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校音乐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3-06-26王顺瑶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音乐教学培养

王顺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改革与创新,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也随之进行着,教学既是艺术又是科学。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音乐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全能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方面来讲,音乐教学充分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不仅是新时期教育行业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创新意识;音乐教学;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富有活力和生机的条件,也是社会、民族文明发展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的社会信息与科技快速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提倡构建创新型社会,培养高校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如今每一个国家与学校教育所重视的重要课题。而如今,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标准,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音乐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什么都没有学到,那么,这个学生的一生,就会永远活在抄袭与模仿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负责教,而学生就负责学,一切都是以教为中心的,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整体都缺乏主体意识,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现代的教学,强调的是以“用教材教”为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

第一,教师要具有时代前沿的教学意识。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是音乐学科和教育艺术相结合最为密切的学科。高校音乐的教学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了解国内与国际的文化信息和音乐信息,了解国内与国际的教学动态,具有一定前沿性的音乐教学理念。即音乐的教学要有创新,先决条件就是要站在时代的前面,在教学思维上要敢于创新。音乐这门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能,音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第二,高校音乐教学的方法要打破陈规,提高创新能力。每位高校教师都应该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大胆地超越自我,敢于创新和探索,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从而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自主创造性的作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师生可以一起探讨与研究训练方法,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音乐教材也要有所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目前的高校音乐教材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这种陈旧的教材设置,一定会影响学生充分地发挥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支持新课程的改革,强调教材的科学体系,编制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教材,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新教材。而且,教材的设计也应该把握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同学生的年龄层相呼应,使那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和毫无兴趣的技能训练演变成为大家都喜欢的娱乐活动,让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得到一个全面的释放,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并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积极思考的精神。

第四,高校音乐的创新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音乐课堂中实现创新精神的关键性因素。在新时期多元化的发展中,学生的性格与思维都比较活跃,而新的教学理念也倡导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心理出发,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样,师生间的交流才能彰显和谐,也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们的信心和创新精神。

第五,教师应当积极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以启发大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可运用启发、对比、讨论等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能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群体在音乐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出其创新的热情以及创新的意识,以实现教和学的最理想境界。同时,还可采取因材施教等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学方法。要依据各位大学生的不同特征以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鼓励其更加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锻炼与提升大学生们的实践性能力。鉴于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愈来愈多地进入到了高等院校音乐课堂之中,它不但能够将原本较为抽象的音乐语言切实转换为比较形象的音乐形象,切实拓展大学生获得音乐知识的来源与途径,同时还能提升音乐课堂教学的成效,改进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高等院校音乐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力争尽快地掌握各类复杂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技术,从而更加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训练大学生群体,更其能够创造性地学习与应用音乐知识。

第六,高等院校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赏识教育以改进音乐教学的评价标准。传统意义上的高等院校教育评价一般都是以知识传授其唯一之标准,往往会忽略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情感及其创新意识。教师要依据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之目标,将是不是能够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是不是能够开发大学生们的潜能,是不是能够促进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视为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要运用全新教育思维视角去评价大学生们。所以,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尤其是对于一部分音乐基础比较差、学习较为困难的大学生们,音乐教师应当付出更加多的鼓励,更多地为其加以指导与帮助,及时加以鼓励,这样就能很好地激发出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学生在学习中也要有创新意识

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的思维变得主动,从中训练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最能够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具有创造性,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综合性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

第一,综合性学习。综合性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综合是学科体系的一个延伸,也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可以改变人格的片断化,从而向着完整的人格发展,还体现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这种主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的音乐教育,也要提倡综合教育的理念。音乐上的学习通常包括:相关文化、创造、表现、感受与鉴赏这四个领域,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就是音乐学科内部内容的融汇贯通,它既可以是有关音乐活动与音乐知识的结合,还可以是音乐内容中其它方式的结合。

第二,合作性学习。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性的学习,就是一个学生独立的展开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每位学生创造潜能的发展和学习效率地提高。要有效地展开合作学习,首要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这样可以保证有效性地学习。另外,就是选择一个合作学习的时机和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三是要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协调与指导,从这一方面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

第三,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个体的差异和情感上的体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传统教学相反,现代教学提倡音乐教师要鼓励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思考、探索问题。学生网络环境中的个性化学习,为现代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拥有各种资源的综合资源库,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并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

第四,参与性学习。传统意义上的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手段是先让学生们进行欣赏,后通过举例加以阐述,再进行全面分析。这种方式让大学生们难以全面接受,更谈不上培养创新精神了。为此,笔者在一次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试图加以改变,也就是运用先进行形象展示,后来学习概念的新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这一课堂教学方法要比紧紧抓住概念不放甚至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显得更为轻松,学生们可以很好地参与到音乐课堂的学习之中,同时也能实现让大学生们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之目的,能够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群体在音乐学习之中的创新能力。

第五,求异性学习。所谓创新求异思维,主要是指让大学生们能够切实摆脱音乐教师以及教材所具有的固定式思维习惯,从而在音乐园地之中尽情地进行想象,在最大限度上启发大学生们自由地加以发挥。求异创新能够让大学生们在掌握了所学的音乐教学内容之后在最大限度上展示自身的音乐才华出。大学生们对于曾经学习过的音乐内容之理解与习惯性思维方式往往处在思维定势下,所以大学生们应当努力地克服自身在音乐学习中的思维定势,从而让大学生们学到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创新意识得到新的发展。

三、结论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高校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更是全体高校音乐教师,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创新精神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的一切都从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地开展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本着这样目标,音乐课堂一定会进发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魏丹娇,陈志敏.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

[2]谢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技术艺术教育,2008(10)

[3]谢萍.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0(3)

[4]黄颖.高校音乐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2)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音乐教学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