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口语交际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向度

2013-06-26曹颖群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口语交际

【摘要】口语交际的适切性是衡量个体口语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标,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的适切性是高校口语交际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目标。理论先导、典例示范和实践演练是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口语交际;适切性;课程教学改革

一、高校口语交际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各类高校应运而生的口语交际课程正是适应这一时代变化的产物。然而,普通高校(除演艺类专科高等院校外)中此类交际课程开设的实效性却有待质疑。事实上,很多高校的口语交际课程形同虚设或流于形式,学生并未真正从此类课程中获得应有的、适合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交际实践能力,充其量只获得一些老生常谈的知识,其实用性甚至还不如自已翻阅几册《演讲与口才》或观看一档语言类的节目。“少、慢、差、费”这一曾经被吕叔湘先生用于评价70年代中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形容词,用于形容当前高校口语交际类课的教学现状似乎并无不可。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本身的设置存在问题,二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三是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需要加以重新审视。在这些原因中,既有传统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因素,也有师生个体心理的因素,更有现行教育体制的因素。由于这种种原因导致的目前相当一部分口语交际课程不能达到课程设置目标的现状后果十分严重——徒然浪费了师生的教学时间,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相去甚远。鉴此,高校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的必要性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如果让我重进大学,我将修好两门课:演讲和说服。英国首相丘吉尔则说,你能面对多少人,未来就有多大的成就。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的适切性是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是顺利学习工作的需要、也是健康幸福生活的需要。

1.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是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

大量事实表明,“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更要拥有得体应对、进退自如的口语交际能力。虽然在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口语成功表达方面的佚闻趣事和名人佳话,但汉魏以后封建统治者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愚民政策,使得口语交际的地位骤然下降,造就了一大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口不能言、木讷呆板的“秀才”。时至今日,这些陈旧的观念仍像无形的枷锁禁锢着大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过分地谨言慎语,少言寡语甚至不言不语,以至失去一个又一个大好的机会!在一日千里、风云瞬变的现代社会中,在对手如云、竞争激烈的人生征程中,大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的适切性,切实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2.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是顺利学习工作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是成功入职的敲门砖。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贝里的公司向中国市场发出招聘公告:请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概括爱因斯坦、丁肇中、比尔·盖茨、布什的事例到底说明了什么(公告列举了这些名人在学校成绩平平,但踏入社会后大获成功的例子)。当时有400多名优秀大学生参加了应聘,但分公司在北京开业时,只有一位大学生接到通知参加他们的开业庆典。这位大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学校里有高低分的区别,但校门外没有,校门外总是把校门里的一切打乱重整。”后来人们把这件事概括为:一句妙语,求职成功。

在当今社会中,面试是人才招聘的一种基本形式,而面试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应聘者口才的展示。事实表明,合适、得体、对答如流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大学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

3.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是健康幸福生活的需要。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健康幸福的生活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口语交际的适切性。网上盛传一个段子,说中国有个学生到美国留学发生车祸,警察见状跑过去问他“How are you?”他脱口答道“Im fine,thank you!”结果警察走了,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笑话很冷,也未必是事实,但反映出来的现象让我们沉默,口语交际的不得体、不合语境是会死人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一语不合,老拳相向”而酿成惨剧的例子;相反,也有许多“妙语解千愁”“一笑泯恩仇”,使人破涕为笑重新振作化干戈为玉帛的案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然在一定程度有贬斥人圆滑世故之意,但拥有“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识别能力的人的确会更受欢迎。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一个在大学校园里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裕如生活的人,他的社会适应性会更强,他今后的生活幸福健康指数也必定会更高。

三、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的路径

笔者从事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自以为对提高大学生交际适切性行之有效的几条经验,不吝弊陋,向诸位同仁讨教。

1.理论先导奠基础。

在我执教的《应用文写作与口语交际》课程中,与口语交际适切性相关的理论主要是角色定位与语境适应。社会学的“角色”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地位,存在不同关系,因此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组合,即罗伯特·莫顿所说的“角色丛”。在具体的口才交际中,角色定位与语境适应如果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基本上就奠定了口才交际的成功基础。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实际上都有着多种人格面具,我们应该努力在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人格面具。而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规范和不同的适应场景,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具体语境不断进行角色调整规避角色冲突。所以任何人,包括大学生,在口语交际中都应当学会积极地适应语境特点,把握场合性质,设法与交际对象达成成功的思想交流。每个人应该明白自己在不同语境下应该转换身份,避免角色模糊和角色错位。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口语交际的适切性意识。

(1)准确定位,口语交际适应具体角色。为此我们有必要区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角色分工,如我们通常把社会上的人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简称治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简称从政者),这两类人在口语交际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2)语境判断,口语交际适应具体场合。

众所周知,任何语言活动都离不开语境的支持和制约。为了能与语境相适应,需要具备语境感受力、语境判断力、语境感悟能力和语境转化反应能力。语境可以转化为具体的场合,如以下的十二种场合就是我们可以经常加以对比并需要区别对待的:

公开场合与非公开场合;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职业场合与非职业场合;交际场合与非交际场合;

高雅场合与通俗场合;友情场合与亲情场合。

2.典例示范供借鉴。

口语交际课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纯粹的理论讲解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合适的案例引入极为必要。比如在讲场合区分的时候,我用了中外两个案例,效果奇好,课堂上学生议论纷纷,课后还热烈地讨论,引为借鉴的佳例。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

案例:传说明朝皇帝朱无璋登基后,两个儿时的好友来找他。其中一个见到朱元璋后激动万分,奏道:

我主万岁!您还记得我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清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甚至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也都泼在泥地上。你只顾满地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里,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

结果这朋友因为冒犯天颜被当场拉出去斩首了示众。另一个好友见状吓得不轻,他战战兢兢地奏道:

我皇万岁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沪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关,多亏了菜将军。

结果第二位朋友被朱元璋封为了御林军总管。其实二人所述之事一样,只不过一个人直说使金銮殿宝座上的皇帝下不了台,另一人鉴于当时金銮殿的特殊场合选择了曲说保全了皇帝的面子,结果却判若云泥,口语交际的场合适切性之重要可见一斑。

3.实践演练促提升。

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的适切性不能局限于理论提升和典例示范,最终须落实到实践演练上。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总共只有24学时),兼之大班授课,考虑到全体同学的参与度,我选用了课前三分钟演练的方式。演练的主要形式是演讲和朗诵。演讲是主题演讲,朗诵则要求脱稿。一轮下来效果十分理想,此处重点谈谈三分钟演讲。

多元案例呈现,营造氛围,鼓励主动参与。

开课第一周,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前演讲中,我进行了专门的引导,告诉学生即席演讲和命题演讲的重要性。每次10分钟的课间休息,就给大家播放我精心挑选的名人演讲视频助兴,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的《诚信第一》、乒乓运动员邓亚萍的《转型从零开始》、影视明星陈坤的《人生路,莫慌张》的片段演讲,每每气氛很是热烈,学生兴趣普遍高涨。当《中国梦想秀》中挑战华少的四川女孩的现场口语表演视频播放时,学生的主动性一下子进发了出来,大部分学生都开始珍惜这仅有的三分钟演练机会,精心准备,呈现给了大家一次次精彩的表现。

提供社会热点话题,调动生活体验,倡导自说自话。

在演讲主题上,我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每周提供一则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刚刚发生的社会新闻,热点话题,如黄浦江死猪事件,复旦大学学生被投毒事件,中国式过马路,慈善炒作“最美女孩”,4.20地震,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等,这些新闻因为刚刚发生,学生往往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资料收集也相对方便。他们往往会在接下去的一周内做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后写成演讲稿,做成精美的课件,加以反复演练,最后在课堂上与大家完美相见,每每给我们以惊喜。

及时点评,肯定为主,批评为辅,使学生保持演讲热情。

每次演讲结束,我都会花几分钟时间对同学的表现加以点评,有时是个人点评,有时是对比点评,点评时又以肯定为主,批评为辅,以使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保持演讲热情为原则。点评的内容因人而异,对于口语表达欠佳的同学,扬其长而略其短,重点评价其演讲内容的丰富性、逻辑性,演讲形象的可观性;对于文质兼美的演讲,则给予高度评价,但也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以使他(她)有更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有时我会“吹毛求疵”,对轻微的语病加以挑剔,但这一定是限于口语水平较高的同学,而他们也总是虚心接受,课下与我商讨。

参与竞赛,展现个性风采,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的适切性。

按照惯例,课程组每年会在全校范围内为大三年级的学生举办一次口语交际竞赛,比如“勇往职前”的口语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适切性。活动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预赛阶段,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求职意愿,自行准备求职信和简历(求职单位可以虚拟)一份。决赛阶段:进入决赛同学接受“面试”。“面试”分学生自我介绍(时间2分钟以内)和问答(时间3-5分钟)两个环节。这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十分适合大三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一年之后他们即将面临的生活在竞赛中提前呈现,给他们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严明,袁蕾.口语表达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李元授.口才训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曹霞.提高大学生口语交际适切性途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3,(06)

[4]吴汉平.口语交际互动性的激发[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05)

作者简介:曹颖群(1976-),绍兴文理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口语交际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试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部曲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