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2013-06-23赵琴
赵 琴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阳泉 045100)
某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赵 琴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阳泉 045100)
目的 分析盂县历年来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盂县 2001 年至 2010 年法定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 年间盂县病毒性肝炎疫情总体呈现平稳流行态势,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 47.85/10 万;从年龄分布来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甲型肝炎发病高峰为 10~45 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 15~55 岁年龄组、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 30~40 岁年龄组、戊型肝炎无明显发病高峰、未分型肝炎发病高峰为 25~55 岁年龄组。从职业分布来看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农民 731 例、工人 159 例、民工105例、家务及待业 76 例、学生 72 例,发病率分别为 24.93/10 万、5.42/10 万、3.58/10 万、2.59/10 万、2.46/10 万。从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来看,乙型肝炎发病率为最高,年均发病 33.87/10 万。2001 年至 2005 年发病率渐呈下降趋势,2006 年至 2010 年发病率处于历年平均水平。结论 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虽然已取得明显效果,但应调整防治策略,加大对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防治力度和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防治对策
病毒性肝炎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病性强、分型多、传播途径广泛等特点,是盂县历年来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盂县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和流行趋势,进一步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现对盂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从而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发病资料来源于盂县历年疫情报告资料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盂县统计局历年人口数据和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用Excel2003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整理、统计,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病毒性肝炎的分布分析[1]。
2 结 果
2.1 流行趋势
盂县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403例,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47.85/10万,年均报告病死率0.03/10万,年均报告病死率为0.07%。报告发病率最高年为2007年67.52/10万,最低年为2003年7.92/10万。从总体发病情况来看,10年间盂县病毒性肝炎疫情总体呈现平稳流行态势,无明显的发病高峰。从逐年的发病情况来看2001年至2005年发病率渐呈下降趋势,2006年至2010年发病率处于历年平均水平(表1)。
2.2 流行特征
2.2.1 发病位次
10年来病毒性肝炎发病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19.23%,其中2007、2008、2009、2010年度占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0%以上,发病构成比分别为20.90%、21.58%、21.18%、22.41%。在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位次中10年一直居前五位,其中2001年居第1位,2002年居第4位,2003年居5位,2004年居2位,2005年至2007年居3位,2008年至2010年居2位。
表1 盂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死亡情况
2.2.2 逐月分布
10年来病毒性肝炎季节分布总体为6月份后发病渐呈上升趋势,其中主要以6~11月份发病居多,占发病总数的65.86%;1、2月份发病为低,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21%和2.57%(表2)。
2.2.3 地区分布
从地区分布来看,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全县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403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85/10万。其中秀水镇最高为13.37/10万,其次是南娄镇为5.39/10万,梁家寨乡为最低0.82/10万(表3)。
2.2.4 职业分布
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盂县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403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85/10万。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分别发病144例(10.26%)、992例(70.71%)、158例(11.26%)、5例(0.36%)、104例(7.41%),发病率分别为4.91/10万、33.87/10万、5.39/10万、0.17/10万、3.55/10万。从职业分布来看发病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农民731例(52.10%)、工人159例(11.33%)、民工105例(7.48%)、家务及待业76例(5.42%)、学生72例(5.13%),发病率分别为24.93/10万、5.42/10万、3.58/10万、2.59/10万、2.46/10万(表4)。
2.2.5 年龄、性别分布
表2 盂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时间分布表
表3 盂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地区分布表
表4 盂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发病职业分布表
2001年至2010年10年间报告的1403例病毒性肝炎病例中男性发病847例,女性556例,男女性比值1.52∶1。其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男女性比值分别为1.77∶1(92,52)、1.83∶1(641,351)、1.05∶1(81,77)、1.26∶1(58,46)、1.50∶1(3,2)。从年龄分布来看,发病居前五位的为35~、45~、50~、40~、30~年龄组,分别发病168例、164例、159例、156例、110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11.97%、11.69%、11.33%、11.12%、7.84%。甲型肝炎发病高峰为10~45岁年龄组、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15~55岁年龄组、丙型肝炎发病高峰为30~40岁年龄组、戊型肝炎无明显发病高峰、未分型肝炎发病高峰为25~55岁年龄组。
3 讨 论
3.1 通过对盂县2001年至201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10年间病毒性肝炎年报告发病率在7.92/10万~67.52/10万之间波动,虽然从2001~2005年发病率、病死率、病死率渐呈下降趋势,但2006年至2010年发病率均维持在历年平均水平,盂县病毒性肝炎历年疫情总体呈现平稳流行态势。并且从全县历年传染病发病位次看,其发病仍居前2或前3位,仍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近年来盂县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虽然已取得明显效果,但应调整防治策略,加大对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防治力度和疫苗预防接种工作。
3.2 从病毒性肝炎季节分布和地区分布看,总体上从6月份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发病升高所致。地区分布以秀水、南娄发病为高,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乡镇煤矿多,流动人口多,人员自我保健意识差、卫生习惯和健康水平参差不齐,是造成病病毒性肝炎发病率高的主要因素。充分说明人口密度大、外地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病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提示流动人口应作为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重点。
3.3 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乙型肝炎患者约有3千万,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2]。从本次病毒性肝炎职业和年龄、性别分布看,发病以成年人为主,乙型肝炎、甲型肝炎尤为明显,不再呈现儿童发病为主的现象。乙型肝炎发病占病毒性肝炎的70.71%,主要集中于15~55岁的学生、工人、农民中,且男性高于女性。由于该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受职业、免疫状况、重叠感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是造成乙型肝炎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丙型肝炎的发病虽然仅占病毒性肝炎的11.26%,但从传播途径看,院内感染仍是造成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因素。甲型肝炎的发病占病毒性肝炎的10.26%,其原因一是人群免疫水平普遍低下;二是受甲型肝炎暴发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今后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除应加强疫情监测管理、疫情报告和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治知识和防治意识外,加强重人群的疫情监测和免疫接种工作,提高整体人群的免疫水平,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院内感染,努力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保护人民生命健康。
[1] 于振喜,刘金茹,张聿新,等.哈尔滨市1977~2004年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06.
[2] 郑昌栋,楮衍友,孙秀侠,等.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患者健康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2):112-114.
[3] 劳向前,邵瑞太,庄辉,等.161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和传染病报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77-978.
R512.6
:B
:1671-8194(2013)06-0142-02