。

人类是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他无法抗拒自然法则的限制,生生死死,不能自已,另一方面人又是有理性的存在,不仅试图以此来掌握普遍必然性的真理,还生发出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表面揭露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真相,但这杀父娶母喻意着对自己限度的超出,是僭越。梳理后发现,戏剧背后揭露的是人类智慧的越分和由此带来的狂妄。惩罚,不仅是城邦对俄狄浦斯的放逐,还有通过悲剧命运,对人类“无限”智慧的嘲讽——人类创造出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走到了它原本期望的反面:把人们从一场灾难中解救出来,却使他坠入另一场更大的灾难之中。

俄狄浦斯没有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在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终结处也被斯芬克斯这个怪物吞了下去:

这就是俄狄浦斯,他道破了那著名的谜语,成为最伟大的人;哪一位公民不曾带着羡慕的眼光注视他的好运?他现在却落到可怕的灾难的波浪中了!(《俄狄浦斯王》行1524-1527)

三、结语:“智慧之爱”的知向而不知得

秉承自然进化论的启蒙思想一再自诩:具有理性的人是万物之灵,是自然进化的最高阶段。然而,在人类用理性认识并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随着所谓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自然不但没有变得更加欣欣向荣,反而似乎在“技术化手段王国”的形成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毁灭的边缘。

这样的状况应该让我们觉醒自身“人之为人”的限度。所以,现在有必要停下“文明”脚步,回过头来反省:为什么最初的哲学对待智慧“只求爱,不求达”了。

“知得”——作为人类向往的目的——虽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知向”这种不断攀升的身姿,则更应是人类需要关心的事情。就像身处雅典启蒙思潮洪流之中苏格拉底,在“知-无知”的道路上检审:一方面,以“反讽”的方式防止人们依靠理性僭越到智慧的领地;而另一方面,对于纷繁的意见,则以“助产术”给出“指向”,防止人们走向虚无,为所欲为。

苏格拉底正是将自己置身于这样“知向”与“知得”之间,审视着“生活世界”。而这种将智慧的欲求作为生活方式,而非着眼于追求智慧本身“哲人精神”,或为当代反省启蒙问题提供了参照。

猜你喜欢

启蒙限度智慧
How to Get Slim?
指责也该有限度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话说“出差”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